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电渗析处理褐藻酸钠废水工艺
《环境工程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电渗析器处理过滤的褐藻酸钠废水,褐藻酸钠废水初始水质如下:Ca2+(56 mg/L)、Cl-(1 808 mg/L)、电导率(7.24 mS/cm)。处理目标值如下:Ca2+(60 mg/L)、Cl-(300 mg/L)、电导率(2.50 mS/cm)。运用Design-Expert分析软件,采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流量、电压及淡水浓水体积比及其交互作用对直流电耗的影响。建立了电渗析处理褐藻酸钠废水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以电渗析的直流电耗为响应值做响应面,确定电渗析处理褐藻酸钠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流量200 L/h、电压40 V、淡水浓水体积比1∶1。在此条件下电渗析的直流电耗最小为0.45 kWh/kg,电渗析器处理后的水质如下:Ca2+(56 mg/L)、Cl-(259 mg/L)、电导率(2.00 mS/cm),达到处理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SP.NET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无疫区进行疫情监测、疫情上报、疫情预警、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方面严重不足。规范了无疫区内生产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类数据,理清了无疫区渔业生产、疫病监测两大管理活动中信息传递过程,建立了无疫区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成养殖生产、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监测、疾病免疫等管理数据,按用户角色提供不同管理功能,将系统内各类数据分类存储和共享,实现以信息化的手段辅助开展无疫区现代化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使用UCML框架式开发平台搭建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用户通过Internet上传和管理数据,通过四种用户角色和五级管理划分用户权限,通过灵活的数据调用功能提供便捷的数据管理,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了覆盖无疫区内各种管理活动的专业数据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品种池塘化学耗氧量(COD_(Mn))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因素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养殖池塘水体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在佛山市顺德区内4种不同养殖品种(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乌鳢)池塘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4个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在3.71~50.76 mg/L之间,其中大口黑鲈、乌鳢两个品种养殖池塘季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云斑尖塘鳢、草鱼池塘的CODMn含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草鱼、乌鳢。养殖池塘水体COD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67~8.46之间,超标率为92.9%。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8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CODMn有比较相近特征,而草鱼、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9~12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CODMn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有比较相近特征,而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对CODMn与14个水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ODMn与透明度、pH值及硅酸盐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盐度、电导率、叶绿素、磷酸盐、硝酸盐、氨氮等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及非离子铵不相关。
关键词: 化学耗氧量 变化趋势 云斑尖塘鳢 大口黑鲈 草鱼 乌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1.0±0.5)℃条件下,研究了Cu2+、Zn2+、Pb2+3种金属离子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3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孵化率逐渐降低,畸形率逐渐增加。重金属引发胚胎发育发生各种畸形,如胚体增生异常而死亡、尾芽弯曲,仔鱼不能正常出膜而死亡,初孵仔鱼脊椎弯曲多呈L、S、V型或尾部未展开呈逗号状畸形。综合孵化速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可以看出,3种金属离子对胚胎发育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Pb2+;2)初孵仔鱼的毒性试验周期为96 h,随着时间加长,仔鱼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且金属离子浓度越大,其下降幅度越大。此外,仔鱼出现脊椎S、V型弯曲等畸形也越来越多。通过计算各时间段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得出,3种金属离子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Pb2+>Zn2+。本研究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新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和水环境的监测提供理论参数,为七带石斑鱼等鱼类繁育养殖中的重金属监测与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鳓(Ilisha elongata)、灰鲳(Pampus cinere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黄海鲱(Clupea harengus pallasi)和黄鲫(Setipinna taty)等6种主要种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动,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同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关键词: 中国海域 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 资源生物学 回顾 前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叠放形式的圆管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数值模拟与PIV试验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单体按不同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组合投放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圆管型礁为目前黄渤海区增殖礁的重要礁体型式,为优化该礁体的投放数量与排列方式,选择了3种不同叠放个数(1个、3个和6个)的圆管礁,设定了5个流速梯度(4.5、9.0、13.5、18.0和22.5cm/s),利用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圆管型人工鱼礁的流场进行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水槽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误差在20%以下,表明数值模拟能够反映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当礁体叠放个数一定时,最大上升流流速、上升流高度和上升流面积均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背涡流面积呈现不规则的变化;当来流速度一定时,最大上升流流速、上升流面积、上升流高度和背涡流面积均随礁体叠放个数的增加而增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选育家系雌、雄群体的生长发育差异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和体质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9~33月龄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型的动态变化及生长性能差异进行了比较。大菱鲆雌、雄群体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雌、雄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特有的变化,但在雌、雄群体间,除33月龄的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3项指标在不同阶段没有差异或差异不显著,即可以认为,对于统计初始体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大菱鲆雌、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3个形态比例指标是随发育时间序列同步变化。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菱鲆雌、雄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和最大月增重均大于雄性群体;对于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瞬时增长率,除在9~13月龄雌性群体稍低于雄性群体外,13~33月龄的雌性群体均高于雄性群体,且随着生长发育和体质量差异的增大,雌、雄瞬时增长率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雄性群体进入快速生长期的始速点和进入缓慢生长期的终速点均比雌性群体提前,雄性群体的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小于雌性群体,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也小于雌性群体,雌性群体在快速生长期的月增重显著高于雄性群体。研究表明,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而形态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其中和抗体的筛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细菌展示单链抗体(scFv)库并筛选出具有高亲和力和中和活性的scFv。本研究从IBDV免疫鸡的法氏囊提取总RNA,采用RT-PCR的方法分别扩增鸡抗体的VH和VL编码序列,插入含有(Gly4Ser)3linker的pTlinker载体中,再将VH-linker-VL片段亚克隆到细菌展示载体pBSD中。以FITC标记的VP2蛋白为诱饵,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出5株阳性scFv,其氨基酸同源性为82.16%~87.27%。将5株scFv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IBDV-scFv。将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诱导和表达,该5株scFv相对分子质量均约为28 ku。此外,利用纯化的scFv包被于ELISA检测板中作为扑捉抗体,检测结果显示scFv对VP2蛋白和不同IBDV株均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而且通过体外中和试验结果表明,仅有一株scFv具有病毒中和活性,可以有效阻断IBDV(B87株)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感染。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IBDV治疗性抗体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辅助酶解法提取罗非鱼眼透明质酸工艺条件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超声波辅助酶解法提取罗非鱼眼玻璃体中透明质酸,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分析了超声波功率、超声处理时间及蛋白酶种类、酶解时间、酶解pH、酶量、酶解温度对透明质酸提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超声波功率200W、超声处理时间15min、酶作用时间3 h、酶解温度40℃、酶解pH值9.0、酶用量6000U·g-1,利用最优条件透明质酸的平均得率为11.44%。采用季铵盐络合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对透明质酸粗品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透明质酸,其纯度达到97.47%,利用粘度法测量透明质酸相对分子量为100 KDa。紫外图谱中无蛋白及核酸的吸收峰,红外光谱图显示其特征吸收峰和标准品相同。本研究为罗非鱼眼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