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环境因子及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增李斯特菌在实验设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10倍梯度稀释将菌悬液分别稀释到101、103、105、107CFU/m L四个接种水平,然后接种到TSB-YE肉汤中,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然后通过肉眼观察培养基浊度并结合涂布TSA-YE平板对其生长/非生长情况进行判定,通过Logistics多项式回归模型对处理的数据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的界面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温度,p H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较大,接种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过渡区域的具体位置,但具体原因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为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环境因子条件范围和实际产品中的污染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有潜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产品来说,这为加强产品的栅栏因子,优化工艺条件以提高其安全度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长/非生长界面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摄食不同饵料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分析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投喂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摄食不同饵料的2组鲈鱼肠道内容物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冰鲜组与饲料组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组成相似性较低(相似性24%),且冰鲜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饲料组。对2组大口黑鲈中共有条带和特异性条带进一步测序分析显示,2组大口黑鲈肠道共有菌有红螺菌、梭菌、保科爱德华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蓝细菌。冰鲜组大口黑鲈肠道中的特异性菌归属为拟杆菌、肉食杆菌、魏斯氏菌和邻单胞菌;饲料组大口黑鲈肠道中的特异性菌归属为黄杆菌、鲸杆菌、柠檬明串珠菌、缺陷短波单胞菌。研究表明,与投喂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相比,人工配合饲料降低了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多样性,也抑制了拟杆菌等有益菌在大口黑鲈肠道内的分布。推测饲料组大口黑鲈生长较慢可能与其肠道菌群中拟杆菌与厚壁菌的比值下降有关。研究结果提示,在今后大口黑鲈养殖或者人工配合饲料研制过程中,添加拟杆菌等益生菌也许可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肠道菌群 人工配合饲料 冰鲜杂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氟蓄积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氟蓄积和生长的影响,作者通过饲养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初始体质量为(3.50±0.30)g,体长(5.5±0.3)cm)100 d,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4%和6%的南极大磷虾粉制成4组饲料,饲料中氟质量分数分别为145.81、202.71、257.53和317.60 mg/kg。结果显示:南极大磷虾粉中的氟在点带石斑鱼幼鱼组织中的分布程度,以脊椎骨和鳃中为最高,氟质量分数分别为(58.020~114.380)mg/kg和(46.029~123.874)mg/kg,其次是皮(含鳞片)((44.127~88.761)mg/kg),再次是肝((7.654~18.248)mg/kg),而肌肉中氟蓄积最低((3.352~3.999)mg/kg);脊椎骨、皮(含鳞片)和鳃中氟含量随饲养时间的延续而产生蓄积,且与饲料中南极大磷虾粉的水平呈正相关,肝中氟含量随饲养时间延续而产生蓄积,但与南极大磷虾粉的水平无相关性,肌肉中氟含量与饲养时间和南极大磷虾粉水平均无相关性;100 d时,4%组和6%组的特定生长率处于最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6%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 氟蓄积 特定生长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化钾诱导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虫附着变态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浓度的氯化钾(KCl)溶液处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樽形幼虫,处理不同时间后,分析KCl对仿刺参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较低浓度的KCl溶液(10、30和50 mmol/L)分别诱导仿刺参樽形幼虫6、12和24 h均可以显著提高其附着变态率,诱导24 h附着变态率分别提高27.67%、32.67%和19.67%。较高浓度的KCl溶液(100、300和500 mmol/L)也可以诱导仿刺参幼虫附着变态,但随着KCl浓度的升高和诱导时间的延长,幼虫死亡率逐渐升高。低浓度KCl溶液,特别是在30 mmol/L诱导仿刺参幼虫12 h时,可以显著提高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增加发育的同步性,降低死亡率,对仿刺参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较好。

关键词: KCl 仿刺参 樽形幼虫 变态 诱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生长相关SNP位点的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与生长相关的SNP,本研究基于三疣梭子蟹比较转录组学数据,筛选出生长相关候选基因片段19条,利用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总长为17 387 bp的DNA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发现74个SNP位点,分布频率为0.43/100 bp,其中转换突变的比例为80%,颠换突变的比例为20%,转换的比例远远大于颠换,符合"transition bias"原理。C/T(G/A)突变所占比例为60%,G/T(C/A)突变占20%,A/T突变占9.33%,G/C突变占10.67%,C/T(G/A)突变所占比例最大。内含子上突变发生的频率为1.34/100 bp,外显子上仅为0.17/100 bp,说明外显子上的碱基更加保守。通过飞行质谱法,在三疣梭子蟹生长性状分离群体中成功分型了10个SNP位点;通过卡方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性状关联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并且comp58070-R31位点与生长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一般线性模型的多元方差分析显示,comp58070-R31位点与体重、全甲宽、甲宽3个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长、体高2个性状为显著相关(P<0.05);comp46623-F49位点与甲宽显著相关(P=0.05);comp49193-R333位点与甲宽显著相关(P<0.05)。通过对SNP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发现,三疣梭子蟹SNP标记观测杂合度(Ho)范围为0.162 8~0.833 3,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189 6~0.591 2,并且显示SNP标记的信息量低于微卫星标记。该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推进三疣梭子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程。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生长性状 转录组 SNP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黄海南部鱼类区系三种新记录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10月29日~11月6日期间,在黄海南部海区采集到3种鲀形目鱼类,经鉴定分别是:花斑拟鳞鲀Balistoides conspicillum(Bloch&Schneider)、圆斑疣鳞鲀Canthidermis maculate(Bloch)和星斑叉鼻鲀Arothron stellatus(Bloch&Schneider)。这3种为我国黄海南部的鱼类新记录。

