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罗非鱼皮胶原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与铜离子结合活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罗非鱼(Oreochromis)鱼皮胶原蛋白肽能否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采用酶解法制备出罗非鱼皮酪氨酸酶抑制肽(Tilapia skin tyrosinase inhibitory peptides,TSTIP),并开展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抑制活性与铜离子(Cu2+)结合活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皮经碱性蛋白酶酶解4 h后的产物具有最高的TYR抑制活性和Cu2+结合活性,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6)。荧光光谱分析显示,TSTIP与TYR或Cu2+结合后其内源荧光吸收强度的下降趋势一致,同时紫外吸收增强,且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TYR与Cu2+主要通过羰基及氨基与TSTIP结合。圆二色谱分析显示,两种结合物中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含量相对减少,β-折叠含量相对增多,该现象在TSTIP-Cu2+结合物中更加明显。结果表明,TSTIP结合TYR产生的结构变化与结合Cu2+相似,TSTIP可通过螯合TYR的活性中心Cu+2来抑制其活性。

关键词: 罗非鱼皮 胶原蛋白肽 酪氨酸酶 肽-Cu2+结合物 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通量测序分析鉴定东星斑溃烂病主要致病菌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型养殖鱼类,近年来溃烂症已成为其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幼鱼和成鱼,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分离鉴定溃烂症主要致病菌是开展抗病选育的前提.本研究利用PacBio三代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东星斑病鱼溃烂部位和正常鱼皮肤进行了微生物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中特有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为403个,而病鱼组有72个特有的OTUs,两组共有OTUs数是74个.正常组平均识别出16个门、30个纲、63个目、96个科、145个属、168个种,然而在病鱼皮肤平均识别出9个门、12个纲、27个目、38个科、55个属、67个种.这种差异说明致病菌抑制了正常菌群的生长,导致病鱼皮肤中的菌群结构多样性明显降低.正常组和病鱼组优势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正常鱼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病鱼中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ε变形菌门(Epsilonbacteraeota)为主.ANOVA方差分析显示病鱼皮肤中弧菌属(Vibrio)的含量显著升高,通过KRONA分析注释出哈维氏弧菌(V.harveyi)、塔式弧菌(V.tubiashii)和不可培养弧菌(uncultured-Vibrio).经细菌分离实验鉴定1株哈维氏弧菌,命名为V.harveyi stain Dx21.通过腹腔注射法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发现V.harveyi stain Dx21能够导致东星斑幼鱼体表溃烂,随后导致死亡,症状与自然感染相似.该菌株对体重为100 g东星斑鱼苗的半致死浓度为1.0×105 cfu/mL.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东星斑病鱼皮肤的菌群特征,提示哈维氏弧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本研究对于东星斑溃烂病的病害防控以及疫苗的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东星斑 溃烂病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 哈维氏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其能值评估

