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节对虾血淋巴低丰度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CSCD
摘要:文章探索并优化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淋巴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对斑节对虾血淋巴总蛋白抽提方法进行优化,减小高丰度蛋白的影响;对双向电泳过程各步骤,如IPG胶条pH范围的选择、等电聚焦程序、上样量等进行了优化,得到高分辨率的2-DE图谱,用PDQuest软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用PEG 6000能更快捷有效地去除血淋巴中的高丰度蛋白,增加低丰度蛋白的点数及浓度;在抽提蛋白过程中,利用预冷的80%丙酮洗涤,在一向电泳过程中设置100 V低压除盐,能更有效地去除蛋白中的盐分;采用18 cm、pH 3~10NL的中型胶条,能更好地显示低丰度蛋白点的分布;被动水化上样300μg结合硝酸银染色方法,能有效提高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点的分离度和分辨率。该试验为斑节对虾及其他甲壳动物血淋巴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提供了稳定可重复的研究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鲟鱼鱼子酱营养品质分析及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种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水分含量最高,而杂交鲟鱼鱼子酱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要高于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鱼鱼子酱,但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要略高于史氏鲟和杂交鲟鱼鱼子酱,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的EPA、DHA、EPA和DHA的总和以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占总脂肪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史氏鲟和杂交鲟鱼鱼子酱(p<0.05)。各项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鲟鱼鱼子酱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三者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不大。通过高效、生态、科学合理的人工养殖,除了保护野生鲟鱼资源外,也能够在不降低其营养品质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这种高档产品的强烈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冷冻对中华绒螯蟹胚胎线粒体DNA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超低温冷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线粒体DNA影响,选取细胞分裂期胚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玻璃化液处理和超低温冷冻对胚胎线粒体DNA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玻璃化液处理和冷冻后,胚胎线粒体上的Cytb基因能被稳定扩增,PCR电泳产物大小约1 600 bp,产物经回收后进行双向测序、比对和校正,获得10条Cytb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 135 bp,其中有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1 135 bp的Cytb基因序列一共编码378个氨基酸残基,从ATG第一位起始密码子开始到1 140位终止。经过玻璃化液处理和冷冻后,胚胎线粒体上的COI基因也能被稳定扩增,PCR电泳产物大小约1 600 bp,产物经回收后进行双向测序、比对和校正,获得10条COI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 534 bp,其中有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1 534 bp的COI基因序列一共编码511个氨基酸残基,从ATG第一位密码子开始到1 533位终止。经过玻璃化液处理和冷冻后,中华绒螯蟹胚胎线粒体上Cytb和COI基因共有11个位点发生了变异,但不同的玻璃化液处理和冷冻对碱基变异没有影响,发生的碱基变异中存在4种类型,即G→A、A→G、C→T、T→C,变异间只有转换发生,没有颠换发生,这些变异均未引起相应氨基酸残基的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网水产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8月在珠江河网采集水产品样品(13种鱼,4种虾和2种贝),采用超声波提取-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菊酯类农药(PYRs)进行残留检测,并对鱼类PYRs暴露水平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鱼类肌肉、虾类和贝类中PYRs质量分数分别介于ND~3.05μg·kg-1、0.05~1.13μg·kg-1和0.69~1.20μg·kg-1(ND为未检出,以湿重计),平均值分别为0.90μg·kg-1、0.41μg·kg-1和0.99μg·kg-1。虾类和贝类中PYRs的检出率均很高,除联苯菊酯在虾类体内检出率为75%外,其他菊酯均为100%,鱼类肌肉中氯菊酯检出率最高,达到100%。氯菊酯在鱼类肌肉和贝类中的检出量最高,分别占总菊酯质量分数的52.2%和55.4%,溴氰菊酯在虾类中检出量最高,分别占总菊酯质量分数的33.0%;对居民通过食物摄入的PYRs进行食用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珠江河网水产品中PYRs人体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评价介于3.96×10-13~1.21×10-10a-1,水产品的安全消费量为5.54×104kg·d-1,水产品中的PYRs的健康危险风险很小。
关键词: 珠江河网 水产品 菊酯类农药(PYRs) 氯菊酯 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鼠尾藻基因表达对干露胁迫响应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释鼠尾藻对干露胁迫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应用RNA-Seq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上研究了鼠尾藻对干露胁迫的分子响应过程。对照组CO1获得17 532 085条clean reads,3 h干露胁迫的处理组DR2获得14 479 820条clean reads。CO1中检测到的表达基因数为20 966个,DR2中检测到的表达基因数为20 588个。CO1和DR2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总数为476个;相对于CO1,DR2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数为135个(28.36%),表达下调的基因数为341个(71.64%)。GO分析共富集得到915个GO term,其中143个GO term涉及的基因表达上调,860个GO term涉及的基因表达下调。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104个代谢途径被富集,其中表达上调基因参与的代谢途径数为10个,表达下调基因参与的代谢途径为101个。差异表达基因编码热休克蛋白家族、抗氧化酶系统、与蛋白合成、加工及降解的相关因子等。