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矫香工艺对γ-氨基丁酸茶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茉莉花窨制处理,以茉莉花的芳香来矫正γ-氨基丁酸茶残留的不良气味。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各茶样的品质因子,用化学分析方法分析茶样中的关键品质成分,以探讨矫香工艺对γ-氨基丁酸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花香消除了γ-氨基丁酸的不良气味时,γ-氨基丁酸含量仍然高达2.5 mg/g;同时,儿茶素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以及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降低,茶叶滋味变得更加醇和爽口,成为具有高香的花香γ-氨基丁酸茶。


雾滴密度及大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条件下,雾滴密度和雾滴大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为稻田农药的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动行走式喷雾塔模拟田间喷液量,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使不同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药液在水稻叶面上有同等润湿展布能力,利用图像处理方法计算水敏纸上收集到的雾滴密度。【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为2.00 mg.m-2,增加雾滴密度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剂量增加到4.00 mg.m-2,雾滴体积中径VMD 200μm和VMD 75μm的雾滴密度在分别达到26.06和66.96个/cm2后,防治效果即可与高密度处理效果相当。VMD 200μm的雾滴密度为82.09个/cm2时,剂量从4.00 mg.m-2减少至2.00 mg.m-2,防治效果没有显著降低。VMD 75μm的雾滴密度为140.06个/cm2,剂量从4.00 mg.m-2减少至2.50 mg.m-2,防治效果同样没有显著降低。相同喷液量条件下喷施相同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药液,VMD 75μm的喷头增加了雾滴密度,提高了防治效果。【结论】氯虫苯甲酰胺低用量时,雾滴密度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密切相关。雾滴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减少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仍可保证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低容量喷雾时,可通过减小雾滴粒径,增加雾滴密度提高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稻纵卷叶螟 表面张力 剂量 雾滴密度 雾滴大小


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品系)甘薯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基因型(品系)甘薯幼苗为材料,NaCl(0和85mmol·L-1)胁迫处理20d,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甘薯幼苗的生长规律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甘薯幼苗的生长,"浙紫1号"、"徐薯22"和"徐薯18"受影响较轻,"烟薯25"和"廊薯7-12"受盐害较严重;NaCl处理下,各基因型甘薯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维持在75%以上,且品种间差异不大;受盐分影响甘薯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瞬时水分利用率(iWU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CCI与Pn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浙紫1号"和"徐薯18",但"浙紫1号"Gs受盐分影响较大,盐害指数(SSI)为22%;"烟薯25"对盐分敏感,CCI、Pn及iWUE的SSI指数较低;12个甘薯基因型中,导致"徐薯18"、"川211"和"浙紫1号"光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为气孔限制因素,且NaCl胁迫下光合效率较高;其余9个品种则属非气孔限制因素,但品种间盐敏感程度不同;综合比较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12个基因型甘薯幼苗耐盐性表现较好的品种为"浙紫1号"和"徐薯18"。


