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桃三种肉色类型果实抗氧化因子的比较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健康有益食品正逐渐被开发利用,从抗氧化组份和抗氧化活性的角度比较评价桃不同肉色类型,为桃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以75份桃资源为试材,测定并比较分析果皮、果肉和全果的总酚、花色苷、三价铁还原能力(FRAP)、相对抗自由基能力(RAC)以及色泽参数。【结果】红肉桃总酚、花色苷、FRAP和RAC的分布区间均宽于白肉和黄肉桃,但分布区间存在明显重叠;4个指标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红肉桃资源中。红肉桃抗氧化组份含量极显著地高于白肉和黄肉桃,在全果水平,红肉桃总酚含量为后两者的4.1倍和4.6倍,花色苷含量分别为后两者的20.1倍和11.6倍;红肉桃抗氧化能力亦高于白肉和黄肉类型,FRAP分别是后两者的5.8倍和6.2倍,RAC分别是后两者的3.8倍和4.6倍。桃果实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抗氧化能力与总酚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花色苷;回归分析也表明桃抗氧化能力与总酚的线性回归关系优于其与花色苷。【结论】红肉桃果实抗氧化组份和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桃,从抗氧化的角度红肉桃资源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桃果实总酚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高于花色苷;筛选出‘北京一线红’、‘红桃’等抗氧化能力高的红肉桃种质资源。


食用菌眼蕈蚊的分子鉴定及2种植物源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食用菌眼蕈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基因序列,为建立分子鉴定方法奠定基础,并研究1%苦皮藤素和0.6%印楝素对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对成蚊mtDNA COI部分编码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相应序进行比对。室内毒力采用胃毒触杀联合作用法,观察24 h后2种植物源农药对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COⅠ基因扩增片段的长度约440 bp;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COⅠ基因同源性为100%;室内毒力结果显示,24 h,1%苦皮藤素乳油和0.6%印楝素乳油的LD50分别为16.775 23、19.926 88 mg/L。在50 mg/L的处理下,2种植物源杀虫剂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眼蕈蚊 分子鉴定 苦皮藤素 印楝素 植物杀虫剂 室内毒力


鹅黄病毒囊膜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鹅黄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以获得能应用于血清学诊断和可作为亚单位疫苗的重组蛋白。根据鹅黄病毒JS804株全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了鹅黄病毒的E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鹅黄病毒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70 kDa,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中。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重组E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和良好的免疫原性。鹅黄病毒E蛋白的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功能、建立血清学检测方法及研制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灰飞虱来源的水稻条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遗传多样性
《植物病理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雌产卵法获得来自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来源的21个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分离物,提取灰飞虱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21个RSV分离物的包含外壳蛋白(cp)基因在内的约1 000 bp左右的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参试分离物的cp由96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22个氨基酸。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21个灰飞虱来源的RSV-cp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6.0%~100%。与已报道水稻来源的32个RSV分离物一起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RSV-cp较为保守,其遗传多样性首先与地缘相关,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分成中国云南、中国沿海和日本3个地理种群;其次与寄主相关,在同一地理种群中可以划分为灰飞虱和水稻2个寄主种群。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灰飞虱 遗传多样性 地理种群 寄主种群


宰后鸭肉骨骼肌中caspase-3活化对嫩度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caspase-3在宰后鸭肉中是否被激活以及参与改善宰后鸭肉的嫩度,为进一步用细胞凋亡机理阐明水禽类肉的成熟机理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分析检测宰后鸭胸肉和腿肉胞浆中细胞色素-C含量变化,caspase-3、-8和-9活化片段和酶活力变化、PARP降解片段的表达水平以及宰后鸭肉剪切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宰后鸭肉骨骼肌胞浆中细胞色素-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caspase-3、-8和-9酶原分别劈开成17、18和23 kD左右的活化片段,酶活力于宰后均迅速升高(P<0.05);作为caspase系统的标志性蛋白,胸肉和腿肉中PARP蛋白均被劈开成小片段,且剪切力值于宰后4—24 h均显著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宰后胸肉和腿肉中caspase-3酶活力和caspase-8,caspase-9酶活力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宰后剪切力值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酶原的激活,酶活力的上升表明caspase-8和caspase-9各自介导的激活途径共同参与了鸭肉caspase-3的活化;PARP的降解,剪切力值的显著下降则表明活化的caspase-3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鸭肉的成熟过程。


砂壤质潮土定位试验30年的肥效演变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建立于1980年的砂壤质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30年的肥效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小麦、玉米历年产量顺序基本趋势为NPK>NP>N>CK;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均高于相对应的化肥,且稳产性好。单施化肥前3年,氮肥养分效率明显,磷、钾肥效果不明显,3年后氮效下降,而磷、钾效上升;磷肥连续施用有明显的残效迭加效应,比一次足量施用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且小麦的磷肥肥效高于玉米;砂壤质潮土增施钾肥有明显和稳定的增产效果,配施有机肥后肥效明显下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肥效随N、P、K配合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肥长期施用有明显的后效。养分供应不协调会引起作物缺素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以致减产。


福建省基于自适应调整的水稻生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福建省划分为3个稻区,共选取17个样点和9个代表性品种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首先,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B2、A1B三种方案和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生成了研究区域两个时段(1961—1990年,2021—205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然后,采用经验证的CERES-Rice模型,模拟分析了福建省各稻区在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可能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并认为这是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的结果;接着,以调整后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作为CERES-Rice模型新的输入,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次进行模拟试验,最后得出未来经过自适应调整后的水稻产量、稳产性以及全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A2、B2、A1B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经自适应调整后,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提高了15.9%、18.0%和19.2%,后季稻依次提高了9.2%、7.4%和7.4%;闽西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依次提高了21.2%、20.5%和18.9%,后季稻依次提高了14.7%、14.8%和7.2%。考虑自适应调整后,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的水稻模拟产量在A2、B2、A1B情景下,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增产4.9%、5.0%和2.9%,其中长汀在A2与B2情景下可改种双季稻。在综合考虑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福建省水稻模拟总产表现为增产,在A2、B2与A1B情景下较之当前依次增加5.9%、5.2%和5.1%。因此,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中,将水稻生产的自适应能力考虑在内,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可以得到较为乐观的结论。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排放情景 区域气候模式 福建省 水稻生产 自适应


3种肉鸡宰后蛋白质的降解及滋味前体物质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DS-PAGE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研究了雪山鸡、817肉鸡和苏北土鸡在屠宰后成熟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和滋味前体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雪山鸡肉样的35 000和37 000处蛋白质条带的颜色深于817肉鸡和苏北土鸡。3种鸡肉样品中的总蛋白质溶解度均在宰后2.0 h时达到最小值。3种鸡肉样品中的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和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均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雪山鸡和苏北土鸡肉样品中的重要呈味物质肌苷酸(IMP)含量均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2种鸡肉中的IMP含量均显著高于817肉鸡的鸡肉(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