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和29类浮游幼虫,隶属于16大类群,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30种)、浮游幼虫(29类)和原生动物(23种)所组成,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5.86%、25.00%和19.83%。浮游动物种类数以4月最多,2月和3月最少,4~9月的总种类数均高于其他月份。湛江湾浮游幼虫以底栖动物幼虫为主,在4月种类最多,5月丰度最高,4~7月为湛江湾海洋动物的繁盛时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22种(类),其中浮游幼虫9类,原生动物7种,桡足类3种,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各1种,以12月、4月和5月优势种最多(8种),2月最少(2种),无全年优势种,群落结构明显趋于小型化。各相邻月份的共有种类数在18~33种,物种更替率R的范围为37.25%~73.61%,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丰富度d的年均值较低,分别为2.64、0.54和3.32。在调查期间,湛江湾浮游动物丰度出现了3个高峰,且分别由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其中1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原生动物组成,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桡足类组成,而5月份的高峰则主要由浮游幼虫组成,3大类群共同主导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生物量仅在2月和9月出现高峰,呈现月份双峰型变化。湛江湾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主要受水温、食物及摄食压力的影响。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桡足类 原生动物 浮游幼虫 湛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点篮子鱼幼鱼生长、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养殖温度(19℃、23℃、27℃、31℃)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温度组幼鱼存活率(SR)均达到95%以上,19℃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在19~31℃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WGR)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31℃时达到最高值;不同温度组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31℃>27℃>24℃>19℃,31℃和27℃温度组体质量呈二项式增长,23℃和19℃组呈线性增长;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R)逐渐降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在29.89℃时达到最小值;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曲线分析得其在31.74℃时达到最大值。温度对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随温度降低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9℃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7℃和31℃组(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23℃时达到最大值。综合以上结果认为,点篮子鱼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9.89~31.74℃,在此温度范围内点篮子鱼幼鱼可获得较大的生长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海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9月在闽江口水域和2010年8月在椒江口水域的调查资料,对两个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和生态适应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夏季闽江口海域和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及其组成受水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椒江口受上升流的影响出现13个暖温带种,导致椒江口(44)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要大于闽江口(36);闽江口海域夏季主要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6个优势种全部为亚热带种,椒江口有7个优势种,包括4个亚热带种和3个暖温带种;从适温性上看,闽江口和椒江口均主要以亚热带种为主,椒江口由于上升流的原因出现较多数量的暖温带种,从适盐性上看,椒江口主要以近海种为主,闽江口主要以外海种为主,这是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的主要差异;闽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台湾暖流和沿岸流的影响,而椒江口主要受到浙江近海上升流和沿岸流的影响,通过对两个河口群落结构的比较和生态适应差异的分析,表明水团是各自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生长、营养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15.58±0.22)g的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维生素E水平(11.09 mg·kg-1、47.52 mg·kg-1、91.38 mg·kg-1、134.57 mg·kg-1、178.9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云纹石斑鱼进行56 d的饲育实验,探讨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该鱼生长、营养性能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作用明显,饲料维生素E在149.59 mg·kg-1左右时云纹石斑鱼的增重率较高;云纹石斑鱼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呈正比,但饲料维生素E水平超过91.38 mg·kg-1时鱼体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不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添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水平在139.68 mg·kg-1时云纹石斑鱼具有较高的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显著。综合增重率、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云纹石斑鱼饲料维生素E适宜添加水平为139.68~149.59 mg·kg-1。
关键词: 维生素E 云纹石斑鱼 生长性能 营养组成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岛区南部海域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2013年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青岛市黄岛区南部海域营养盐分布与变化特征,并采用营养指数(E)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营养状况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2–2013年调查期间,无机氮含量范围为20.82–197.62μg/L,活性磷酸盐为4.52–52.91μg/L,COD为0.39–1.25 mg/L。除个别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外,其余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以及全部站点无机氮和COD含量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2)调查海域无机氮以春季最高(86.42μg/L),秋季次之,夏季最低(38.59μg/L);活性磷酸盐以秋季最高(18.68μg/L),春季次之,夏季最低(9.10μg/L);COD以夏季最高(0.962 mg/L),秋季次之,春季最低(0.682 mg/L)。