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立冬本龙眼适宜留果量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以结果习性好、经济效益高的立冬本龙眼为试材,研究不同果穗留量对果实品质、营养枝质量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留果60~70粒,果穗数量以32%最为适宜,果实单果重13.07~13.33 g的优质果;营养枝粗度7.78~8.46 mm、长度23.78~26.35 cm、复叶数16.86~19.60个之间,次年枝梢成花率为71.04~77.13%,与对照树一样为优良结果母枝。其次果穗留量38%略为偏多,果穗留量28%略为偏少,果穗留量42%和48%容易出现大小年或隔年结果。


我院育成品种在首届福建省稻米品鉴会上喜获佳绩
《福建稻麦科技 》 2011
摘要:2010年12月30日,首届福建省地产优质粥米暨再生稻稻米品质现场鉴评会在福州召开,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粮食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共50多人参加会议。


甘蔗SPSⅢ5′侧翼序列缺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化烟草的研究
《植物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磷酸合成酶是糖代谢调节的关键酶之一,根据本实验室克隆到的SPSⅢ5′侧翼序列,构建了3个侧翼序列缺失表达载体,转化云烟85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可用于核心启动子确定的研究。转基因植株叶片冰冻切片结果表明3段缺失侧翼序列均有启动子活性。


台湾引进甜杨桃的两种真菌病原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对福建闽南地区种植的从台湾引进的甜杨桃进行真菌性病害的鉴定。在病害症状和病症组织病理学鉴定的基础上,进行菌株的rDNA-ITS区序列PCR扩增,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属或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病原物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回接后的叶片或果实上产生与田间自然侵染相同的症状,重新分离到相同病原物。通过病原形态、rDNA-ITS序列及致病性分析,确定发生在叶片与果实上的2种主要真菌性病原,分别是引起叶斑病的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和果实、叶片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杨梅果实中的有机酸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了杨梅果实中有机酸的成分和含量,在C18柱(4.6mmID×250mm,4μm)上,采用紫外检测器(波长214 nm)进行检测,其流动相为0.04 mol/L的KH2PO4-H3PO4缓冲液,pH2.4,流速0.8mL/min,柱温35℃。检测所得7种有机酸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9 0以上,平均回收率在88%~101%之间;变异系数RSD<3.06%。


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挥发性物质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筛选到的一株具有龙眼保鲜功能的微生物Brevibacillus brevis FJAT-0809-GLX生产的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果立鲜",不仅对龙眼等多种水果具有很好的保鲜作用,同时具有特殊的挥发性香气。为了解该菌株挥发性香气的成分,采用SPME/GC-MS的方法分析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果立鲜"的挥发性物质成分24种,匹配度在90%以上的有11种。其中烷类8种,占总成分14.11%,包括正十六烷、十甲氧基五硅氧烷、十四烷、正十七烷、十八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4-甲基-十五烷、2-甲基-十五烷;烯类2种,占总成分的1.65%,包括(+)-长叶烯、(-)-α-柏木烯;酯类1种,占总成分的0.70%,为2-丙基-十四烷-亚硫酸酯。(+)-长叶烯、(-)-α-柏木烯这2种化合物是具有香气的成分,为天然的香料;2,4-二叔丁基苯酚是多种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的重要中间体。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固相微萃取 微生物保鲜剂 果立鲜 挥发性物质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特征
《农学学报 》 2011
摘要:为了探讨常绿阔叶林关键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在2010—2011年间,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剖面分布;分析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qMB)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较高,春季、冬季较低;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在G1(0~10cm)表层土壤含量明显高于G2(10~20cm)和G3(20~30cm),差异显著;而G2、G3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表现为自上向下显著递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具有重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