以上结果表明,鼠尾藻对干露胁迫的分子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水平对鲈鱼生长、体组成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34.15±0.33)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设计并制成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5%、40%、45%、50%、55%的5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56 d的生长试验,探讨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鲈鱼生长、体组成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鲈鱼存活率为91.7%-96.7%,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趋于稳定,且饲料蛋白45%、50%、55%组试验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组(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达到最大值;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鲈鱼鱼体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鲈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增加,粗灰分、粗脂肪含量则呈减少趋势;随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呈现升高趋势,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饲料中蛋白水平为45.00%-45.89%,其生长及蛋白沉积率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温度和pH对2种篮子鱼精子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健康成熟的雄性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亲鱼进行人工采精,设定不同的盐度、温度和p H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及激烈运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度、温度和p H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都先增强后减弱;随盐度和p H的升高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均先延长后缩短,但随温度的升高,2种篮子鱼精子激烈运动时间都呈现下降的趋势。2种篮子鱼精子的最适盐度范围均为30~35,精子活力和激烈运动都较高。长鳍篮子鱼精子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点篮子鱼精子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在25℃时,2种篮子鱼精子的活力都最高,分别为(90±2.67)%和(95±1.5)%。在p H为7~8范围内,2种篮子鱼精子活力较高,激烈运动时间也相对较长;p H为8时,长鳍篮子鱼和点篮子鱼精子活力都最高,分别为(95±4.67)%和(95±3.67)%,精子激烈运动时间也最长,分别为(44±3.89)s和(34±3.67)s。比较而言,长鳍篮子鱼精子对盐度、温度和p H的耐受性均高于点篮子鱼精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催乳素Ⅰ基因的组织分布及盐胁迫对其表达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及其正反交子代垂体中克隆了催乳素Ⅰ基因(PRLⅠ),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4种罗非鱼的PRLⅠ基因序列长度均为798 bp,ORF长639 bp,共编码212个氨基酸;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仅在31号位点存在一个氨基酸残基差异。用q PCR方法分析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PRLⅠ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罗非鱼PRLⅠ基因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盐胁迫后4种罗非鱼垂体中的PRLⅠ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不大。由此可知PRLⅠ基因主要在垂体表达,参与罗非鱼的渗透压调节。
关键词: 罗非鱼 催乳素Ⅰ基因 组织分布 盐胁迫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氧剂对南极磷虾粉贮藏性能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南极磷虾粉贮藏品质,延长保存时间,研究了脱氧剂(还原铁粉)对南极磷虾粉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贮藏165d后,加入脱氧剂可将南极磷虾粉感官评分由未加脱氧剂的1.21降低到0.93,酸价由2.29mg/kg降低到2.00mg/kg。在贮藏过程中,加入脱氧剂可减慢磷虾粉色泽变化速度,且脱氧剂组TBARS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在本实验所涉及贮藏时间内对胃蛋白酶消化率影响并不明显。综合各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说明加入脱氧剂可有效抑制油脂酸败,减慢色泽变化速度,较明显提高南极磷虾粉的贮藏性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南极磷虾粉保鲜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蟹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近岸河口海域蟹类资源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以及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蟹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蟹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4.57 kg km-2和62.73 kg 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63×103 ind.km-2和5.07×103 ind.km-2;蟹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春季在调查海域蟹资源密度中部高于两侧,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北部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岛礁海域;秋季则两侧明显高于中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以及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西北部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温、盐度和水深与蟹类资源密度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春季和秋季,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对蟹类资源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两季节唯一的优势种.本研究表明,椒江口蟹类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水团交汇处是蟹类资源密度的高值区,主要环境因子对蟹类资源分布影响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