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非鱼选育群体Cytb与D-loop序列变异信息对比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罗非鱼选育群体mtDNA Cytb和D-loop序列遗传变异开展对比研究,根据2种方法得到的多态位点比率平均为0.776 74单倍型多样度比率平均为0.919 4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比率平均为0.769 7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比率均值为0.936 19Cytb序列碱基转换率平均0.042 67Cytb碱基颠换率平均0.004 10D-loop序列碱基转换率平均0.037 25D-loop碱基颠换率平均0.022 84。该结果对比揭示了Cytb和D-loop序列分析中的差异,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罗非鱼 Cytb D-loop 序列变异 对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低温养殖时长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数量性状遗传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来自25个家系的536尾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进行为期90 d的低温(10.5~12℃)生长实验,通过采集18、54、90 d的体质量、体长数据,以特定生长率(SGR)为指标评估大菱鲆在低温下18~54 d、54~90 d这两个时间段的生长性能;在一般动物模型中,运用非求导约束极大似然法,以18 d时的初始体质量、体长为协变量,估算低温生长54、90 d时大菱鲆数量性状遗传力,并分析低温生长时长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菱鲆低温生长18~54 d、54~90 d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869±0.181)%/d、(1.039±0.185)%/d(平均值±标准差),后一时段特定生长率比前一时段高19.6%,且经单因素ANOVA检验,两个时间段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随着低温生长时间的延长,大菱鲆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且家系间的生长性能差异很大。遗传力方面,以第54、90天时的测量体质量估计的遗传力分别为0.440±0.129、0.548±0.150(平均值±标准误),以第54、90天的测量体长估计的遗传力分别为0.301±0.108、0.494±0.142(平均值±标准误),经t检验,所有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90 d时的体质量、体长遗传力均明显高于54 d时的体质量、体长遗传力。结果证明,在低温条件下,生长时长对大菱鲆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算有明显影响,且伴随低温生长时间的延长,数量性状遗传力有明显的升高。从生长性能和遗传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利用低温生长时长来对大菱鲆进行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鲟鱼出血症病原鲁氏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是鲑鳟鱼类和温水性鱼类肠炎红嘴病的主要病原,可引起病鱼体表出血、肠道肿胀发炎等临床症状。本研究从患出血症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YR-H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YR-H01株为鲁氏耶尔森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肛门红肿、外突明显,部分鱼鳍基部和下颌处有出血现象,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施氏鲟的半致死浓度为7.2×106CFU,且攻毒剂量越大,临床病症出现越快。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菌感染鲟鱼后肝细胞发生明显病变,淋巴细胞侵润,肝索结构消失,细胞肿胀,核空泡变性或核仁边缘化。
关键词: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 16S rRNA基因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IGF-Ⅰ基因2个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的鉴定及其与生长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结合测序方法,在鲤(Cyprinus carpio)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基因内含子1和内含子2中各鉴定1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分别命名为intron1189和intron2310,这两个位点均以4碱基为重复单元.以黑龙江鲤(Cyprinus cario haematopterus,YL)(n=263)、德国镜鲤选育系(Cyprinus carpio L.mirror,JL)(n=229),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 var.wuyuanensis,HL)(n=255)为研究对象,评估了这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频率>3%)与鲤4个生长时段(135 d、325 d、335 d和445 d)生长表型的关联.结果显示,2个位点在3个鲤群体中均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intron1189位点多态性主要对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intron2 310位点多态性对JL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intron 1189位点,185/229基因型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而205/221基因型YL的135 d、325 d体长和325 d体质量最高.在mtron2310位点,290/350基因型JL在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及135 d、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而318/350基因型JL的135 d、325 d、385 d体长和体质量均为最高.上述结果表明,鲤IGF-Ⅰ基因内含子中的这两个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潜在影响鲤的生长性能.
