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振幅加权的拖缆与海底地震资料联合波形反演方法
《地球物理学报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新近系沉积层与其下方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之间速度差异大,存在强波阻抗界面,导致接收的浅部和中深部地层的反射波振幅差异极大.一般全波形反演方法未考虑不同界面反射波振幅的差异,对南黄海浅部沉积层速度的反演效果好,而对中深部地层速度的反演效果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振幅加权的拖缆与海底地震资料联合波形反演方法.该方法对中深部弱反射波数据施加较大的权重,对浅部强反射波数据施加较小的权重,从而均衡浅、中和深部地层反射波的振幅,使得自浅至深所有地层速度均能得到较好反演效果.同时,该方法利用海底地震资料和拖缆地震记录积分的低频成分反演低波数背景速度场,利用拖缆资料的高频成分提高反演模型的分辨率,充分发挥了拖缆和海底地震资料的优势互补作用,获得了比仅使用单一资料更好的反演结果.根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建立了南黄海中部隆起的速度模型.利用该理论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对本文方法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南黄海 波形反演 联合反演 海底地震资料 振幅加权 速度模型 强波阻抗界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流速对豹纹鳃棘鲈摆尾频率和血液生理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流是影响鱼类生理和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探究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受流速胁迫呈现的应激水平变化,掌握其耐受的最大流速,可为网箱养殖选址、集约化流水养殖和深远海工船养殖提供理论基础。以体长(11.38±1.48) cm、体质量(34.71±11.57) g的豹纹鳃棘鲈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鱼类游泳实验装置,设计静水对照组[0 cm·s-1或0 BL·s-1 (体长·秒-1)]和3组实验组(11.4、22.8和34.2 cm·s-1对应1、2和3 BL·s-1),探究40 min水流刺激对豹纹鳃棘鲈摆尾频率变化、血糖、血液中乳酸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摆尾频率与水流速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血糖和血液中皮质醇含量随摆尾次数增多呈线性增长趋势,乳酸随摆尾次数增多呈非线性增长趋势。超过2 BL·s-1流速会导致豹纹鳃棘鲈血液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当流速达3 BL·s-1时,血液中乳酸和血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豹纹鳃棘鲈对流速的耐受上限为2 BL·s-1。当养殖水体流速高于2 BL·s-1时,应激水平和代谢负荷显著增加(P<0.05),出现胁迫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养殖工船制荡和网箱养殖水域选址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渔初期鄱阳湖鱼类时空分布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于2020-2021年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鄱阳湖进行了秋季、春季和冬季共3次的水声学调查,并同步开展渔获物调查作为补充,分析鄱阳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季节分布上,鱼类目标强度和密度值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目标强度上表现为冬季[(–51.0±14.13)dB]>春季[(–52.10±4.59)dB]>秋季[(–52.71±9.95)dB],在鱼类密度上表现为冬季(54.61 ind./1000 m3)>秋季(46.10 ind./1000 m3)>春季(18.54 ind./1000 m3);在水平分布上,鱼类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不同湖区间有显著差异(P<0.05),秋季鱼类主要分布在中部湖区松门山,冬季鱼类主要分布在北部湖区通江水道;在垂直分布上,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春季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综合来看,鄱阳湖鱼类时空分布与鱼类的生活习性如产卵、育肥和越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从宏观空间尺度分析区域鱼类时空变动特征提供参考,也为鄱阳湖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繁殖特性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体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3、6、9、12、15、18、21)下亲体的生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盐度下亲体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等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的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产卵的最低盐度为6,在盐度6~21的范围内,中华绒螯蟹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盐度18时,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都有显著差异。(2)盐度6时胚胎直径最大,平均为(391.13±12.27)μ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盐度12时单个胚胎湿重和干重均最高,分别为(50.64±2.80)μg和(14.85±0.31)μg,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3)随盐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粗蛋白、总脂肪和水分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盐度15时,胚胎中粗蛋白、总脂肪和灰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平均分别为(20.64%±3.42%)、(8.65%±1.44%)和(1.30%±0.22%)。