丁香酚对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诱导作用初探
《农药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植物源化合物丁香酚对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诱导作用,初步研究了丁香酚对接种TMV的烟草叶片中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3、PR-5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处理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减轻烟草体内MDA的积累,提高PAL、POD和SOD的活性,增强PR-1、PR-3、PR-5基因的表达。表明丁香酚可提高植物的诱导抗病性,进而减轻TMV对烟草的危害。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野毒株持续性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为建立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野毒株持续性感染细胞模型。通过将HP-PRRSV野毒株JX143感染Marc-145细胞,感染的细胞经连续传代35代,建立了稳定的PRRSV持续感染的细胞模型,获得了JX143-Marc-145-P35细胞株。应用RT-PCR、免疫荧光、空斑形态分析等技术跟踪观察了JX143-Marc145细胞株连续传代过程中病毒在细胞内的存在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病毒持续性感染过程中基因的特征性变化,通过RT-PCR扩增出JX143-Marc145-P35的全基因,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胞模型建立的过程中,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的产生经历了从慢到快又到慢的过程,RT-PCR检测和免疫荧光证实JX143-Marc-145细胞中PRRSV持续稳定存在,表现出病毒持续感染的基本特征。该细胞与正常的Marc145细胞相比,细胞周期无显著差异,但JX143-Marc-145-P35的空斑形态与亲本病毒JX143相比略大。通过序列比较分析,JX143-Marc-145-P35v与亲本猪JX143的同源性为99.4%,存在38个非同义突变,其中,31个位于非结构蛋白,7个位于结构蛋白。试验成功建立了稳定的PRRSV持续性感染细胞模型,细胞周期与正常细胞无显著差异,但病毒在持续性感染过程中无论是基因还是表型都发生了变异,且在体外持续性感染建立的过程中,对于氨基酸突变的选择压力很可能施加于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和主要糖蛋白。该模型的建立对深入研究病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PRRSV持续性感染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持续性感染 细胞模型
江苏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考察了江苏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当前江苏城乡一体化程度亟需提高。此外,还比较了苏南、苏中、苏北城乡统筹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苏快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饲粮肌苷酸对雪山草鸡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及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健康的1日龄雪山草鸡公雏1 500羽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基础饲粮处理(对照)、基础饲粮+0.05%肌苷酸处理、基础饲粮+0.10%肌苷酸处理、基础饲粮+0.20%肌苷酸处理、基础饲粮+0.30%肌苷酸处理,研究不同肌苷酸添加量对雪山草鸡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及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基础饲粮+0.20%肌苷酸处理的雪山草鸡胸肌率显著提高(P<0.05),基础饲粮+0.30%肌苷酸处理的70日龄胸肌和40日龄腿肌中肌苷酸沉积量显著提高(P<0.05),基础饲粮+0.10%和基础饲料+0.30%肌苷酸处理的40日龄雪山草鸡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基础饲粮+0.20%肌苷酸处理的40日龄雪山草鸡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P<0.05),基础饲粮+0.10%肌苷酸处理的70日龄雪山草鸡血清中葡萄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P<0.05)。


引起茄子黄化萎蔫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病原形态学观察、接种致病性测定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引起南京地区黄化萎蔫茄子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发现,从茄子黄化萎蔫植株上分离得到了2种病原菌:菌株VW003在PDA培养基上呈黑色圆形轮纹状,分生孢子呈卵圆形,经回接试验确定该菌为引起茄子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FW007经培养的气生菌丝呈白色絮状,小型分生孢子团生,卵圆形至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接种健康幼苗后也可引起植株黄化、萎蔫和死亡;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对菌株FW007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测序鉴定与GenBank中尖孢镰刀菌菌株的ITS序列(登录号AY928409和JN107739)一致性高达99%,进一步确定菌株FW007为镰刀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以上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和尖孢镰刀菌均可导致茄子的黄化萎蔫,且分别由这2种病原菌引起的茄子黄萎病和枯萎病通常伴随发生。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检测小麦中DON、15ACDON和3ACDON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测定小麦中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检测方法。用水提取小麦样品,提取液经无水乙醇等体积沉淀,再结合OasisHLB固相萃取小柱可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采用乙腈-0.005%磷酸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程序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上完成DON、15ACDON和3ACDON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5~15.0mgL-1线性范围内,DON、15ACDON和3ACDON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9.8%、93.4%和92.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2.0%和2.5%(n=3);检测限分别为12.2、10.5和16.7μgkg-1。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样品净化方法使杂峰干扰少,大幅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成本低,适用于小麦中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的大批量检测。
关键词: 小麦 B型单端孢酶烯族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一个大豆GmXI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XIP(X Intrinsic Protein)亚家族蛋白作为水通道蛋白AQP(Aquaporin)的一个成员,最近在不同植物的基因组或表达序列标签(EST)文库中被鉴定出来。从前期通过Perl程序下载的大豆全基因组水通道蛋白序列中鉴定了一个大豆GmXIP基因,该基因含有一个长385 bp的内含子,且剪接方式是AG/AG,不同于植物普通的GT/AG剪接模式;与其他植物的XI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也具有6个跨膜区,但MIP(Major Instrinsic Protein)家族蛋白保守的"NPA"基序突变为"NPI"和"SPA",暗示该蛋白负责的物质运输与其他植物XIP功能不同;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和荚表达较弱外,在茎和叶部位的表达较强,而且随着植株的发育,在茎中的表达渐强,叶中则一直保持较高的表达,这表明该基因在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供给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根部组织在盐胁迫8 h时该基因表达达到了顶点,36 h时恢复到处理前的表达水平;利用发根农杆菌注射获得过表达GmXIP组合植株于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后发现,该基因过表达后植株抵抗外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大大降低,这暗示该基因的过表达可能增进了植物细胞的失水速度,导致植株死亡。这些研究为明确大豆XIP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