关键词: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微卫星位点 黑龙江鲤 德国镜鲤选育系 荷包红鲤抗寒品系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LPL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进行兴凯湖翘嘴鲌LP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旨在为其脂肪性状的研究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鲤科鱼类LP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出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脂蛋白酯酶(idella lipoprotein lipase,LPL)的c DNA序列;将其提交到Genbank,获得基因登陆号为KC166 231;兴凯湖翘嘴鲌LPL基因c DNA序列共1 947 bp,基因编码区序列共1 524 bp,编码一个终止密码子和507个氨基酸;通过Blast与Genbank上发表的其他物种的CDS区进行比对发现,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的同源性达到98%.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兴凯湖翘嘴鲌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在不同年龄、不同组织中LPL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年龄的增长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增大,4龄养殖群体LPL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同期野生群体的17.54倍,二者差异显著(P<0.05);LPL基因在心脏当中表达水平最高,脾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次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库克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栖息环境综合指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11月在库克群岛(the Cook Islands)海域利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所获得的共计43个站点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率数据,以及测得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水平海流及垂直海流数据等环境因子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各水层(40~280 m,每40 m为一层)及整个水体中各个环境因子与长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并利用43个站点内随机选择的验证站点对不同水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鳍金枪鱼在各水层及整个水体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分布呈偏正态分布;(2)调查期间建模站点和验证站点内的预测CPUE与名义CPUE间均无显著性差异;(3)栖息地综合指数(IHI)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且在水深40~80 m、160~200 m及整个水体范围内能有效预测长鳍金枪鱼的分布情况;(4)不同水层影响长鳍金枪鱼分布的因素不同,如在较浅水层(40~80 m)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与水色的的关联较大,在80~120 m水层则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在混合水层所在的120~160 m水层则主要受海流的影响,在较深的水层(160~240 m)则主要受饵料分布及水温的影响;(5)长鳍金枪鱼偏好觅食的水层应为160~240 m水层;(6)长鳍金枪鱼IHI指数分布较高的两个海域分别为13°S–15°S,162°W–167°W与11°S–12°S,161°W–167°W。建议在上述两个海域作业时,应使钓具沉降到160~240 m水层,从而在避免兼捕其他水层渔获的同时,提高长鳍金枪鱼的捕捞效率。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栖息环境综合指数 分位数回归 库克群岛 捕捞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后大鲵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作为免疫原(F-AH),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健康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分别于免疫后的第1、4、7、14、21、28天采集血液样品,进行大鲵外周血液的血细胞计数与白细胞组成分析,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于免疫28 d后进行攻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免疫后第4、7、14和第21天,免疫大鲵外周血中血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其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均于第4天达峰值,分别为7.83×107个/mL和6.74×106个/m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在第4天达峰值,为28.60%,单核细胞百分比在第7天达峰值,为10.53%;吞噬细胞活性显著提高,且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4.09%和3.73。随后,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和抗体效价显著增加,均在第21天达峰值,分别为75.30%和1︰426.67。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9.23%。由此可见,F-AH免疫原能够通过促进血细胞数量的增加、吞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等方式提高大鲵的免疫保护力。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灭活疫苗 大鲵 血细胞数量 吞噬活性 凝集抗体效价 相对免疫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细鳞鲑及其杂交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质量为38.03~55.03 g的哲罗鲑Hucho taimen、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及其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鱼的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杂交种的水分、粗灰分含量高于哲罗鲑低于细鳞鲑,而粗蛋白质含量高于两者;杂交种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而鲜味氨基酸含量低于哲罗鲑高于细鳞鲑;3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和鸡蛋蛋白标准,以杂交种最高;杂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远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以细鳞鲑最低。研究表明,3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均较高,尤其是杂交种,其肌肉品质更优于哲罗鲑和细鳞鲑,这为哲罗鲑和细鳞鲑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的基因型及糖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aoma papulosum cyprini,EPC)培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分离株(IHNV-Sn1203),根据GenBank中IHNV G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序列设计引物(GenBank序列编号AB288207),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得到IHNV-Sn1203株G蛋白全长ORF,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7b(+)中,构建了pET27-G重组质粒,并进行了测序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IHNV-Sn1203株G蛋白基因序列长度为1 527 bp,与韩国株具有最高的核酸同源性(96.86%)和氨基酸同源性(97.05%)。该基因编码508个氨基酸残基,推导分子量约为56.55 kD,等电点为6.15;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蛋白富含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存在2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存在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7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G蛋白N端含有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亲水性大于输水性;位于483~508位氨基酸存在一跨膜区;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抗原性良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IHNV-Sn1203株与日本株和韩国株聚为一簇,都属于JRt基因型。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糖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IHNV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