各盐度下胚胎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胚胎中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4)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盐度6时,胚胎中C20:4n6 (ARA)、C20:5n3 (EPA)和C22:6n3 (DHA)的含量均最高,平均分别为(0.009 8%±0.001 1%)、(0.430 0%±0.004 4%)和(0.065 2%±0.000 8%),且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盐度21时,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盐度18时中华绒螯蟹的繁殖特性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代谢组解析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胁迫的适应机制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实验将体重为(21.38±2.46)g的大黄鱼在低温(8 ℃)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 4 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 3 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 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C和CF vs.F组中分别筛选出 84 种和 154 种差异代谢物,有 5 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C和CF vs.CC组中分别筛选出 184 种和 50 种差异代谢物,有 4 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C组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 126 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温 饥饿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nhanceFish模型的鱼类增殖放流策略研究:以中山市南朗水域黄鳍棘鲷增殖放流为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增殖放流是增殖受损生物资源和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效果评估是增殖放流工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引入EnhanceFish模型,从生态容量、种群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广东省中山市南朗水域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探讨了EnhanceFish模型在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中山市南朗水域黄鳍棘鲷最大的放流数量为160万尾,最佳放流规格为全长6 cm,可获最大净现值6.2万元,可适当提高捕捞努力量,增加渔民人均收入;EnhanceFish模型能弥补其他评估方式功能单一的劣势,在生态容量评估中结果更精确,在种群结构评估中考虑更全面,在经济效益评估中更节约成本。因此,EnhanceFish模型在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活动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EnhanceFish模型 生态容量评估 种群结构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远洋渔业多波束声呐主机高效散热设计与验证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多波束渔用声呐主机在远洋渔船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时面临的散热问题,该研究从多波束渔用声呐主机的散热分析出发,运用传热学和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对渔用声呐主机进行了热设计。首先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声呐主机整个散热过程中的结构和散热方式展开研究;然后,利用热仿真软件对声呐主机的散热过程进行仿真,对比信号处理机在不同风道设计方案下声呐主机的整机温度的变化,多款散热风扇对整机散热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温度下(20、30、40、50℃)声呐主机的散热能力,以及热设计前后的温度分布;最后,搭建了声呐主机散热测试平台,验证声呐主机的真实散热能力。结果表明,强迫对流与自然冷却结合的散热方式可以解决声呐主机的热量堆积问题。仿真结果表明,4条风道的设计可作为声呐主机的散热方案,选用的FFB0612SHE和FFB0612EHE散热风扇符合声呐主机的散热要求,通过热设计可使声呐主机的温升控制在25℃以内,热量堆积现象大幅改善。散热试验结果表明,热设计后的渔用声呐主机散热能力大幅提升,声呐主机的温升控制在25℃以内,各板卡之间的温度控制在5℃以内,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在热源与主机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了一条低热阻的通道。研究结果提高了声呐主机的工作稳定性,为声呐主机在远洋渔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正常工作提供了解决方案和理论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图像特征的模板匹配成鱼多目标识别算法研究与程序设计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渔业养殖及转运自动计数要求,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鱼类识别算法设计与程序编制,以证明使用数字图像识别分类技术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及加速稳健特征SURF算法等可有效地检测与标注鱼类图像特征点。采用快速近邻匹配FLANN匹配算法测试了基于图像特征的鱼类旋转和泛化目标检测,得出SURF特征对个体检测效果好、SIFT特征对泛化目标检测效果优的结果。考察FLANN图像匹配碎片化特性、结合图像信息区域聚集实际、借鉴模板检测方法,设计了图像分割扫描及特征匹配的模板检测算法,并使用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SER方法对识别结果进行冗余排除,达到能正确识别多目标鱼类的算法预设目标。研究发现,该算法及软件能成功识别图片中的多个鱼类目标,测试效果好,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目标识别 图像SIFT特征 图像SURF特征 FLANN特征匹配 特征模板匹配 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湾北部浅海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素的关系
《湿地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4月、6月、9月和11月,在辽东湾北部浅海中的6个采样点,采集了浮游植物、水和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水环境指标,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采样点,共记录2门26属50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共22种;9月采样日的浮游植物丰度相对最大;4月、6月、9月和11月采样日,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分别变化在1.55~3.93、1.53~3.85和0.42~0.95之间;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的季节更替率、物种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值分别变化在60.0%~88.2%、34.48%~67.44%和-17.24%~11.63%之间;水温、水体pH、沉积物pH、水体的盐度以及水体中的叶绿素a、化学需氧量、溶解无机氮、溶解氧、硝酸盐氮和氨氮含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关,优势物种的丰度与水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繁育系统菌群结构及优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微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工厂化繁育 细菌性玻化症(BVS) 菌群结构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溶藻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