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杜梨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PbCBL1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明杜梨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CBL)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点,【方法】以杜梨幼苗为试材,运用同源克隆和半定量RT-PCR对PbCBL10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结果表明,PbCBL10基因编码区cDNA长度为801 bp,编码的多肽由266个氨基酸组成。该多肽预测的等电点为4.56,估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45 ku。其对应基因组DNA序列长1 983 bp,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通过PSORT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bCBL10蛋白位于质膜上的几率最大。PbCBL10基因编码的多肽具有4个钙离子结合域EF手形结构和1个钙调磷酸酶A亚基结合位点。PbCBL10与番茄SlCBL10(NP_001239045)和拟南芥AtCBL10(NP_195026)蛋白间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2%和77%,并与AtCBL10亲缘关系最近。PbCBL10基因在杜梨幼苗根、茎和叶片中均为诱导型表达,50~200 mmol.L-1CaCl2、20μmol.L-1ABA、100 mmol.L-1NaCl、10%(w/v)PEG6000或180 mmol.L-1甘露醇处理后其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PbCBL10基因具备植物CBL基因家族的固有特征,能够响应胞内钙浓度变化,对ABA、盐碱、干旱和渗透胁迫均存在转录响应。
关键词: 杜梨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特性


油菜籽品质指标近红外数学模型的仪器问转移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henk'S算法,对油菜籽含油量、芥酸和硫苷含量的近红外数学模型在仪器间转移的测定结果准确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在主仪器上建立的数学模型经Shenk's算法转移后,在从仪器上的预测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比未转移前小.对68份已知样品预测结果表明,含油量、芥酸和硫苷含量的均方差分别从3.25百分点、0.56百分点、3.65μmol/g降至1.29百分点、0.08百分点、3.22μm01./g.进一步添加样品对转移模型在从仪器上进行再优化,转移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增强,优化后的转移模型对含油量、芥酸和硫苷含量的预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7百分点、0.79百分点、2.01μmol/g.检测结果误差符合国标要求.


大炭角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9-二羟基-3-甲基-6,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A(5)、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棕榈酸(9)、(2S,2′R,3S,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二十二碳烷-1,3,4-三醇(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4为新化合物。


转基因小麦根际土壤镰刀菌Real-time Q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转基因抗病小麦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体系。应用该反应体系,对转基因小麦各个生长时期的镰刀菌拷贝数进行绝对定量。结果表明,镰刀菌通用引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Real-time QPCR反应的扩增曲线中各梯度标准质粒的循环阈值间隔均匀,溶解曲线峰值较突出,该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 20,斜率为-3.203,计算其扩增效率为105%,符合荧光定量PCR方法中对各项指标的要求。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转基因小麦的播种前期、灌浆期、成熟期镰刀菌数量较低,在苗期、返青期、拔节期镰刀菌数量较高。


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和年份×试点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参试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7078.35~7798.11kg/hm2,品种V2、V3、V13和V14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品种V13的平均产量居首位,比对照品种V21增产500.97kg/hm2,增产率为6.87%;品种V8和V18的产量较低但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的稳定性方面,品种V14对环境指数的反应较敏感,品种V4和V6的一致性表现较差,其余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表现相似。综观参试小麦品种2年的产量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有V2和V13,品种V14的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表现较差。此外,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于客观评价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流行病学模型及建模步骤
《动物医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行病学模型可作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制定的有力工具。论文介绍了流行病学模型的定义及其在动物疫病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讨论了模型的分类及建模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动物疫病流行病学模型的构建步骤,包括建模系统和研究目标的确定、动物群体和疫病流行病学数据信息的收集、概念模型的构建、概念模型的确认、概念模型的公式化或编程、模型的验证、运行有效性的评估、敏感性分析、执行研究、输出结果的解释和交流。提出了一些建模的基本准则和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以期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模型和风险评估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葡萄EST数据库糖代谢途径有关基因的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拟南芥糖代谢相关酶基因序列作为探针,对葡萄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获得相应的同源EST序列,并以葡萄果实c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对葡萄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预测了葡萄糖代谢途径相关酶编码基因个数,分别位于1、4、5、6、7、8、11、12、13、16、17、18、19号染色体,另有3条序列未能定位到染色体,并对编码基因表达强弱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葡萄果实内糖代谢的机理提供一定的工作基础,也可以为如何调控果实糖代谢以及提高葡萄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