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投喂蚕豆对草鱼肌肉质构特性、脂质蓄积状况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投喂蚕豆对草鱼生物学性状、脂质蓄积、血脂含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揭示脆肉鲩营养代谢特别是脂质代谢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投喂浸泡蚕豆(蚕豆组)与普通商用配合饵料(对照组)的草鱼各16尾解剖采样,分别测定其生长及生物学性状、常规成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背部肌肉质构、脂肪酸组成等相关指标。【结果】蚕豆组草鱼的肝体比、脂体比、体长体高比、内脏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草鱼(P<0.01,下同)而其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肝胰脏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其他常规成分则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蚕豆组草鱼背部肌肉的硬度、黏合性、咀嚼度和回复力,分别比对照组草鱼提高了31.1%、52.3%、47.8%和56.3%;肌肉品评结果表明,其多汁性与嫩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草鱼,但鲜味与风味无显著差异。在草鱼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方面,除蚕豆组草鱼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水平(215.37±7.74 U/L)与甘油三醋含量(3.73±0.35 mmol/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草鱼外,其他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在脂肪酸组成方面,蚕豆组草鱼肌肉、肝胰脏和腹腔脂肪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草鱼,而饱和脂肪酸(SFA)、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表现为蚕豆组草鱼低于对照组草鱼。【结论】脂代谢紊乱是草鱼摄食蚕豆后生长缓慢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脆肉鲩的养殖及饵料开发过程中,应在不影响肉质品质的前提下调节其脂质代谢途径及提高生长速度,进而提高脆肉鲩养殖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AM模型研究时空及环境因子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是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捕获鱼种之一,为了开展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11.34%,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时间(周),贡献率为6.35%;该渔场全年均可作业,5—7月CPUE值高于1—3月和10—12月,其中5月中旬—7月下旬为鱼汛盛期;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10°S~30°S、162°E~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0.05 mg/m~3,最适SSHA范围为0~20 cm。研究表明,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周)、纬度、SST、经度、SSHA和Ch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牙鲆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病害日益严重,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牙鲆养殖中的主要致病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培育出对该病抵抗能力强的牙鲆新品种,2014年4–6月间,利用我们长期以来建立和筛选出来的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亲鱼,通过杂交,自交,雌核发育建立47个家系,9–10月间,对其中39个家系进行感染实验,先用少量鱼进行预实验摸索出半致死浓度,然后再进行正式感染实验,感染数量为每个家系80尾。各家系的存活率范围为1.19%~51.19%,最终平均存活率为20.29%,认为存活率高于30%的7个家系为抗病力强家系,存活率在20.29%~30%的9个家系为抗病力一般家系,平均存活率以下的23个家系为抗病力弱家系。1406#家系抗病力最强,它为1005#家系的自交后代,而其他抗病力强家系也大多是1005#、09104#、0915#的后代。而09104#为0768#的后代,并且0768#抗鳗弧菌病能力强。1005#为韩国群体自交后代,0915#为韩国群体和日本群体杂交后代。这些抗病力强的牙鲆可以作为新品系进行推广养殖,可望减少牙鲆腹水病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tDNA序列分析青鱼群体遗传结构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长江中游监利四大家鱼原种场、石首四大家鱼原种场、长沙四大家鱼原种场、监利江段野生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鄱阳湖野生青鱼5个群体共160尾青鱼的mt DNA控制区982 bp片段的变异。结果显示:该片段的变异位点有80个,其中64个为简约信息位点,16个为单一突变位点。160个样本中共检测出5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50,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12 42。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变异率为3.30%,群体内的变异率为96.70%,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变异系数FST=0.032 92,显示青鱼群体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Tajima's D=-0.531 82(P>0.1),Fu's Fs=0.132 48(P>0.1),长江中游青鱼可能没有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
关键词: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长江中游 控制区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播虾夷扇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总湿质量、软体部湿质量和闭壳肌湿质量直接影响养殖企业的产量和效益,也是育种工作者选育的目标性状。为了研究影响底播虾夷扇贝这三个性状的因子,分别测量了71个底播养殖虾夷扇贝的壳长(L)、壳高(L1)、壳宽(L2)、总湿质量(m)、软体部湿质量(m1)和闭壳肌湿质量(m2),使用SPSS 17.0采用通径分析的理论分析了各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对总湿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不显著(P>0.05),壳高和壳宽对总湿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壳高的直接作用较大,壳宽较小,壳宽主要通过壳高间接的影响总湿质量。壳宽对软体部湿质量的通径系数显著(P<0.01),是影响软体部湿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壳高和壳宽对闭壳肌湿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不显著(P>0.05)。形态性状对各体质量性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m=-93.06+0.974 L1+2.617 L2(r2=0.935);m1=-34.779+1.849 L2(r2=0.879)。以上结果为我国北方底播养殖虾夷扇贝,亲贝的选育选择,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选择壳高大的亲贝,次要选择壳宽以达到选育总湿质量大的后代的目的。