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雅罗鱼亚科鱼类基于mtDNA序列的亲缘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瓦氏雅罗鱼(DL,SHJ)、贝加尔雅罗鱼(BJ)、高体雅罗鱼(GT)、滩头雅罗鱼(TT)和珠星雅罗鱼(ZX)5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对6个雅罗鱼种群共计39个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mtDNA的COI、Cytb和D-loop核苷酸序列,然后利用Clustalx1.8、Bioedit7.0等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整合,最后选取长度分别为635 bp(COI)和1 095 bp(Cytb-D-loop)的序列利用MEGA5.1、DNAsp5.0、Arlequin3.1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个雅罗鱼种群在COI、Cytb和D-loop区段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含量均高于鸟嘌呤(G)+胞嘧啶(C)含量;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高体雅罗鱼和珠星雅罗鱼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6个种群在Cytb-D-loop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普遍较高,其中珠星雅罗鱼变异最大。遗传距离和邻接法(NJ)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属于瓦氏雅罗鱼的DL和SHJ群体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02和0.005),来自新疆的高体雅罗鱼和贝加尔雅罗鱼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72和0.052),滩头雅罗鱼和珠星雅罗鱼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045和0.170);不同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除DL和SHJ 2个瓦氏雅罗鱼地理群体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外,其他4个种群之间及其与瓦氏雅罗鱼2个地理群体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种群特异位点分析未找到能够区分瓦氏雅罗鱼DL和SHJ 2个群体的特异位点,但找到了多个能够区分5个雅罗鱼种的特异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所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为全人工繁殖所得的幼鱼,其初始体长为(7.04±0.32)cm,初始体重为(4.54±1.80)g,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处理组,水温分别为12℃、17℃、22℃、27℃和3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的幼鱼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用指数方程[W=b×exp(a d)]分别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西伯利亚鲟的体重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重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037、0.057、0.061、0.050、0.020,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大,而32℃温度条件下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小。采用直线方程(L=a d+b)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体长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长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104、0.188、0.248、0.186、0.068,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32℃温度条件下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小。水温对西伯利亚鲟的体重增长率(BWGR)、体长增长率(BLGR)、日增重(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地影响,用二次回归曲线分别对上述生长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其中体重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BWGR=-1 391.5+185.9T+(-4.347)T2(R2=0.991),体长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BLGR=-174.4+25.46T+(-0.583)T2(R2=0.978),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8.642+1.378T+(-0.032)T2(R2=0.962),日增重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DWG=-2.511+0.312T+(-0.007)T2(R2=0.909)。根据回归方程,求得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体重、体长增长水温分别为21.38℃和21.84℃,最适特定生长水温为21.53℃,最适日增重水温为22.29℃,可见,21~23℃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综合来看,西伯利亚鲟幼鱼在相对宽广的温度范围(12~32℃)内均可生长,在22℃时生长最快,其次为17℃和27℃,在12℃和32℃时生长最慢,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西伯利亚鲟的生长,尤其是在高温时生长最慢,故在西伯利亚鲟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低温调控尤为重要。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幼鱼 温度 体重增长率 体长增长率 特定生长率 日增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在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体内的富集动力学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油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类重要污染物,为探索石油烃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黑鲷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黑鲷对0#柴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黑鲷体内石油烃含量CAmax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黑鲷对0#柴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为3.46-4.87、k2为0.047 6-0.070 8、BCF为48.79-102.30、CAmax为1.53-2.93 mg/kg、B1/2为9.79-14.57 d;黑鲷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为2.12-5.75、k2为0.036 3-0.050 5、BCF为58.35-147.21、CAmax为4.01-7.00 mg/kg、B1/2为13.71-19.08 d.黑鲷对0#柴油、原油WAF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和原油WAF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Amax整体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研究表明,0#柴油在黑鲷体内的富集量低于原油WAF、释放量略高于原油WAF,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可能是主要控制因子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55.22)×104t,年平均产量28.63×104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ERIC-PCR指纹图谱多样性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集自江苏、河南、福建等地淡水养殖区域的105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了基因分型,并探讨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型与区域分布及生态位的关联性。该实验以ERIC-PCR技术进行分型,应用Quantity one 4.6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采用非加权配对法(UPGMA法)做遗传分析的树状图。结果表明,105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分为28个基因型。