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穗醋栗良种杂交选配试验1)

中国林副特产 20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脱毒苗无主要病毒材料的检测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摘要:为了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使其从根本上不含有马铃薯主要病毒,对马铃薯脱毒苗的质量检测尤为重要。应用国际通用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对10个品种的137份脱毒苗进行了6种病毒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共有108份材料不含有6种主要病毒,能够应用于马铃薯的脱毒种薯的生产。检测结果还表明在脱毒苗中PVS的含有率最高,应提高脱除马铃薯S病毒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 脱毒苗 主要病毒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半干旱地区覆膜玉米降解地膜筛选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选择适宜降解地膜应用于寒地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的降解时间对覆膜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的降解膜不会减少覆膜玉米的产量,能够达到与常规地膜同样的保墒增温效果,而且降解后不会影响水份对玉米根系的直接补给,能够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减少残留地膜对耕地产生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寒地半干旱地区进行降解地膜栽培,降解速度较快,覆膜后50~70d开始出现诱导期裂纹的2、5号可降解地膜处理较为适宜。

关键词: 降解地膜 寒地 半干旱地区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菌核病病情指数与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大豆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佳木斯地区常用大豆施肥量,设置9个不同施肥量处理,通过在花期测量平均土壤湿度、平均土壤温度,测定大豆植株的茎秆强度、茎秆粗度,调查了田间子囊盘的萌发个数,大豆菌核病的病情指数,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菌核病病情指数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田间子囊盘的萌发个数为影响菌核病发生的最关键因子,其次为植株的茎秆强度,再次为大豆花期土壤的平均湿度。氮肥施用越多菌核病发生越重,影响病情指数的主要因子为平均土壤湿度,导致发病重的原因为氮肥施用过多后导致植株茂盛,空气流通不利,田间平均土壤湿度加大,子囊盘的萌发个数增多,钾肥和磷肥的施用会使植株的茎秆强度增强,从而影响菌核病的侵染。

关键词: 大豆菌核病 施肥量 病情指数 茎秆强度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高油大豆绥农34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绥农3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经有性杂交育成的抗病高油大豆新品种,于2012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高产抗病高油,生育日数120d左右,活动积温2 450℃左右。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以及内蒙古和吉林等省区相适应的积温区域种植。1品种来源绥农34(原代号绥06-8794)是2003年由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GE双图标法评价大豆脂肪酸表现的稳定性(英文)

大豆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12年在南宁、2012和2013年在哈尔滨利用GGE双图标法评价了26个大豆品种在3个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G17(合丰52),G21(北1484),G4(东农42)和G20(黑河45)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表现最稳定的基因型;大豆品种G9(垦丰15)和G20(黑河45)比其他大豆品种更接近理想基因型,因此这两个大豆品种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大豆品种在被测试的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变异。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稳定性 GGE双标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龙稻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粳稻新品种龙稻13是以龙稻3号为母本,松98-131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需活动积温2 575℃左右,综合了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等优点,适合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插秧栽培。

关键词: 水稻 龙稻13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绥玉2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摘要:玉米新品种绥玉26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玉米育种研究室以自交系绥系708为母本、以偏硬粒型自交系绥系611为父本杂交而成。该品种生育日数为127 d,需≥10℃的积温为2 650℃,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2012年春通过黑龙江省审定。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玉米 绥玉26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的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绥化北部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并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2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筛选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2011年对25个供试玉米品种进行鉴定,主要选择指标为熟期、抗病及抗倒伏性。筛选出10个同熟期、熟期适中(活动积温在2 300℃左右)、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即东农254、绿单1号、绥玉7号、绿单2号、丰单3号、丰单4号、绥玉19、兴垦5号、龙单59和绥玉22。2012年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产量试验。密度小于6.00万株·hm-2时,东农254产量最高(11 840kg·hm-2),其次为绿单2号,并对这两个品种进一步进行密度和栽培方式试验,东农254最适栽培密度为6.00万株·hm-2,绿单2号最适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二者都不适合高密度栽培。二比空栽培方式、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与常规清种栽培方式均具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尤其大垄双行栽培方式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玉米 主栽品种 配套栽培模式 绥化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是近年来由国外传入中国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该病的发生发展特征,进一步研究该病的防治措施,对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的发病症状、寄主范围以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西瓜细菌性果实腐斑病的抗性品种的筛选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西瓜 细菌性果实腐斑病 病原菌 发病症状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