湖泊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并合理评价该模式的环境可持续性,通过对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COD和氨氮(NH3-N)浓度进行监测,对稻虾轮作模式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排污系数进行了估算,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了主要污染物解析.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稻虾轮作模式进行了包含面源污染的能值评估,对比单季稻模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 TN、TP、COD 和 NH3-N 的浓度范围分别为 0.53~5.36、0.12~0.70、6.60~78.39 和 0.34~1.75 mg/L,TN、TP 和COD平均排放浓度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结果表明TN的等标负荷比最高,是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污染物.稻虾轮作模式小龙虾养殖排放尾水中TN、TP、COD和NH3-N的排污系数分别为2.994、0.458、35.132和1.405 kg/t,表明稻虾轮作模式面源污染排放系数较低,对环境污染程度总体较小,但也应引起重视,并纳入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监测网络当中.包含面源污染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稻模式相比,稻虾轮作模式的可更新资源投入占比、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指数更高,环境负载率更低,表明当前的稻虾轮作模式虽然存在一定面源污染风险,但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研究结果为估算稻虾轮作模式的面源污染负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稻虾轮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稻虾轮作 面源污染 能值分析 等标污染负荷 排污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因子对赤红球菌HDRR2Y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效应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是常见的污水、废水处理微生物,为探究环境因子对赤红球菌HDRR2Y去除氨氮(的养殖水体中,通过国标法检测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检验菌株培养液去除氨氮及亚硝酸盐的效果。按照温度、转速、盐度、接种菌量、底物浓度(氨氮和亚硝酸盐) 5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探讨这些因子对赤红球菌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过程中,菌株HDRR2Y浓度在36 h内从初始的5×104 CFU·mL-1增至4.08×109CFU·mL-1。添加菌株培养液后,养殖水体氨氮质量浓度从初始的15 mg·L-1降至5.56 mg·L-1,去除率为62.96%;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从15 mg·L-1降至6.95 mg·L-1,去除率为59.37%。5种因子中,温度和氨氮浓度对菌株HDRR2Y去除氨氮影响最显著(P<0.05),影响权重程度依次为:温度>氨氮浓度>转速>菌量>盐度;温度和转速是影响去除亚硝酸盐最显著的两个因子(P<0.05),权重程度依次为:温度>转速>盐度>亚硝酸盐浓度>菌量。可见,菌株HDRR2Y培养液具有良好的去除氨氮、亚硝酸盐的作用,且温度是影响HDRR2Y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效率的最显著因子。

关键词: 赤红球菌 氨氮 亚硝酸盐 去除率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菱形与方形网目网囊的坛子网对小黄鱼选择性的比较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坛子网网囊网目形状和尺寸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选择性的影响,分别设计了3种规格菱形网目(内径30 mm、40 mm、50 mm)和方形网目(内径20 mm、30 mm、40 mm)网囊,采用套网法,于2020年秋季在黄海海州湾海域开展了12次海上试验;在分析渔获物组成和小黄鱼幼鱼逃逸率基础上,应用Logistic选择性模型,分析网目形状和网目尺寸对小黄鱼选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渔获物中共包含不同种类63种;小黄鱼体长范围为80~134 mm,平均体长为106 mm;在菱形网目和方形网目网囊中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分别为41.45%和36.83%;相同网目尺寸条件下,方形网目网囊小黄鱼幼鱼释放效果优于菱形网目,网目尺寸为40 mm时,方形网目尾数和质量逃逸率比菱形网目分别高34.53%和34.39%;网目尺寸为30 mm和40 mm的方形网目网囊的50%选择体长(L50)比对应的菱形网目选择性分别高5.93%,18.84%;渔获物组成中,小黄鱼的幼鱼比例非常高,超过90%,基本全为幼鱼.基于上述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海州湾小黄鱼资源状况和生产效益,建议将海州网坛子网捕捞小黄鱼的网囊网目尺寸由现在规定的菱形网目35 mm,扩大为菱形网网目50 mm或方形网网目40 mm,从而达到有效保护小黄鱼幼鱼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 坛子网 小黄鱼 菱形网目 方形网目 选择性 海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东平湖鱼类多样性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重要滞洪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东平湖鱼类多样性现状及鱼类群落特征,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与传统网具捕捞调查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东平湖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探讨环境 DNA 技术在东平湖鱼类多样性长期监测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应用环境DNA技术共检测到 5 目 7 科 23 属 23 种鱼类.进一步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1.04,变幅在 0.21~2.36;Pielou 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 0.54,变幅在 0.29~0.81;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 0.75,变幅在0.13~2.09.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表明,多样性指数在湖区与河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显示,东平湖鱼类群落可划分为 4 个群聚结构,分别位于东平湖沿岸、湖心以及两条河道内,群聚结构总体差异显著(R<1,P<0.05).传统网具捕捞调查共捕获 4 目 6科 21 属 24 种鱼类,其中有 18 种鱼类在两种方法中均检测到.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鱼类中均以鲤形目(Cypriniforms)最多.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网具捕捞两种方法调查得到的鱼类种类数相似度较高,达到 62.06%.东平湖鱼类群落呈现一定空间分布特征,自柳长河、至小清河,东平湖鱼类群落总体呈现南北差异性.本研究证明环境 DNA 技术在东平湖渔业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可有效补充鱼类资源监测手段,在禁捕以及开捕时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东平湖渔业资源进行监测,同时也为东平湖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资料支持与技术参考.

