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体长和复眼直径的南极大磷虾种群年龄结构分离研究

极地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3年2—3月南极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的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使用Normsep方法对大磷虾种群年龄结构组成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分离出的大磷虾年龄组均为1+—4+龄,群体年龄以2+龄为主;复眼直径的分离效果优于体长,其结果更为可靠;1+—3+龄磷虾复眼直径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21—1.40 mm、1.59—1.76 mm和1.93—2.08 mm,4+龄复眼直径约为2.23 mm;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各年龄组的平均体长分布变化不大,表明大磷虾种群体长特征稳定,其资源状况较好。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普里兹湾 复眼直径 体长 Bhattachaya 方法 极大似然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罗非鱼不同组织中HSP70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估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及其正交子代(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和反交♂子代(荷那龙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耐盐性能,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盐胁迫下这4种罗非鱼不同组织中(鳃、肾、垂体和肌肉)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2条件胁迫下4种罗非鱼各组织中HSP70表达水平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24 h时达最大值,48 h时下降至初始水平;盐度提高至35后HSP70的表达无显著变化。但不同种罗非鱼及不同组织之间也存在差异,反交子代鳃中HSP70在整个盐胁迫过程中都未上调表达;在盐度为22条件胁迫下,正反交子代肾中HSP70基因表达量比父母本肾中HSP70更早达到峰值;反交子代垂体中HSP70表达量在0~48 h内持续缓慢增加,48 h时达最大值;莫桑比克罗非鱼肌肉中HSP70基因在盐度22条件胁迫下表达量迅速升高,且维持较高水平直至盐度35条件胁迫之后。结果表明:HSP70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罗非鱼的耐盐能力和应激程度密切相关,其中盐胁迫下肾中HSP70的表达规律与以上4种罗非鱼的耐盐能力之间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价这4种罗非鱼耐盐能力的潜在分子指标。

关键词: 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 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 正交子代 反交子代 盐胁迫 HSP70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海栖息地卫星遥感监测与生境变化对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回顾了卫星遥感监测近海栖息地的总体发展趋势,归纳了影响生物栖息的近海地理环境要素、生物环境要素和理化环境要素,并结合当前运行的卫星遥感传感器性能特征,介绍了生境各要素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同时,本文还回顾了大型漂浮性藻类、赤潮、游泳生物个体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大尺度生物现象的综合遥感监测方法,并从生物环境适应性出发,围绕生境要素变化对生态的影响,赤潮与大型藻类的发生与分布,以及珊瑚礁、红树林分布与健康状况等监测应用,介绍了近期典型案例,以供相关领域的学者借鉴。

关键词: 卫星遥感 近海栖息地 生境要素 生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鳃、肝和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重为34.65±5.69 g)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对鳃、肝、肾的组织学研究,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致死机理。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0.148、0.103、0.048和0.032 mg·L-1;其组织病理学损伤表现为鳃小片萎缩、卷曲、坏死、脱落和融合,鳃间隙分泌大量的粘液细胞;肝细胞肿大,空泡化,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固缩;肾细胞肿大,充血;"灭非灵"对3种组织的损伤程度为鳃>肝脏>肾脏,3种组织的损伤很有可能是造成尼罗罗非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灭非灵 急性毒性 肝脏 肾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动注射法同时检测水中挥发酚类和氰化物

中国给水排水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法同时测定了水中挥发酚类与氰化物。挥发酚类与氰化物的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和0.999 2,满足检测工作要求。二者对比,流动注射法测定挥发酚类的准确度和重现性优于氰化物。挥发酚类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回收率依次为101.7%、100.7%、83.3%;精密度(RSD)依次为2.0%、1.7%、31.0%;氰化物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回收率依次为96.7%、99.2%、83.3%;精密度依次为2.2%、2.1%、31.0%。本方法测定挥发酚类的检出限为0.002 mg/L;测定氰化物的检出限为0.002 mg/L。

关键词: 流动注射法 挥发酚类 氰化物 饮用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开口饵料对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四川动物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丰年虫Artemia salina、鲫鱼Carassius auratus卵和2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开口仔鱼(20日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仔鱼开口后的0~10 d内,丰年虫投喂的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15~20 d丰年虫组仔鱼出现负增长(-0.38%),而10 d以后2个饲料组的生长速度迅速提升。在整个试验期内,水丝蚓组和鲫鱼卵组的生长较为平稳,特定生长率均介于丰年虫组和2个饲料组之间。试验结束时,丰年虫组的存活率最高,为(91.11±5.09)%,水丝蚓组的存活率最低,为(43.33±6.67)%。基于本试验的结果和川陕哲罗鲑的摄食特性,推荐最适的开口投喂方案为:0~10 d投喂丰年虫,10 d后逐步添加人工饲料进行转食。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 仔鱼 开口饵料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裂峡鲃繁殖生物学特征

