科研产出
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生物学特征及其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秋季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的生物学特征、相对资源密度和群体分布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鮟鱇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平均体长,从1985年到2009年个体小型化、种群体长结构简单化明显,体长、体重由负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种群以雄性为主,除2000年外各年的样品性比均与1差异显著,小于20 cm体长组和40—50 cm体长组的性比变化明显,由雌雄相当分别转变为雄性占优势和全部为雌性。各年样品的性腺成熟度均以II期为主,但2005年和2009年的样品中出现部分性成熟个体。黄鮟鱇分布密集区的水温范围为9.3—10.8℃,盐度范围为32.4—33.2;近年来黄鮟鱇的相对资源密度呈升高趋势,且群体分布向黄海北部扩展,产量与提前2年的海表温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0.61,P=0.004),这可能因为海表温度主要对黄鮟鱇生活史初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产量。黄鮟鱇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与种群密度的变化可能与捕捞强度和气候变化有关,是种群对外界压力的适应性响应。
关键词: 黄鮟鱇 生物学特征 相对资源密度 年际变化 黄海中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国际关注。随着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不同国家对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分析了我国在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瓶颈,以及在自主设计研发南极磷虾捕捞装备和虾粉、虾油制备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分析有关南极磷虾专利申请信息,认为当前国内研发主体较为关注磷虾油和饲料的制备及生产工艺,而国际上已将研发重点和专利申请的焦点转移至医药领域。在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战略需求下,认为应进一步加快设计与建造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专业船的进程,同时完善南极磷虾加工技术与专利布局,为抢占和开拓南极磷虾消费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PLGA微球口服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免疫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用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D,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包裹无乳链球菌制备的口服疫苗对罗非鱼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裹无乳链球菌全菌和破碎后上清的PLGA微球,通过口服给予方式免疫尼罗罗非鱼,以注射灭活全菌疫苗为阳性对照,免疫后第7、14、21、28天测定受免鱼血清的白细胞吞噬百分比与吞噬指数、血清中的溶菌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抗体水平。人工攻毒实验比较罗非鱼无乳链球菌PLGA微球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实验组鱼的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吞噬指数、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低于阳性对照组;抗体水平也有类似结果,但第14天后阳性对照组鱼的抗体水平开始下降,而实验组鱼则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攻毒实验显示全菌和破碎后的上清微球疫苗相对免疫保护率(RPS)分别为57.63%和34.40%,阳性对照组为94.53%。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PLGA微球口服疫苗能够增强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免疫反应,并可通过缓释作用使机体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可为罗非鱼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但其RPS低于全菌灭活注射疫苗。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PLGA微球 口服疫苗 免疫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章鱼胺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章鱼胺是一种天然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关于其生物活性,文献报道大多为肥胖症的治疗和II型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既往研究指出,章鱼胺的前体化合物酪胺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本文以章鱼胺为原料合成十种衍生物。为比较章鱼胺、酪胺及章鱼胺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测定了这些物质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研究结果表明,章鱼胺及其两种衍生物OA07和OA08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酪胺;另一章鱼胺衍生物OA05具有较高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水域叶绿素a在海带收获前后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4年5月和8月2个航次走航和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分析了桑沟湾水域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及海带养殖区叶绿素a(Chl.a)的昼夜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所调查的温度、盐度、p H和营养盐等分布特征,分析了桑沟湾水域Chl.a浓度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探讨了海带收获前后Chl.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走航调查的结果显示,桑沟湾夏季Chl.a浓度显著高于春季。桑沟湾春季表、底层总Chl.a浓度均值分别为(0.67±0.39)和(0.50±0.31)μg/L,表层Chl.a浓度高于底层,春季表层整体表现出自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夏季表、底层总Chl.a浓度均值分别为(3.39±1.53)和(3.12±1.43)μg/L,表层Chl.a浓度高于底层。桑沟湾夏季表层Chl.a高值区出现在海带养殖区,低值区出现在贝类养殖区,夏季底层Chl.a高值区出现在贝类和海带养殖区,低值区出现在外海区。(2)定点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春季海带养殖区Chl.a浓度变化范围在0.24~0.95μg/L,均值为(0.70±0.19)μg/L,昼夜波动较小。而夏季海带养殖区Chl.a浓度变化范围在2.01~4.66μg/L,均值为(3.04±0.82)μg/L,昼夜波动较大。桑沟湾海带养殖区夏季Chl.a浓度显著高于春季。春季海带养殖区营养盐平均浓度及硅磷比、氮磷、硅氮比均显著低于夏季。(3)桑沟湾春季表层Chl.a浓度主要与温度、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而夏季底层Chl.a浓度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桑沟湾海带收获前后Chl.a的变化及分布受温度、硅酸盐、盐度、养殖环境状况和水文环境的共同影响,多元的贝藻养殖模式是影响Chl.a变化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斑鱼蛙病毒在鞍带石斑鱼中的组织分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斑鱼蛙病毒能够感染多种石斑鱼并造成严重死亡。研究利用原位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蛙病毒三亚株GIV-R-SY1301在人工感染发病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进行定位、定量研究。原位杂交结果显示GIV-R-SY1301广泛存在于发病鱼的多个组织中,脾脏和肾脏中杂交信号最强,其次是肠道、胃、鳃、肝,心脏中也有少量的杂交信号,而脑和眼组织中没有杂交信号存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GIV-R-SY1301在不同组织中的病毒含量为4.5×104~6.85×107拷贝·μg-1DNA,其中脾脏、心脏和肾脏中最多。组织原位杂交和荧光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鱼类雪卡毒素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雪卡毒素(Ciguatoxin,CTX)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鱼类毒素。近年来,雪卡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我国呈增多趋势。本文通过对雪卡毒素(Ciguatoxin,CTX)的来源、分布、传播载体、化学与毒性特性、中毒爆发情况和检测技术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建立有效的鱼类雪卡毒素检测方法、构建可靠的雪卡毒素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扑草净对人体健康及水生环境的安全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在水产养殖中,扑草净作为一种三嗪类除草剂被违规使用。近年来中国水产品扑草净残留频频被检出,甚至超过水产品进口国命令检查的基准值,影响了正常的水产品出口贸易。但目前水产品中扑草净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未见报道,而较难降解的扑草净对水生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公布的扑草净相关报告为主要依据,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扑草净残留的限量标准现状,详细介绍了扑草净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评价,阐述了扑草净对水生环境的生态毒理效应,并综述了水产品中扑草净的检测方法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为把扑草净作为水产用药纳入国家标准目录及建立正常的水产品出口贸易秩序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扁舵鲣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春、秋两季灯光罩网船在南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扁舵鲣(Auxis thazard)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扁舵鲣优势叉长为240~300 mm,占总数的60.3%,秋季为220~260 mm,占77.8%;春、秋季样本叉长与体质量关系式差异不大(P>0.05);春、秋季样本总体性比无显著差异,但各叉长组性比有显著差异(P<0.001);春季样本性腺成熟度各期均有分布,以Ⅰ期和Ⅱ期为主,且随着叉长增大,性成熟的雌鱼比例减小,雄鱼比例上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性腺指数(GSI)随着性腺的发育而上升,且雌性大于雄性;初次性成熟叉长为304.5 mm;摄食等级都以0级和1级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3.1%和43.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