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个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研究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玉米Lancaster衍生系H 1265、H 1475和Reid衍生系H 12166、H 14141等4个自选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下茎杆硬皮穿刺强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容重、株高、穗位高、叶向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的耐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时,H 12166和H 1265茎杆硬皮穿刺强度、产量、穗长、行粒数、单株产量、容重均降低,秃尖严重,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增加,说明H 12166和H 1265耐密性较差。H 1475随密度升高茎杆强度降幅小,产量、单株产量、容重、叶向值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9万株/hm2时达到最高值;穗长、行粒数在密度为7.5万~9万株/hm2时变化幅度小,秃尖无变化,当密度增加至10.5万株/hm2时,穗长及行粒数显著减少,秃尖长增加显著,说明H 1475耐密性较好,其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H 14141茎杆强度大,产量高,秃尖小,穗位适中,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茎杆强度、株高及穗位高变化小,叶向值增大,耐密性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晋东南黄土区采煤沉陷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8年施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数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化肥配施(LOF)和高量有机肥化肥配施(HOF)。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 0. 25 mm的大团聚体数量,HOF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比例,其中对2~1 mm和0. 50~0. 25 mm团聚体影响最大。有机肥化肥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HOF与LOF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PK对复垦土壤的团聚体分形维数无显著影响。> 0. 25 mm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0. 25 mm的微团聚体,大团聚体富集较多的有机碳,HOF显著增加了2~1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大团聚体数量(R0. 25)、MWD、GMD与> 0. 25 mm的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与R0. 25、MWD、G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上,高量有机肥化肥配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有效施肥措施。
关键词: 矿区复垦土壤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醋糟对育肥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醋糟粗饲料对育肥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影响,选择96只本地羊×小尾寒羊杂交育肥羊,按体重相近原则平均分成4组,各组喂料为精料50%+粗料50%,精饲料各组均相同,粗饲料不同,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粗饲料占全价料的比例分别为黄贮50%、黄贮40%+醋糟10%、黄贮30%+醋糟20%、黄贮20%+醋糟30%进行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各组育肥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质特性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试验3组效果最佳,为合理广泛使用醋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醋糟添加比例对育肥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四组末重、净增重、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不同醋糟添加比例对育肥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骨肉比差异均显著(P<0.05),内脂率不显著(P>0.05)。(3)不同醋糟添加比例对育肥羊肌肉物理参数与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4)不同醋糟添加比例对育肥羊肌肉脂肪酸指标的影响,二十碳三烯酸试验1组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均不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原市冬小麦播期农业热量资源突变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山西省太原市平原区冬小麦播期与温度及冬前积温的关系,研究气温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18℃终日和越冬前≥0℃积温作为冬小麦播期确定的农业热量资源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太原市1951—2010年60年来的热量资源变化特点、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60年中≥18℃终日推迟了4~5 d,≥15℃终日推迟了2~3 d,小麦冬前停止生长期推迟了4~5 d。从冬小麦播种的最适温度和冬前壮苗对越冬前积温要求的平均状况分析得出,太原市平原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为9月18—21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旗叶大小及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控制小麦旗叶长、宽、面积和千粒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的QTL,并阐明旗叶大小与籽粒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农大3338和京冬6号构建的包含216个家系的DH群体为材料,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临汾和运城进行了田间试验,结合含有469个标记的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05个加性QTL,其中,40个为旗叶性状的QTL,65个为籽粒性状的QTL,单个QTL的贡献率为2. 28%~39. 91%。在1B、2A、2B、2D、3A、4A、4B、4D、6A、6D和7A染色体发现了多个QTL富集区,富集区内的QTL或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在QTL水平证实了旗叶长、宽、面积和千粒质量、穗粒质量、穗粒数是紧密关联的。