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醋糟、粉煤灰对高粱苗期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高粱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醋糟、粉煤灰处理下高粱苗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对高粱生长的影响,以探讨醋糟、粉煤灰的施用效果及最佳配比,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醋糟100%)、处理2(醋糟∶粉煤灰=1∶1)、处理3(醋糟∶粉煤灰=2∶1)、处理4(醋糟∶粉煤灰=3∶1)和化肥对照。结果表明:施用醋糟、粉煤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高粱产量。处理1~处理4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9.66%、31.34%、15.69%、12.54%,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99%、32.37%、17.56%、10.43%,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78%、34.26%、13.54%、9.56%;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7.11%、20.85%、12.29%和19.78%;土壤蔗糖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3. 70%、37. 08%、11. 54%和3. 08%,土壤脲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25. 28%、34.77%、19.82%和13.79%;处理2苗期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处理1、处理3和处理4提高13.8%、6.67%、9.98%和13.30%,拔节期提高3.45%、3.22%、3. 21%和4. 05%,抽穗期提高14. 52%、3. 75%、1. 86%和12. 66%,灌浆期提高了13.08%、4.26%、4.08%和9.36%,成熟期提高了3.8%、1.05%、2.12%和2.20%。醋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进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飞蝗双链RNA降解酶的抗体制备及组织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双链RNA降解酶(dsRNA degrading enzyme, dsRNase)是制约RNA干扰(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飞蝗LmdsRNase2和LmdsRNase3的特异抗原,进而制备抗体,对其进行组织定位和蛋白表达量检测,为进一步解析飞蝗中肠dsRNA降解酶基因的功能分化提供蛋白水平的证据。【方法】通过对LmdsRNase2和LmdsRNase3的氨基酸序列(GenBank:ARW74135.1和ARW74134.1)进行比对,分别选取特异的LmdsRNase2和LmdsRNase3抗原序列(R2'、R3')进行后续的研究。根据LmdsRNase2和LmdsRNase3的cDNA全长序列,设计包含酶切位点BamH I、Hind Ⅲ的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目标片段,双酶切后连接至pET-32a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5mmol·L~(-1),37℃下诱导4 h后提取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大量培养带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诱导目的蛋白大量表达,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分离R2'和R3'蛋白,Bradford法检测蛋白浓度。经两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最终获得LmdsRNase2和LmdsRNase3的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体的效价,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提取飞蝗5龄第3天的中肠组织蛋白和中肠液,分别用LmdsRNase2和LmdsRNase3的抗体检测其表达量。最后制备飞蝗5龄第3天的中肠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对LmdsRNase2和LmdsRNase3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LmdsRNase2和LmdsRNase3具有37%的序列一致度,选取特异的序列R2'和R3'设计引物,分别包含157和153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分别为17.0和16.8 kD。在IPTG浓度为0.5 mmol·L~(-1)条件下,37℃诱导4 h后,目的蛋白在包涵体中大量表达。扩大培养重组菌株后提取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得到纯度为85%的R2'蛋白,可直接用于免疫;而R3'蛋白的纯度低于85%,利用电泳切胶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36 d后取抗血清进行检测,效价均达到1:102 400,表明抗体效果良好。用多克隆抗体杂交实验室保存的His-LmdsRNase2和His-LmdsRNase3融合蛋白,对抗体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R2和R3的抗体分别特异性识别LmdsRNase2和LmdsRNase3,无交叉杂交现象,且条带与His抗体杂交到的条带大小一致。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发现LmdsRNase2蛋白在中肠组织中高表达,但在中肠液中未检测到可见表达,LmdsRNase3蛋白在中肠组织和中肠液中均未检测到表达。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两个蛋白进行组织定位,发现LmdsRNase2和LmdsRNase3均在中肠细胞质中表达,但LmdsRNae3的表达量较低。【结论】成功制备了特异性良好的飞蝗LmdsRNase2和LmdsRNase3抗体,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LmdsRNase2在中肠细胞质中高表达,而LmdsRNase3的表达量很低。研究结果为飞蝗中肠两个dsRNA降解酶LmdsRNase2和LmdsRNase3的功能分化提供了蛋白水平的证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晋中地区秋冬茬设施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山西晋中地区秋冬茬设施栽培的番茄品种,从当地种植的品种中选择表现较好的8个品种进行种植试验。通过比较各品种植物学性状、生育期、果实性状、产量、抗病性等指标,筛选出了2个适合山西晋中地区种植的番茄品种,分别为新优毛粉、格瑞特,2个品种均为无限生长型,粉果,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101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麦101号,试验名称为临旱5115,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晋麦79号为母本、F14005为父本于2005年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70003。1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芽鞘绿色。株型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饲草高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饲草高粱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利用109对SSR引物对48个饲草高粱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9对SSR引物在3%琼脂糖凝胶上共检测出30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平均多肽信息量为0.605 6,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幅为0.268 0~0.901 2。通过聚类分析将48个高粱品种分为2个类群。分类结果和已知系谱的亲源关系多数吻合,说明供试的饲草高粱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旨在对饲草高粱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帮助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好氧堆肥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及其细菌群落结构
《环境科学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析了玉米秸秆和牛粪联合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第2次翻堆(第14天)时,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初次建堆时(0 d)和其余翻堆时(第8、20、26天)次之,发酵结束时(第34天)最弱.Simpson、Shannon-Wiener和Mc Intosh多样性指数表明,建堆时及翻堆时的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极显著优于好氧堆肥结束.不同好氧发酵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同一碳源代谢有差异,同一好氧发酵时间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酸类和醇类是区分好氧堆肥不同时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差异的敏感碳源.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细菌的种类和丰度不同,共享的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第0、8、14、20、26、34天这6个时间内它们的相对丰度之和分别达90.27%、90.34%、94.26%、84.21%、84.31%和77.61%,且6种门类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丰度表达存在消长变化状态.研究显示,参与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在碳源代谢能力上存在多样性,在细菌菌群的种类和丰度上也存在多样性.