(3)调查海域无机氮和COD含量2008–2011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2年又有所增高;活性磷酸盐含量2008–2010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0–2012年呈逐年增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海水的营养水平较低,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小。调查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未受到有机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水质及牙鲆生长状况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牙鲆在模式一(流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一直流水)、模式二(半流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停水,投饵后流水)和模式三(换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不流水)3种模式下进行养殖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下水质因子的变化和牙鲆50~150日龄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模式一换水后到下次换水前,pH、氨氮、溶解氧分别稳定在7.70、0.13mg/L、7.95mg/L左右,没有显著变化.模式二和模式三换水后到投饵前,pH和溶解氧缓慢降低到稳定值,氨氮不断增加.投饵后到下次换水前,模式二pH提升1.0%、氨氮降低83.1%、溶解氧增加35.8%;模式三pH下降0.2%,氨氮增加60.8%,溶解氧降低1.0%.对3种养殖模式下牙鲆生长状况进行比较,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牙鲆死亡率分别为19.6%、20.2%和40.6%,模式一和模式二全长和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与模式三相比,全长在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体质量在90~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模式二是最优养殖模式,一方面节约海水资源,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给鱼类摄食和生长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养殖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池鲫DNA含量、倍性分析及其形态学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Gallus sp.)红细胞DNA含量(2.5 pg/N)为标准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龙池鲫(Carassius auratus in Long Lake)的红细胞核DNA含量,采用T型标技术标记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并研究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的形态特征,为阐明龙池鲫的遗传背景及资源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实验检测的265尾龙池鲫中,42尾龙池鲫样品红细胞核的相对DNA含量接近76,占15.85%,223尾样品接近110,占群体数的84.15%;二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3.83 pg/N,三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5.38 pg/N。龙池鲫是由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的鱼组成的混合群体;侧线鳞数量可作为二倍体龙池鲫与三倍体龙池鲫的辨别参考指标。T型标暂养1周后龙池鲫的成活率达到100%,脱牌率为1.13%。
关键词: 龙池鲫(Carassius auratus in Long Lake) DNA含量 倍性 流式细胞术 形态特征 T型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驯化养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的成活、生长及鳃器官的变化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淡水驯化养殖条件下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的成活、生长及鳃器官组织学变化。遮目鱼幼鱼经6 d的驯化至淡水,养殖30 d。试验结束后统计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取幼鱼鳃观察结构变化,并与未经驯化直接投入淡水条件下以及在自然海水条件下养殖的幼鱼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淡水驯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100%)、增重率[(664.96±113)%]和特定生长率[(6.77±0.52)%]。鳃器官组织学观察发现,淡水条件下遮目鱼幼鱼鳃小片上增生出大量线粒体丰富细胞,这可能是遮目鱼幼鱼在淡水条件下保持较高成活率的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喹烯酮在草鱼体内生理药动模型的建立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预测喹烯酮在草鱼体内药物残留,建立其在草鱼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获得鱼的生理解剖参数,采用已有的喹烯酮试验数据拟合得到药物特异性参数。基于acsl Xtreme生理药动学软件,进行模型假设、血流图设计、质量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模型拟合。喹烯酮为小分子药物,其分布服从血流限速型,在肝脏代谢,从肾脏消除。喹烯酮通过口服进入肠道,然后经肝脏代谢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设定5个房室,即肝、肾、肌肉、肠和其他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和调试,最终建立喹烯酮在草体内5室生理药动模型,成功拟合连续饲喂药物60d之后的药物残留消除曲线,其中肝脏中的预测结果比肾脏和肌肉高,与实测数据一致。因此,喹烯酮在鱼体内生理药动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将是药物残留检测的新亮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慢性氨氮胁迫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免疫及代谢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 mg·L-1(A0)、1.63 mg·L-1(A1)、3.25 mg·L-1(A2)、6.51 mg·L-1(A3)、13.01 mg·L-1(A4)共5个氨氮质量浓度,研究氨氮对幼鱼生长特性、免疫功能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30 d氨氮胁迫下,吉富罗非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氨氮质量浓度上升逐渐下降。免疫功能方面,随着氨氮质量浓度上升幼鱼白细胞逐渐增多,血红蛋白质量浓度逐渐下降;A3和A4组幼鱼血清白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A0组;A4组幼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低于A0。营养代谢方面,氨氮胁迫30 d后A3和A4组幼鱼血清甘油三酯活性显著低于A0组;A1~A4组幼鱼血清胆固醇浓度均显著低于A0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A3和A4处理组下显著低于A1和A2组;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A4处理组下显著低于A0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氨氮胁迫下,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营养代谢等均受到抑制,需要在养殖生产中密切关注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变化。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氨氮胁迫 生长特性 免疫功能 营养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