7个QTL (Qflw-4A. 1、Qflw-4B. 1、Qflw-4D. 1、Qfla-4B、Qtgw-4A. 1、Qtgw-4B. 2、Qtgw-4B. 3)能够在3种或4种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具有较高的LOD值,并对表型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对这7个稳定表达的主效QTL进行深入挖掘与精细定位,可能对于MAS育种和基因克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种质材料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鉴定及聚类分析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101份高粱种质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其叶片的光合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不同高粱种质的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类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粱种质材料间叶片的光合参数(P_n、T_r、G_s、C_i)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净光合速率(P_n)的变幅为12.04~49.32μmolCO_2/(m~2·s)。相关分析表明,P_n与T_r(r=0.745)、P_n与G_s(r=0.654)、T_r与G_s(r=0.771)呈极显著正相关;P_n与C_i(r=-0.493)、T_r与WUE(r=-0.400)、C_i与WUE(r=-0.341)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对P_n、T_r和WUE等3个参数的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101份种质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A2类群和C类群的17份材料P_n和WUE均较高,可作为高粱高光效生理育种的亲本或改良材料加以利用;在聚类分析基础上运用判别分析对3个光合参数(P_n、T_r和WUE)建立了8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方式对黑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秸秆和地膜2种覆盖方式对黑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黑花生品种(系)豫花黑1号和临黑3号为试验材料,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均可改善耕层土壤的水分环境,促进黑花生植株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分枝数,全膜覆盖效应要优于其他方式和对照;全膜覆盖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值,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要好于半膜和秸秆覆盖;4种方式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籽粒含油量、粗蛋白、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对籽粒锌元素含量的促进效应大于对硒含量的影响;豫花黑1号品种稳定性较好,而临黑3号更具环境可塑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GE双标图的高粱品种产量及其稳定性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GE双标图法对2012~2013年在沈阳地区种植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高粱品种的产量及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解析,从而为这些高粱品种在生产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8个高粱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辽杂11号两年平均产量最高,为15655.5 kg·hm~(-2),其次为铁杂17、铁杂11和锦杂105等,而辽杂39号两年平均产量最低,为4780.4 kg·hm~(-2);且这些品种产量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铁杂17的千粒重和淀粉含量分别为38.0g和71.9%,在所有参试品种中的表现较好,其次是铁杂11、锦杂105和辽杂15;而辽杂11在穗粒数(7895粒·穗-1)、收获指数(0.67)和生物产量(278g·株-1)的综合表现上最好。辽杂11、锦杂105和辽杂15产量较高且稳定性较好;吉杂127和辽杂39产量稳定较好,但产量低于平均水平;龙杂11产量及稳定性表现较差。高粱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收获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淀粉含量与千粒重正相关,与穗粒数负相关。在沈阳地区,辽杂11、锦杂105和辽杂15具有较高产量及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运筹对大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大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硼)及其互作对大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水平的尿素(折合N:0,30,60,90,120kg/hm^2)、过磷酸钙(折合P:0,35,70,105,140kg/hm^2)、硫酸钾(折合K2O:0,35,70,105,140kg/hm^2)、硫酸锌(ZnSO4:0,0.38,0.77,1.15,1.54kg/hm^2)、纯品硼(0,0.38,0.77,1.15,1.54)5种肥料运筹对大豆品种石豆412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增施磷肥可极显著提高株高、单株粒数和单株粒质量;增施锌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氮磷互作对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锌硼互作对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涉及考察性状中,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产量4个性状,受到以上肥料或互作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主茎节数、有效荚数、百粒质量3个性状受到以上肥料或互作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若以大豆高产为生产目的,建议在大豆花荚期叶面喷施0.4%硫酸锌溶液385kg/hm^2,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海棠新品种‘玫珍海棠’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玫珍海棠’是由引进的美洲观赏海棠中选出的新品种。树姿直立呈柱状。幼叶紫红色,成熟叶亮绿色。花期晚,花蕾尖褶皱状,花玫瑰色,有香味。挂果量大,夏果为深红色,秋冬季为橘红色,可保留至来年春季,观赏价值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