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淀粉及其与乙酸钠的复合物(淀粉乙酸钠质量比为19∶1)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调控作用的差异,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每周向养殖水体添加一次碳源,添加量为当日水体氨氮含量的20倍,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参数。结果显示:(1)试验期内,淀粉组(GS)和淀粉乙酸钠组(GSA)养殖水体氨氮保持在0.25 mg/L左右,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均逐步升高,而透明度和碳氮比逐步下降,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水体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2)试验期内,GS组和GSA组藻类数量逐步上升,中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藻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GSA组藻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稍高于GS组。(3)GS组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同比略高于GSA组,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试验末期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淀粉碳源中复合少量乙酸钠可改变藻类和微生物结构功能,可作为池塘养殖水体藻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定向调控碳源。

关键词: 淀粉 乙酸钠 水质 藻类 微生物群落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ftz-f1基因的克隆及相关核受体基因在蜕皮中的功能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三疣梭子蟹核受体fzt-f1基因,全长c DNA序列1763bp。该基因3′和5′非编码区分别为1034bp和141bp,开放阅读框为588bp,推测编码19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2.8k Da,理论等电点为6.35,命名为PTNHr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fzt-f1基因与刀额新对虾同源性高达75.4%,并且与刀额新对虾聚为一支。对核受体基因fzt-f1、Ec R和RXR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核受体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均出现表达差异,说明这三个基因都参与蜕皮调控过程。其中,fzt-f1和RXR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模式上出现相反的表达特征,预测这两个基因存在相互抑制的调节关系。Ec R和RXR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模式上出现部分相似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核受体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去眼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碳循环 碳汇 气候变化 人为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养克氏原螯虾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克氏原螯虾不同放养密度和水草覆盖率下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构建克氏原螯虾的健康养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底部埋有生物饵料培养基的克氏原螯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PCR-DGGE和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放养密度(375、600 kg/ha)和水草覆盖率(20%、35%)条件下的底泥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2种放养密度和2种水草覆盖率按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处理组(A、B、C和D组),每组重复2次。【结果】4个处理组4~6月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各处理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03、3.35、3.24和3.40,以D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种类最丰富。UPGM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不同处理组的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偏低,而B组在4月和5月聚成一支,相似度相对较高(在65%以上),各样品在时间上的相似度总体上高于空间相似度。4组池塘底泥微生物克隆主要隶属于4个门:变形菌门(45%)、绿弯菌门(36%)、拟杆菌门(11%)、螺旋体门(7%),其中绿弯菌门的绿弯菌属占主要优势,占总细菌比例为19%。【结论】在底埋培养基的克氏原螯虾池塘中,放养密度和水草覆盖率对底泥菌群结构及组成多样性均有影响,以虾放养密度600 kg/ha、水草覆盖率35%的池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更有利于维持池塘底质微生态的稳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培养基 池塘底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麻醉对圆口铜鱼幼鱼行为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四川动物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低压直流电麻醉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体质量300~420 g)行为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电麻醉组(30 V)和对照组(0 V)。电麻醉组试验鱼在电麻醉开始3 s内的身体行为反应最为剧烈,25 s内进入全麻状态。麻醉8 min后停止,试验鱼能迅速恢复平衡但活动迟缓。电麻醉组试验鱼的入麻时间为17.4 s±4.5 s。除电麻醉组的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外,2组的其他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麻醉对圆口铜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有限。研究结果表明,短时间低压直流电麻醉是一种入麻时间短、复苏时间快、对机体伤害较小的圆口铜鱼幼鱼麻醉方式。

