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春小麦麦后复种饲料油菜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东北春小麦复种饲料油菜能够充分利用黑龙江北部麦豆产区8~10月份的光、热及降雨量,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饲料油菜不与其它粮食作物争地,是解决人口与牲畜争粮重要途径,打破我国北部高寒区一年一熟制的模式,实现两年三熟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收获指数,破解大豆长期连作造成的毒土危害,使农业生产由恶性向良性转变,提升了土壤地力,提高作物单产,改变黑龙江北部原有的麦-豆和豆-玉轮作体系,建


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繁殖系数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4
摘要:选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探讨原原种块茎大小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繁殖系数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原原种,株高对种薯总产的直接作用最大;‘克新13号’原原种,保苗率和株高对种薯总产的直接作用最大。‘荷兰15号’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在10~20 g时,繁殖系数最高,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在5~20 g时,其种薯的商品薯产量和总产最高。‘克新13号’原原种的块茎大小在7~15 g时繁殖系数、商品薯产量和总产均最高。
关键词: 马铃薯 原原种 块茎大小 农艺性状 繁殖系数 产量


密度和施肥量对玉米品种‘龙单6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通过研究玉米品种‘龙单63’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最适施肥量,为玉米品种‘龙单63’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玉米品种‘龙单63’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单6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随着密度、施肥量的增加,‘龙单63’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变,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穗位、秃尖的长度是不断的增加的,而穗长、穗粗,都有所降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产量的变化有不同的差异,以施肥量磷酸二胺300 kg/hm2、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00 kg/hm2时,公顷保苗在76920株时,产量最高,达到12251.27 kg/hm2。因此,玉米品种‘龙单63’比较适合耐密种植,种植密度应控制在76920株/hm2左右为宜,施肥量应控制在B-C肥力水平之间。


低温处理对不同苹果砧木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为探讨不同苹果砧木的抗寒性,在低温处理条件下,比较分析了12种苹果砧木的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份参试材料中山丁子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以及SOD活性最高;MD001的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最高,GM310的POD活性最高,表明山丁子、MD001和GM310的抗寒性较强。进一步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砧木叶片间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即不同砧木的抗寒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负载型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其对亚硝酸盐的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功能材料 》 2014 EI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Gd3+共掺杂纳米TiO2,并以空心玻璃微珠(HGM)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Fe3+/Gd3+/TiO2-HGM)。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紫外漫反射(DRS)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胶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空心微珠负载效果的影响,并对负载次数、催化剂用量对亚硝酸盐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自制Fe3+/Gd3+/TiO2相比,负载型催化剂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当以500℃下煅烧2h,负载两次,催化剂投入量为2.0g/L时,亚硝酸盐可得到最大降解,其降解率约为93.81%。


黑木耳栽培品种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合黑河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品种。[方法]对黑河地区广泛使用的9个黑木耳品种进行生产试验。[结果]丰收2号、黑林1号、黑林3号、916、158、伊耳多斤6个品种菌丝长势好、生长速度快;丰收2号、黑林1号、黑林3号、黑29、黑V15、916、黑金7个品种生物学效率均超过70%,均产干耳都达到42 g以上,其中黑林1号、黑林3号和黑金3个品种质量较好;栽培时,应根据各菌株对温度、空气、光照条件的要求,做好相应管理工作。[结论]黑林1号、黑林3号和黑金3个品种表现较好,推荐作为黑河地区袋料黑木耳栽培品种。


热胁迫下八字地老虎hsc70基因在不同组织转录表达差异性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Xe-hsc70基因表达与高温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比较热胁迫下Xe-hsc7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诱导表达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以八字地老虎4龄幼虫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编码热激同源蛋白70(70 ku heat shock cognate,HSC70)的基因(命名为Xe-hsc70)cDNA全序列与基因组DNA序列(Genomic DNA,gDNA),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比较分析不同热胁迫温度及不同热诱导时间下八字地老虎4龄幼虫体内马氏管、中肠、体壁、脂肪体与唾腺5个组织中Xe-hsc70基因在mRNA转录与蛋白表达两水平上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比较分析克隆得到的Xe-hsc70基因cDNA全序列和gDNA序列,结果表明Xe-hsc70基因含有8个内含子,最大内含子(561 bp)位于5′端非编码区,并含有一个类似热激应答原件HSE的核心结构序列(gaatatgCaGAAtgTTCcaGaa),其余内含子(长度在86~218 bp之间不等)均在编码区内,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八字地老虎hsc70内含子的具体数目及位置。组织差异性分析显示:在常温25℃条件下,Xe-HSC70在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在唾腺中表达量最低;经热激诱导后中肠、唾腺与体壁组织中Xe-HSC70的表达量与对照(25℃)相比显著上调,随着热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现出先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的变化趋势,脂肪体和马氏管Xe-HSC70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八字地老虎不同组织在应对热胁迫的过程中,抗逆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Xe-HSC70的不断积累是八字地老虎对热胁迫不断适应的一个过程,其组织中Xe-hsc70基因的高表达在八字地老虎抗热胁迫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八字地老虎的抗逆机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八字地老虎 热激同源蛋白70 实时荧光定量PCR Western blot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