其中,XV基因型的菌株相对最多,Ⅳ、Ⅺ、ⅩⅫ、ⅩⅩⅤ、ⅩⅩⅥ、ⅩⅩⅦ和ⅩⅩⅧ基因型的菌株相对最少。生态位背景来源相似的菌株有聚类趋势。此外,不同地域、不同生态位的嗜水气单胞菌也可能聚为同一种基因型。由此推断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型可能与生态位及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相关标记的聚合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已经获得的8个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其中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分别位于IGF-I、POU1F1、PSSIII和MSTN基因上,4个微卫星位点分别是JZL60、JZL67、MisaTpw76和MisaTpw117。从养殖群体中筛选出具有4个以上优势基因型数量的大口黑鲈亲鱼20尾进行群体繁殖,其中雌鱼9尾,雄鱼11尾。所产子代进行同塘饲养,9月龄时随机挑选288尾进行体质量测量与STR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子代体质量为103~401 g,含有生长优势基因型的数量在1~6之间,含有1~6个生长优势基因型的个体其平均体质量依次为227.83、239.56、258.81、273.02、302.50和305.60 g,生长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与大口黑鲈生长速度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子代中优势基因型的平均数量为2.99,相比亲本群体的优势基因型平均数量(2.36)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说明,利用有限的与生长相关的优势基因型进行聚合可以获得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大口黑鲈,也为下一步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优势基因型 聚合 SSR 基因分型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0.025%、0.050%、0.100%、0.200%和0.400%的纤维素酶,配制6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44±0.01)g的幼刺参49 d,以研究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头刺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25%~0.100%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幼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降低饲料系数(FCR)(P<0.05),其中0.100%组的SGR最高和FCR最低。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的摄食率(FI)和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随着纤维素酶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0.100%组的ADCd和ADCp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00%组的ADC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AD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后幼刺参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AMS)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0.100%、0.200%和0.400%的纤维素酶分别对前肠、中肠和后肠AMS活性作用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0.100%~0.200%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幼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促进幼刺参生长,提高其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综合考虑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幼刺参饲料中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量为0.100%。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刺参 生长 消化率 淀粉酶 非特异性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驯养条石鲷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4月初在广东省饶平县对2006年5月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熟亲鱼进行激素诱导,研究和观察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结果显示,在南海区全人工养殖的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亲鱼的最小型为全长245 mm、体质量610 g,最大个体为全长300 mm、体质量1 450 g;产卵季节为4月10日~7月15日,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升温产卵型鱼类,产卵温度为20.0~28.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0.7~27.6℃;雌、雄亲鱼发育同步,个体大小和成熟年龄差别不大;雌鱼属于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超过3个月;24尾初次性成熟雌性亲鱼的总产卵量为3 180.0×104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1.5×104粒;其产卵量和受精卵质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密切,受精卵的浮卵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相对衡定时,浮卵率相对稳定并维持在80%~95%的较高水平;受精卵平均卵径为(0.860±0.023)mm,油球径为(0.191±0.009)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和云南两地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总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关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磷是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沉积物中大量微生物分泌的碱性磷酸酶是降解有机磷的主要方式。检测并比较不同地区养殖池塘沉积物中磷含量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水产养殖池塘磷污染状况,研究沉积物中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对了解沉积物中磷素的转化及迁移机制很有意义。研究测定了江苏省和云南省两地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了两地各指标间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数据基础分析了总磷和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江苏省两组样品的总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116%和0.176%、1329.2 mg/(kg·24 h)和1539.1 mg/(kg·24 h);云南省样品的总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22%、2467.7 mg/(kg·24 h)。云南省样品总磷含量高出江苏省样品总磷含量10~20倍,且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沉积物总磷含量;云南省样品碱性磷酸酶活性约是江苏省样品碱性磷酸酶的2倍。3组总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数据的变化趋势一致,呈显著正相关,但不是线性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斗船位数据提取拖网捕捞努力量算法研究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捕捞努力量统计耗时费力,并且存在延时,不能及时了解宏观的捕捞强度,本研究以象山港拖网渔船为研究对象,选择安装北斗终端的1 508艘渔船,对北斗卫星船位监控系统所获取的渔船船位、航向、航速等信息进行分析挖掘,获得捕捞强度。根据航速统计获得每艘渔船处于捕捞状态的航速阈值,如拖网船300791捕捞状态船位点阈值的航向差最小和最大分别是-50和52°,航速最小和最大分别是0.9和2.0 m/s,两者结合判断捕捞状态点,再采用过滤窗修正,在各渔区格网计算一段时间内渔船捕捞状态点的累计捕捞时间,其值与渔船功率的乘积获得捕捞努力量,物理单位为kW·h,并制作累计捕捞kW·h的格点图和插值图。该方法具有实时、大范围、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渔业资源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