关键词: 圆口铜鱼 电麻醉 行为 血液生化 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核酸酶I-SceI转基因元件的构建及其在斑马鱼中转基因效率的评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巨核酸酶I-SceI是由酿酒酵母线粒体中核糖体大亚基上的Ⅰ型内含子编码的一种核酸内切酶,近年已被应用于转基因研究中。I-SceI介导的转基因大多是将I-SceI蛋白和带有其识别位点的质粒共注射于动物的受精卵,但注射酶蛋白前期处理耗时长且工作量大,直接用I-SceI的mR NA代替蛋白进行注射更为简捷。本研究应用I-SceI mR NA介导荧光蛋白基因在斑马鱼中的转植,进一步了解其转基因效率。首先设计合成带有巨核酸酶I-SceI编码序列的辅助质粒(pC S2-I-SceI),并分别构建了带有巨核酸酶I-SceI识别位点、EF1α启动子和荧光蛋白基因(eG FP/RFP)编码序列的供体质粒pI-SceI-EF1α-eG FP/RFP。辅助质粒pC S2-I-SceI体外转录成mR NA,以50 ng/μL供体质粒和100 ng/μL的I-SceI巨核酸酶mR NA共注射到斑马鱼(Danio rerio)受精卵中,注射后48 h的斑马鱼eG FP的平均荧光表达率可达75.86%。在斑马鱼的头部、躯干到尾部均可观察到荧光蛋白的表达,且随着胚胎发育,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结果表明I-SceI系统在斑马鱼中可介导较高效率的转植,具有在经济鱼类转基因研究中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 巨核酸酶 I-SceI 斑马鱼 转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种群参数和资源量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圆筒吻鮈为长江上游特有种,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梯级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对其物种生存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2007-2009年对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的圆筒吻鮈进行了调查,利用体长频率数据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了估算。长江上游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69.0-268.0mm,体重范围为3.9-230.4 g,平均体长为(181.4±26.9)mm,平均体重为(78.5±33.0)g;优势体长组为125.0-225.0 mm,约占总数的93.0%。圆筒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W=1.58×10~(-5)L~(2.95)(R~2=0.94,P<0.01,n=401),为匀速生长类型,可用Von Bertalalf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规律。圆筒吻鮈生长参数为,L_∞=361 mm、k=0.21a~(-1)、t_0=-0.68;死亡系数为Z=1.70、M=0.50、F=1.20。其开捕体长为163.4 mm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适开发率(0.60)而接近最大开发率(0.75)。2007-2009年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年渔获量分别为6716尾(0.50t)、22772尾(1.87 t)和16139尾(1.20 t),平均值为15209尾(1.19 t)。由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2007-2009年朱杨溪江段圆筒吻鮈年资源量分别为16361尾/km(1.25 t/km)、13922尾/km(1.74 t/km)和26836尾/km.(1.93 t/km)均值为19040尾/km(1.64 t/km)。目前圆筒吻鮈资源开发率偏高,建议提高开捕体长至193.5 mm,降低其开发率。建议逐步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实施全年禁渔措施,加强筒吻鮈等特有鱼类的保护。

关键词: 种群参数 生长 死亡 资源评估 圆筒吻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胁迫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鳃离子调节、呼吸代谢酶和皮质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挑选平均体重为(5.0±1.4)g,平均全长为(8.3±0.8)cm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进行低盐度胁迫试验,以23盐度组为对照组,设置9和16两个盐度胁迫组,在0、1、3、7 d进行取样。通过检测鳃Na~+/K~+-ATP酶(NKA)、Ca~(2+)-ATP酶、H~+-ATP酶、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研究低盐度对黄姑鱼离子调节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鳃NKA活力在盐度胁迫后出现显著增强(P<0.05);Ca~(2+)-ATP酶活力略有上升后即出现下降的变化,而H~+-ATP酶活力呈现上升后恢复的变化。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低盐度胁迫后呈显著的波动变化(P<0.05),9和16盐度组的皮质醇水平交替上升。鳃LDH活力在低盐度胁迫后显著增强(P<0.05),且9盐度组增强程度大于16盐度组。鳃SDH活力先减弱然后增强,9盐度组在7 d时增强十分显著(P<0.05)。试验中,仅9盐度组出现实验鱼死亡两尾的情况,16及23盐度组黄姑鱼进食和活动均正常,9盐度组略差。研究表明,盐度降低可显著影响黄姑鱼幼鱼离子调节能力及呼吸代谢功能。盐度胁迫程度超过黄姑鱼适应能力与机体储备的承受范围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关键词: 黄姑鱼 低盐胁迫 离子调节 呼吸代谢 皮质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疱疹病毒魁蚶株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牡蛎疱疹病毒魁蚶株快速、灵敏、准确和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实验根据已测序完成的Os HV-1-SB全基因组序列,选择其保守区域,建立了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并对反应温度、d NTPs、Mg2+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最佳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60 min,d NTPs浓度为1.4 mmol/L,Mg2+浓度为6 mmol/L。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为30拷贝的质粒DNA,并且特异性较强,与贝类常见病原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鲍鱼疱疹病毒、派琴虫、包纳米虫、马尔泰虫以及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副溶血弧菌均无交叉反应。使用实验建立的CPA检测方法对2012年分别采自韩国庆尚南道、山东长岛、辽宁大连共计22份Os HV-1-SB感染情况未知的魁蚶样品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实验所建立的Os HV-1-SB的CPA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且特异性强。由于其检测结果可通过简单离心或者向反应管中加入核酸荧光染料Gene FinderTM进行肉眼观察,所以可以在沿海贝类养殖厂及条件简陋的实验室使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魁蚶 牡蛎疱疹病毒魁蚶株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三岔湖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沉积物对湖泊重金属污染具有指示作用,通过分析沉积物的污染特征可以揭示湖泊重金属污染的污染历史和污染源。利用210Pb和137Cs定年和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三岔湖沉积物重金属的不同湖区和不同年代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了重金属的沉积与富集:Cu、Zn与网箱养殖密切相关,Pb则主要源于邻近岸区的交通运输活动,Cr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受自身化学特性的影响,重金属的含量与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密切相关,也正因此会出现洪水等的特殊年份重金属污染特征的异变。

关键词: 三岔湖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人类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