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SPS协定》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及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通过阐述两岸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了《SPS协定》对两岸经贸合作的不利影响,并对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繁荣及农业生产的安全提出了几点对策。


Zn营养在果树生理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锌(Zn)是果树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果树体内多种酶的辅助因子,与果树的光合、呼吸以及碳氮代谢等过程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果树Zn营养的研究成果,概述了Zn元素在果树组织器官中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根系Zn营养调节树体的Zn平衡,Zn含量自中、细生长根和骨干根到地上枝梢、叶片间处于顺浓度梯度,Zn作为叶绿体的组成成分影响光合作用,缺Zn导致植株体内根、茎、叶等器官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叶面喷施Zn肥可以促进花粉萌发,有利于花粉管伸长,增加受精作用,提高坐果率,促进光合产物积累,果实膨大,改善果实风味。另外,还分析了Zn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描述了Zn对基因表达直接影响和Zn营养基因型的差异,提出了果树Zn营养研究展望。


探讨财务管理创新和资产有效管理的新途径
《福建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结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财务和资产管理的实践,从强化预算管理、加强成本管理意识、完善财务评价体系和实现资产有效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探讨新体制下农业科研单位强化财务和资产管理的新途径。


水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水果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癌、抗菌消炎以及抗过敏等活性作用,主要是由于水果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功能性成分。综述(1)水果中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所具有的功效;(2)4类物质在不同水果中的含量差异及组分差异;(3)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类在食品、化工行业以及在医药开发上的研究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水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系统性研究存在的困难,认为应加强功能性成分单一组分的精深提取与功能研究,以及水果皮、籽、核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关键词: 水果 黄酮类化合物 花色素苷类 类胡萝卜素 维生素


不同施肥种类对土壤及脐橙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后土壤及脐橙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对种植年份为1997年和2002年的施用有机肥、化肥、沼肥后土壤及脐橙中的重金属Cr,Cu,Pb,Zn,As,Cd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肥料后,有机肥区2002年的As,1997年的Cu和Pb,沼肥区2002年的Pb的含量高于对照;脐橙果实中只有重金属As和Cu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As的含量为有机肥区>化肥区>沼肥区,Cu含量为化肥区>有机肥=沼肥区;种植年份为1997年和2002年的土壤及脐橙中重金属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各施肥区土壤及脐橙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均未超标。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脐橙中Cu和Zn的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R2>0.9;As,Cr,Pb,Cd的含量未呈现规律性变化,R2<0.7。


福建省感光型杂交稻生育期表现及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福建省感光型品种表现播种期弹性大,播种期早全生育期长,播种期迟全生育期短;闽西北中低海拔稻区,可4月中旬至6月上旬播种,福州沿海稻区最迟可在7月初播种,但都在9月至10月初齐穗,齐穗期相对稳定。在海拔400 m以下,不同高度的齐穗期差异不显著。与汕优70感光性强度相当的杂交稻组合种植区域:闽东南南亚热带双季稻区、海拔600 m以下的暖地,6月中下旬播种,10月初前后可安全齐穗;闽西北中亚热带气候暖地、温地、海拔400 m以下的双、单季稻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9月25日前可安全齐穗;而闽西北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暖地、温地和凉地单季稻区,无法通过安全齐穗,不能种植该类感光型杂交稻。在福建省,感光型杂交稻为确保安全齐穗、扩大适应范围,除优质、高产、抗病育种目标外,齐穗期比汕优70早1周左右、且抗倒伏是选育感光型新品种的重点。


莲草直胸跳甲的空间选择与性别分化
《生物安全学报 》 2011 CSTPCD
摘要:【背景】莲草直胸跳甲是空心莲子草的专一性天敌,成功地大量繁殖是其大规模应用于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莲草直胸跳甲的室内大量繁殖,明确其不同虫态对空心莲子草空间的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调查了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取食与产卵、幼虫取食、老熟幼虫化蛹的空间选择性,并分析了空心莲子草茎秆直径对幼虫化蛹空间选择、蛹羽化率和羽化成虫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雌雄成虫均嗜好栖息于空心莲子草幼嫩的顶叶,位于顶叶的雌、雄成虫数量分别占整株的62.9%和63.3%;成虫偏好将卵产在第2节叶片上,比例高达41.2%;幼虫主要集中于上部3节的叶片上取食,占84.8%;老熟幼虫化蛹前在茎秆上蛀孔后钻入茎秆中化蛹,其不在第1节茎秆内化蛹,化蛹主要选择在3~5节,其中在第4节茎秆内化蛹量最高,达1.0头.节-1;老熟幼虫在1~5节茎秆内的化蛹量与空心莲子草茎秆直径具有显著相关性(y=-19.209x2+16.66x+2.6737,R2=0.841);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则与茎秆直径呈显著正相关(y=5.5704x-1.1718,R2=0.914)。【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和幼虫均偏好在空心莲子草上部的叶片取食,老熟幼虫化蛹则偏好中部较粗壮的茎节,因此,培育茎秆较粗且老化程度较低的空心莲子草是实现莲草直胸跳甲大量饲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可为优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莲草直胸跳甲的条件提供数据支持。
母猪胎次对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福建畜牧兽医 》 2011
摘要:采用HerdChek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对福建省一个大型规模化猪场的全部种用母猪1290份血清检测进行猪瘟抗体的检测,评价不同母猪胎次对种猪群猪瘟抗体合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场猪瘟抗体阳性(合格)的种猪有980头,合格率为75.97%,并统计母猪胎次对猪瘟抗体合格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后备母猪(P=0)和青年母猪(P=1,2,3)合格率最高,均超过80%;中年母猪(P=4,5,6)的合格率分别为67.35%、64.22%和69.47%;老龄母猪(P≥7)的合格率最低。随后对347头猪瘟抗体不合格种猪进行加强免疫后测定猪瘟抗体,其中合格种猪129头,以后备母猪合格率最高,为73.81%;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猪瘟抗体合格率呈下降趋势而变异系数。结果表明:母猪胎次对猪场猪瘟抗体合格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及时淘汰生产繁殖性能差的老龄母猪有助于提高规模化猪场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和生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