关键词: 好氧堆肥 微生物群落演替 Biolog法 碳源代谢能力 宏基因组学 细菌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传染性法氏囊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能够快速、准确鉴别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的分子学诊断方法,试验用中、强毒力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编码的结构蛋白裂解位点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以SYBR GreenⅠ为荧光染料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BDV中、强毒力毒株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临床可疑样本。结果表明:该方法选择的引物具有特异性,其建立的标准曲线具有重复性,与模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线性浓度范围内,IBDV-2512熔解曲线为单一特征峰型,熔解温度(Tm)值位于88.10~90.35℃区间,为强毒力毒株;IBDV-MB Tm值位于82.95~84.05℃区间,为中等毒力毒株。用此法检测可疑样本,测定其属于强毒力毒株,通过测序及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的测定,验证本方法的鉴定结果正确。说明IB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成功。
关键词: 禽 传染性法氏囊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Ⅰ 毒力 鉴别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高粱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低温逆境胁迫对高粱苗期幼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期揭示高粱耐冷生理机制以及为耐低温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晋杂12号和晋中405为试验材料,盆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4,6,8,10d低温胁迫处理,自然生长为对照(ck)。[结果]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高粱幼株叶片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而初始荧光(F0)显著上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先上升后下降,参试高粱幼苗10d低温胁迫处理的Fv/Fm比对照最大降幅23.70%,10d低温胁迫的qP比对照下降最多为50.31%。[结论]低温胁迫处理对高粱苗期幼株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具有减弱效应的影响,且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高粱幼苗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削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杂交大豆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山西已有杂交大豆主要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利用64对SSR引物对32份杂交大豆亲本包括15份保持系与17份恢复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357个等位基因变异,单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变化为2~12个,平均为5. 578个,其中,保持系检测到322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为2~9个,平均为5. 031个,恢复系检测到320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为2~12个,平均为5个;总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辐为0. 368~0. 900,平均为0. 666,其中,保持系PIC变辐为0. 370~0. 868,平均为0. 661,恢复系PIC变辐为0. 329~0. 904,平均为0. 63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平均为0. 637,在相似系数为0. 61处,可将供试的保持系聚为两大类;其中,第Ⅱ类在相似系数为0. 65处又可分为3个亚类;恢复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 669,在相似系数为0. 65处,将供试的恢复系聚为两大类;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杆菌组合的筛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防治草莓炭疽病的复合菌剂,比较了5株芽胞杆菌(菌株CM3、Y-48、Lh-1、Y-30和Y-9)在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比例下对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hebromicoia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抑菌效果的最佳的组合并通过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其防治效果。抑菌试验表明,由巨大芽胞杆菌Y-30和解淀粉芽胞杆菌CM3按照2:1配比而成的组合抑菌率达到59.46%,比菌株Y-48的抑菌率高出13.86%(单菌株中抑菌率最高的菌株,抑菌率为52.22%),比单菌株Y-30和CM3分别提高72.65%和25.22%。盆栽试验证实,复合菌处理对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68.69%,比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提高了23.63%;同时,复合菌处理还有效的促进了草莓的生长,草莓株高、叶片面积、根鲜重以及茎叶鲜重都有显著提高。本试验为复合菌剂应用于草莓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芽胞杆菌 草莓炭疽菌 菌株组合 抑菌效果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