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拟穴青蟹PHGPx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PHGPx)在拟穴青蟹免疫防御反应和精巢发育中的作用,实验从拟穴青蟹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PHGPx基因的EST序列,利用SM ART-RACE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SpPHGPx。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Sp-PHGPx mRNA在成熟雌雄拟穴青蟹各组织、性腺不同发育时期以及H2O2和脂多糖(LPS)应激下鳃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p-PHGPx基因的cDNA全长为1 024 bp,编码180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p-PHGPx与其他物种的PHGPx(GPx4)亲缘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Sp-PHGPx在成熟拟穴青蟹雌雄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精巢的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PHGPx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其表达量在精子细胞期(T2期)显著高于精母细胞期(T1期)和成熟精子期(T3期),同时也显著高于卵巢发育各时期的表达量。在LPS应激下,鳃和肝胰腺中Sp-PHGPx的表达量分别在6和12 h显著上调;H2O2应激下,鳃中的表达量在3 h显著升高,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在被检测的各时相中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Sp-PHGPx可能在免疫防御反应以及精巢的发育和成熟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 基因克隆 表达 性腺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渔获量平均营养级的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状况分析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2年东南大西洋渔获量连续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渔获物的营养级(TL),探讨了63年间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均营养级(MTL)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断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状况。研究认为,MTL变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950~1963年,MTL呈现下降趋势,降低至历史最低点的2.80;(2)1963~1972年,MTL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增至第一个高峰值3.49;(3)1972~2012年大部分年份(85.4%)MTL都在3.30~3.50之间波动,其中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3.60。东南大西洋渔获物Fi B指数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950~1963年,Fi B小幅波动增长;1963~1972年,Fi B呈现急剧上升趋势;1972~2012年,Fi B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研究认为,东南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未被破坏,渔业资源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仍然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潜力。

关键词: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柘林湾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柘林湾附近海域2013年2月、5月、8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定量采样数据,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89种,全年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7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8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8;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季度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丰度的k-优势度曲线表明,4个季度的多样性水平为冬>春≈秋>夏。R型聚类结果表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可以归为一类群;曲线拟合表明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之间、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之间、丰富度指数与种类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高。Q型聚类结果表明,大致可将28个站位分成3类群或者5类群。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大型底栖动物 聚类分析 方差分析 柘林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变化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12月-2012年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进行了11次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7属428种,其中硅藻门所占比例最大,为46.27%~59.42%,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为21.73%~31.69%和7.03%~16.62%。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2.45~44.95)×104ind./L和0.050 5~1.282 mg/L,其中繁殖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0.465~38.58)×104ind./L和0.371 8~0.811 3 mg/L;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665~11.82)×104ind./L和0.228~0.497 2mg/L;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8.562 5~20.765 8)×104ind./L和0.225 2~0.558 8 mg/L。调查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变幅分别为3.807~4.375(均值4.094)和0.796~0.911(均值0.871)。两种浮游植物评价结果均表明调查水域为轻污或无污染。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长江上游 保护区 干流 多样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掌状海带(Laminariadigitata)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3、8、13、18℃)对其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测定主要参数有:相对生长速率(RGR)、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PSII最大荧光产量(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max)结果表明:(1)掌状海带幼苗的RGR在13℃下达最大值,与3℃处理组对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2)3℃处理4 h或18℃处理36 h对掌状海带幼苗SOD、CAT活性有显著影响。(3)3℃培养条件下,掌状海带幼苗的Fv/Fm、r ETRmax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3℃);18℃处理组的Fv/Fm值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r ETRmax值在胁迫4 h后达最大;处理24 h,8℃处理组的r ETRmax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关键词: 掌状海带(Laminariadigitata) 温度 生长速率 抗氧化系统活性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冻藏过程中氟的迁移变化规律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南极磷虾冻藏过程中氟的迁移机制,研究了南极磷虾在-20,-80℃冻藏过程中氟的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对整虾中的总氟含量影响不显著,冻藏时间对虾壳和虾肉中几种赋存形态氟的含量影响显著,冻藏温度对虾壳和虾肉中几种赋存形态氟的含量影响不显著。在磷虾捕捞后3~10个月的冻藏期间,虾壳和虾肉中氟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在11~15个月的冻藏期间,虾壳中氟含量逐渐降低,虾肉中氟含量逐渐增加,各贮藏时段的氟含量的测定值差异显著。虾壳、虾肉中几种赋存形态氟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虾壳中的可交换态氟含量降低,虾肉中的可交换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增加。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氟的迁移 冻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生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方法具有生态安全性好、快速高效等优点,为有效控制有害藻类的爆发提供了新思路。论文从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抑藻机理、陆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植物化感作用抑藻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对化感物质在环境中的降解特性、化感物质选择性抑藻机理及具有活性的化感物质的人工合成等方面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化感作用 藻类 抑制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12个家系的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2个家系的平均体质量、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分别为35.96 g、57.36 mm、59.24 mm、23.55 mm和56.93 mm。各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8.30%~21.30%),其中壳高和壳宽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灰色关联系数之和以壳高为最大(8.950 8),且家系间较均一,壳长为最小(8.189 8),但家系间变化幅度较大。体质量与4个形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趋势为壳高(0.745 9)>绞合线长(0.714 8)>壳宽(0.705 9)>壳长(0.682 5)。根据上述结果,可将壳高作为间接选育合浦珠母贝体质量性状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提高体质量的选育效率。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形态性状 灰色关联 选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流刺网网目尺寸与主捕对象体型特征关系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南海北部流刺网调查的相关资料对3种流刺网网目尺寸与主捕对象体型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的体型特征为流刺网捕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对体围值对应的渔获率变化曲线形状与刺网钟形选择性曲线相似;454尾主捕对象中仅1尾(占0.002%)相对体围值小于0.8;41尾相对体围值大于1.20,占0.09%;当相对体围值为1.0~1.1时,渔获率最高;白鲳刺网、龙头鱼刺网和马鲛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分别为144 mm、35 mm和72 mm。建议结合选择性试验与体型特征研究,为制定南海区流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流刺网 网目尺寸 主捕对象 关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贝闭壳肌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为研究对象,对其热风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扇贝样品经处理后于45、55、65、75℃温度下进行热风干燥,监测样品的质量变化,所采取的监测频率为干燥开始的第1小时监测4次,第2小时监测2次,第3小时后每小时监测1次,所有的干燥过程都处于降速阶段,并用薄层干燥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选用Henderson-Pabis、Wang and Singh、Diamante et al.、Page、Newton 5种数学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平均偏差(eave)、卡方检验("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平均偏差(P)的大小,来检验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在45、55、65、75℃干燥温度下,Henderson-Pabis、Diamante et al.、Page、Newton 4个模型有效;进一步分析4个模型中模型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其中Henderson-Pabis、Page、Newton 3个模型参数中含有干燥温度为变量的通式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干燥温度在45~75℃时的干燥进程,3个通式模型依次为MRH=0.9673exp[-(7×10-5T-0.0009)]t、MRP=exp(-0.00323t0.0039T+0.7727)和MRN=exp[-(7×10-5T-0.0008)]t。

关键词: 扇贝闭壳肌 薄层干燥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