动物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0和201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共收集大鳞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样本438尾。研究结果表明:大鳞裂峡鲃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228 mm、体重270.3 g,雄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205 mm、体重172.5 g,对应年龄均为4龄。大鳞裂峡鲃雌、雄繁殖群体的成熟系数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成熟系数值在1月、3月、4月呈逐渐增大趋势,5月显著上升,6月达到最高峰,7月急速下降,8月至9月趋于平缓。繁殖活动每年4月开始,一直可持续至10月,主要集中在5~6月。大鳞裂峡鲃雌雄性比为1︰1.19,与鲃亚科其他部分鱼类雌性数量多于雄性的情况相反;繁殖盛期则雌性数量多于雄性。繁殖群体由4~8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群体均以5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大鳞裂峡鲃属单次产卵鱼类。平均卵径1.18 mm;绝对繁殖力为63 393粒,相对繁殖力为70.04粒/g。与鲃亚科其他部分鱼类比较,大鳞裂峡鲃的卵径相对较小而繁殖力较大。

关键词: 大鳞裂峡鲃 性比 繁殖力 繁殖期 繁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西北部饵料浮游动物季节变化及其与鱼卵、仔稚鱼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冬、春、夏和秋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鱼卵仔稚鱼的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春夏、秋冬季变化较大,而在冬春与夏秋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在冬、春、夏、秋四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7.35 ind/m3、280.01 ind/m3、4.32ind/m3和14.78 ind/m3,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高峰季比东海提前了一个季节。冬春两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相近,在湾内和沿岸水域数量高于近海水域。相反,在夏秋季,丰度在近海水域明显高于沿岸及湾内水域。浮游动物在各季节不同的分布特征与该海域沿岸水、外海水和混合水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优势种经历了由春季的沿岸暖温种到夏季和秋季的外海暖水种到冬季的沿岸暖水种更替的过程。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冬季为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春季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夏季和秋季同为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优势种类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特征。鱼卵、仔稚鱼在冬、春、夏、秋季的丰度为6.83 ind/m3、3.09 ind/m3、0.05 ind/m3、0.20 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浮游动物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两者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食物饵料充足对鱼卵仔鱼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北部湾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水团 鱼卵 仔稚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胁迫对细角螺幼螺呼吸排泄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细角螺苗种对低盐胁迫的耐受能力,将细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幼螺养殖盐度自27逐渐降低至22、18和14,测定处理后不同时间细角螺幼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盐度27降至22后幼螺耗氧率先显著降低,在第二天升至对照组水平,此后略有波动但均与盐度27无显著差异;盐度降至18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盐度降至14,细角螺的耗氧率先有显著升高,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盐度从27降至22后,幼螺的排氨率在第一、第二天显著升高,其后逐渐降低,盐度自22降至18和14,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盐度22处理后幼螺的氧氮比先降低后升高,盐度18和14处理组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说明低盐胁迫影响细角螺幼螺能量物质分解代谢的比率,胁迫条件下幼螺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供能物质。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次低盐处理对幼螺呼吸排泄的影响较大,此后再逐渐降低盐度,幼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本实验结果可为细角螺养殖和放流前盐度驯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细角螺 幼螺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3D-BAC池构建及性别连锁标记的物理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属于雌配子异形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ZW/ZZ),其W染色体包含的大量重复序列阻碍了W染色体序列的精确组装。目前只有物理图谱可以有效地解决由重复序列所造成的组装难题。本研究在已有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利用3D(three-dimensional)-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池构建和PCR筛选策略进行了性别连锁标记的物理定位。首先将所选44个384孔板的BAC克隆进行接种和预培养,再接种到4个96孔深孔板中。将每两个384孔微孔板的BAC克隆分别汇集获得相应的板池、行池和列池,在提取DNA后,再将相应板池的部分DNA混合得到超级池。最终构建的3D-BAC池,共包括22个超级池和440个基池,覆盖半滑舌鳎基因组4.2倍,完成一个阳性超级池的基池筛选只需24个反应(20个BAC基池和4个对照)。然后选用159个半滑舌鳎性别连锁标记对这些克隆池进行两步PCR筛选。在对超级池的筛选中,有142个标记获得阳性扩增。对这些阳性超级池进行基池筛选后,最终有100个标记得到准确定位。定位到半滑舌鳎物理图谱的84个重叠群(contigs)和20个单个克隆(singletons)上,共计1 760个克隆,包含有21 927个共享条带,物理长度为42.4Mb,覆盖半滑舌鳎基因组约5.3%;确定一个定位关系(contig与标记之间的)平均使用了2.2个克隆。在这些标记中,有17个同时定位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ontigs上,有11个标记同时定位到contigs和singletons上。另外有19个contigs定位了2个或2个以上标记。这些性别连锁标记的物理定位将有助于半滑舌鳎性染色体基因组序列的精确组装。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物理图谱 3D-BAC池 性别连锁标记 物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