如果以提高软体部湿质量为目标,则主要选择壳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来源草鱼群体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评估10个不同地理来源草鱼群体(佛山群体、肇庆群体、荆州群体1、荆州群体2、荆州群体3、鄂州群体、益阳群体、长沙群体1、长沙群体2和江苏群体)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对该10个群体为亲本构建的15个杂交组合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对其4月龄、7月龄、8月龄、10月龄、12月龄、15月龄和18月龄的体质量进行测量。以4月龄体质量为协变量,运用协方差分析对不同杂交组合后代进行生长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在18月龄时荆州群体2♀×佛山群体♂杂交组合后代平均体质量最高,为1892.90 g,比其他杂交组合平均体质量分别高3.51%~32.36%。经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荆州群体2♀×佛山群体♂和荆州群体1♀×佛山群体♂杂交组合后代的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生产上,应用这2个具有生长优势的组合生产优质苗种进行推广,可大幅度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另外该结果可为快速生长草鱼核心群体的确定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盐度对长江刀鲚幼鱼装载和运输胁迫中应激指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模拟运输的方法,选取平均体长为(13.58±0.23)cm、平均体质量为(8.55±0.39)g的长江刀鲚幼鱼为实验对象,设置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盐度为10‰),每组3个平行,运输结束后将剩余的鱼放回原培育池,研究分析了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在装载前(BL)、装载后(AL)及运输胁迫2h、4h、6h、8h和恢复24h、96h后,长江刀鲚血浆渗透压、皮质醇、血糖和肝糖原的变化规律及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应激组和加盐抗应激组经装载、8h运输及恢复96h后的成活率分别为20%和100%。运输胁迫导致正常应激组刀鲚血液渗透压整体呈下降趋势,10‰盐度则显著提高血浆渗透压,至运输8h后,血液渗透压达到最高值(0.348±0.002)m Osm/kg。长江刀鲚血浆皮质醇在运输2h后急剧升高达到最大值,而10‰盐度使得运输刀鲚的血浆皮质醇在运输4h后达到峰值(574.71±64.75)ng/m L。运输胁迫导致正常应激组长江刀鲚血糖的明显升高;而加盐抗应激组血糖含量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正常应激组,运输6h后血糖值趋于稳定。肝糖原的变化规律与血糖浓度相对应,推测血糖值的变化主要源于肝脏糖原的动员。实验结果表明,10‰盐度可显著提高血浆渗透压水平,降低其能量物质消耗,避免了撞壁、擦伤掉鳞等强烈的应激反应,显著提高了成活率。
关键词: 长江刀鲚 盐度 运输 渗透压 皮质醇 血糖 肝糖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西南陆架海域底拖网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对南沙西南陆架海域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渔获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4个航次调查期间共收集并记录渔获物251种,其中鱼类202种、头足类16种、甲壳类33种,渔获种类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根据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为优势种(IRI≥500);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蛇鲭(Gemphylus serpens)、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 myop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和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等为主要种(100≤IRI<500)。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季的优势物种结构相似性较高。丰富度指数(D)在夏季达到最高,冬季最低;多样性指数(H')夏季最高,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均匀度指数(J')秋季最低,其他3个季节变化不大;优势度指数(λ)秋季最高,夏季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0、1200 mg/kg的维生素E(DL-α-生育酚乙酸脂形式)配制成Ec、El和Eh三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9 kg/尾、雄性0.20±0.05 kg/尾)70 d,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200 mg/kg的维生素E(Eh组)不仅可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初孵仔鱼长度,而且影响仔鱼质量,仔鱼的成活率、12 d仔鱼长度、生存活力等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而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E(El组)只对亲鱼性腺的发育和初孵仔鱼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E的增加,血清中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El和Eh试验组卵中干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PUFA、n-3PUFA、n-3HUFA和n-6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Ec组,El和Eh试验组之间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亲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会亲鱼促进性腺的发育,增加产卵量,提高卵子和仔鱼的质量。在本试验中Eh组(1200 mg/k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Ec组(0 mg/kg)和El组(20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对流沙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在流沙湾海区进行了3个季度的浮游植物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0种,包括硅藻门34属69种,甲藻门5属9种,蓝藻门2属2种,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等。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为0.001×104~1.495×104个·L-1),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且内港丰度普遍低于外港。扇贝主养区、网箱鱼类养殖区、珍珠贝养殖区的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对照区(无养殖区),且网箱鱼类养殖区最高。夏、秋两季扇贝主养区丰度相对较高,网箱鱼类养殖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则与对照区相近,珍珠贝养殖区丰度夏季较高(1.099×104个·L-1)而秋季较低(0.021×104个·L-1)。结果表明,近年来流沙湾海区浮游植物种类及丰度锐减;扇贝养殖可提高浮游植物丰度,鱼类网箱养殖则反之;密集的网箱设施阻碍了湾口水流交换,减少了营养物质的运输并限制了内港珍珠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