关键词: 花斑拟鳞鲀 圆斑疣鱗鲀 星斑叉鼻鲀 黄海 新记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5 CSCD

摘要:目的从贝类样品中分离一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并对其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从贝类样品中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观察噬菌斑特征;利用聚乙二醇8000浓缩噬菌体颗粒,Cs Cl等密度梯度离心纯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磷钨酸负染的噬菌体大小和形态,酚-氯仿法提取噬菌体核酸,通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分析其核酸类型;常规方法分析噬菌体的热稳定性、最适培养温度、最适盐浓度、p H稳定性及对氯仿、乙醚的敏感性,并测定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分离获得了一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Vp JYP1;其噬菌斑中心透明区域直径为1.5~2.5 mm,外有晕圈,直径为8~11 m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头部呈二十面体立体结构,直径约60 nm,尾部宽约8 nm,长约20 nm,按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分类标准,其符合短尾病毒科(Podoviridae)特征;Vp JYP1核酸为双链DNA;生物学特性分析显示,Vp JYP1在40~60℃稳定,最佳培养温度为36℃,最适盐浓度为3%~4%,在p H 5~11稳定,对氯仿、乙醚均不敏感,最佳MOI为0.00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为5 min,裂解期约为45 min,裂解量约为110。结论分离得到的Vp JYP1属于短尾病毒科裂解性噬菌体,具有副溶血性弧菌生物抑菌剂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裂解性噬菌体 分离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的丰度分布与季节变化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2—2003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00'—32°00'N、122°00—123°3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小型水母(含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总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差异。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出现小型水母41种,其中水螅水母28种,管水螅11种,栉水母2种。主要优势种包括管水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气囊水母(Physophora hydrostatica)以及水螅水母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两手筐水母(Solmundella bitentaculata)和短柄和平水母(Eirene brevistylus),其中大西洋五角水母为冬、春季第一优势种,双生水母则为夏、秋季第一优势种。该水域小型水母总丰度呈明显季节差异,夏季丰度最高((337.33±55.68)个/m~2),春、秋季次之(分别为(142.09±67.71)个/m~2和(132.84±35.17)个/m~2),冬季最低((113.69±32.72)个/m~2)。水温是影响调查区小型水母总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小型水母丰度与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盐度是影响小型水母平面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小型水母丰度与底层盐度正相关(P<0.05),夏季与10 m层盐度正相关(P<0.01),全年则是与10 m层盐度正相关(P<0.01)。此外,调查水域小型水母丰度与其饵料——小型桡足类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关键词: 水螅水母 管水母 栉水母 季节分布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环境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4°S—28°S、158°E—176°E附近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3月CPUE值较低(<12.5尾·千钩-1),随后逐渐增加,至7月达到最大值为18.1尾·千钩-1,而8—12月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1月渔场重心位于16°S、168°E附近海域,2—3月向西北偏移,而在3—7月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8月以后开始逐渐回撤至西北方向,在9—12月渔场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主要位于15°S—16°S、168°E—169°E海域;总体来说,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最适SST为27.0~30.5℃,次适SST为20~24℃;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02~0.08mg·m-3,最适海面高度距平为3~23 cm。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Ⅵ)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肝胰脏、鳃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对Cr(VI)的富集(15 d)和释放实验(15 d)过程中肝胰脏、鳃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变化,探讨Cr(VI)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的毒性效应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经过15 d的富集,1.50 mg/L、0.30 mg/L实验组肝胰脏、鳃的SOD、MDA及MTs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在15 d的释放后,两个浓度实验组肝胰脏、鳃的SOD、MDA及MTs含量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三疣梭子蟹鳃的SOD活性,MDA和MTs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早于肝胰脏,但是峰值水平低于肝胰脏,鳃的恢复时间短于肝胰脏。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Cr(Ⅵ) 肝胰脏 毒理学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