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饲粮蛋白脂肪比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蛋白脂肪比 生长性能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浦镜鲤越冬期的形态、组织结构及生化组成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子标记跟踪同期孵化、同条件养殖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ongpu mirror)在越冬前后的生长过程,比较实验鱼在125 d(越冬前)、170 d(结冰初期)及325 d(越冬后)的形态、组织结构及生化组成变化,并探讨越冬后鱼体主要供能物质含量与越冬体重损失的关系。结果显示,鲤325 d的体重(BW)、肥满度(CF)、脏体指数(VSI)、肝体指数(HSI)和肠体指数(ISI)均显著低于125 d(P<0.05);与125 d相比,325 d时的肝和前肠组织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肝细胞体积变小,细胞界限模糊,糖原和脂滴丢失。前肠直径、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下降(P<0.05),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减少,纹状缘萎缩;鲤内脏脂肪和肝糖原含量在越冬期各测定时段均显著下降(P<0.05),肌肉和全鱼蛋白质含量仅在冰下阶段(170~325 d)下降明显(P<0.05)。越冬后肌肉蛋白质含量与体重损失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但内脏脂肪含量与越冬体重损失率无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越冬导致鲤体重相关的形体指标显著变化;越冬长期饥饿引起了肝和前肠组织退化;越冬期间鲤贮能物质的消耗存在阶段性,在结冰前阶段(125~170 d),能量来源以肝糖原和脂肪为主。在冰下阶段(170~325 d),肝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共同参与能量代谢。越冬后肌肉蛋白质含量可作为衡量越冬期体重损失程度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松浦镜鲤 越冬 形态 组织结构 生化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 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 莱州湾 人工鱼礁 大型底栖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佛罗里达鳖与中华鳖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佛罗里达鳖(Apalone ferox)与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肌肉、裙边与脂肪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佛罗里达鳖肌肉组织中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中华鳖(p<0.05)。佛罗里达鳖裙边组织中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中华鳖(p<0.05)。佛罗里达鳖肌肉组织中的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和药效氨基酸(PAA)含量显著低于中华鳖(p<0.05)。佛罗里达鳖裙边组织中的总氨基酸(TAA)含量、鲜味氨基酸(DAA)含量、PAA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华鳖(p<0.05)。在肌肉组织和裙边组织中,佛罗里达鳖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小于中华鳖。佛罗里达鳖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种类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少于中华鳖(p<0.05)。可知,佛罗里达鳖与中华鳖的肌肉组织和裙边组织中的氨基酸组成均衡,均属优质蛋白质。佛罗里达鳖肌肉、裙边和脂肪组织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价值低于中华鳖,但其裙边组织的食用风味优于中华鳖。

关键词: 佛罗里达鳖 中华鳖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性腺的组织学分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土著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种群人工培育苗种的性腺分化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生殖细胞在孵化后2日龄(全长2.73mm)时迁移至中肾管和肠管之间;孵化后12日龄(全长3.59mm)原始性腺形成;孵化后40日龄(全长18.06mm)卵巢腔原基形成,标志着原始性腺开始向卵巢方向分化;至82日龄(全长55.42mm)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时期,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原始性腺开始向精巢分化的时间较卵巢晚,孵化后61日龄(全长33.62mm)输精小管形成,标志着精巢分化的开始;孵化后103日龄(全长76.45mm)精原细胞进入减数分裂时期,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研究结果为红鳍东方鲀性别控制和全雄苗种制种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养殖水和沉积物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

分析试验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养殖水和沉积物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沉积物样品真空冷冻干燥,乙腈和二氯甲烷提取,M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养殖水试样真空冷冻干燥,50%乙腈-水溶液(含0.1%甲酸)溶解残渣,离心过膜,上机检测。经BEH C18色谱柱分离,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药物含量在0.50~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以3倍和10倍信噪比计算出养殖水的检测限和定量限为10~25 ng/L和25~50 ng/L,沉积物的检测限和定量限为0.020~0.025μg/kg和0.04~0.05μg/kg;平均回收率为85.2%~105.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方法已用于实际养殖水和沉积物样品中违禁药物的测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残留分析 养殖水 沉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镉对孔雀石绿代谢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养殖池塘底泥作为环境载体,进行不同浓度孔雀石绿(MG)的单一污染和MG与重金属镉的复合污染,对培养过程中MG及其代谢产物LMG的含量进行测定,考察重金属镉的环境行为对孔雀石绿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同MG浓度下的单独污染和复合污染中MG的降解趋势几乎一致,MG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也相似。在含0、0.5、5.0 mg·kg-1Cd的复合污染下,高浓度(2.5 mg·kg-1)MG的半衰期分别为(3.432±0.059)、(3.362±0.041)、(3.456±0.088)d,低浓度(0.25 mg·kg-1)MG的半衰期分别为(4.140±0.042)、(4.318±0.167)、(4.271±0.045)d,表明在养殖池塘等水体底泥环境中,重金属Cd对MG降解产生的影响很小,不会因Cd的存在而使MG的降解复杂化。实验组LMG的检测结果减去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得出LMG的存在量,结果表明重金属Cd对LMG的存在量存在一定影响。在高浓度MG组中,LMG的存在量在整个实验周期中都体现为C0.5 mg·kg-1 Cd(LMG)>C5.0 mg·kg-1 Cd(LMG)>C0 mg·kg-1 Cd(LMG),结合前面Cd对MG的降解影响很小的结果 ,分析Cd对LMG存在量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在于:Cd对LMG的进一步降解产生了影响,即一定浓度的Cd能够抑制LMG的生物降解,但较高浓度的Cd又对LMG的非生物降解形成更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底泥 复合污染 重金属镉 孔雀石绿 隐性孔雀石绿 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头足类墨汁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头足类如鱿鱼、乌贼等的加工副产物墨汁中具有黑色素、多糖、肽类物质等多种活性成分。本文主要简述了海洋头足类墨汁中各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功能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头足类 墨汁 活性成分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比南极磷虾粉饲料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及氟累积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例的升高,俄罗斯鲟的末重、增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先上升后下降,饲料系数先降低后升高,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2)实验结束时,俄罗斯鲟肌肉、肝脏和鱼鳔的氟浓度低于检测限,但鳃、皮、脊骨和背骨呈现剂量浓度效应,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在俄罗斯鲟饲料中加入10%比例的南极磷虾粉时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较低的组织氟累积。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南极磷虾粉 生长 氟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紫黑翼蚌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