关键词: 东平湖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黄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单养和混养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征

水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单养、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点,采取水质分析、环境DNA与传统鉴别方法对草鱼单养、混养(草鱼:混养鱼为80:20)两种池塘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混养池塘的水质优于单养池塘,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的浓度比单养池塘分别低10.15%、3.78%、5.07%、80.18%,总磷(TP)和活性磷(SRP)的浓度分别低27.14%和56.26%;两类池塘中浮游植物均以绿藻门(Chlo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为优势种,但单养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为3.00×107 个/L,低于混养池塘1.04×108 个/L;两类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数量较少,单养池塘中浮游动物密度高于混养池塘;在底栖动物方面,单养池塘存在螺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而混养池塘仅有螺类和摇蚊幼虫.在菌群组成方面,单养池塘水体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混养池塘水体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但在两种池塘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研究表明,草鱼混养有利于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增加浮游植物丰富度,改变养殖水体菌群的结构.研究结果为优化草鱼池塘养殖结构、改善水质、构建高效池塘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草鱼池塘 养殖模式 水质指标 生物组成 环境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捕捞群体集群特征及其对渔业CPUE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南极磷虾主要渔场捕捞群体集群及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空间特征,基于2018-2019渔季中国渔船南极磷虾商业捕捞渔捞日志数据,对南极磷虾主要渔场捕捞群体的集群形态、集群中心深度和集群水温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对CPU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1° ×0.2°统计单元中,南极磷虾捕捞群体在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 Islands)附近海域主要为带状集群,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为20.00~50.00 m,平均集群水温为0.01~0.50 ℃,平均CPUE为20.01~40.00 t·h-1;在南设得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s)北部海域主要呈散点状集群,其比例高达97.78%,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为20.00~50.00 m,平均集群水温为-0.99~-0.50 ℃,平均CPUE为5.18~20.00 t·h-1;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南极磷虾散点状和带状集群比例相近,分别为55.54%和44.46%,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为 50.10~100.00 m,平均集群水温为-1.99~-1.50 ℃,平均 CPUE 为20.01~40.01 t·h-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集群形态和集群中心深度对CPUE均有较大影响(P<0.05),而集群水温对CPUE影响不显著(P=0.284).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掌握南极磷虾渔场与快速选择合适捕捞的磷虾集群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集群形态 集群中心深度 集群水温 CPU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全产业链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具有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易繁殖等特点,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率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增加优质水产动物蛋白供应、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团头鲂全产业链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新品种培育及育种技术、饲料营养需求调控及投喂技术、养殖应激与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新型养殖模式、营养品质及加工技术等,提出了具有生产性能优、抗病抗逆性强和适于加工的团头鲂种质资源的挖掘,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及精准营养供给、生态防控和高品质加工调理技术的研发等产业发展需求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团头鲂全产业链的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团头鲂 全产业 育种技术 饲料营养 健康养殖 高品质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原位LAMP技术的牡蛎疱疹病毒(OsHV-1)易感宿主调查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疱疹病毒(Ostreidherpesvirus1,Os HV-1)给世界双壳贝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0余种双壳贝类陆续被认定为易感宿主,仍有其他几种贝类仅有PCR核酸阳性数据,因确诊证据不足导致其易感性未得到充分评估。原位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AMP)检测技术相对传统原位杂交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方便快捷、可作为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的优点。为了在Os HV-1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实现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测和确诊,根据已报道的Os HV-1特异性LAMP检测引物,设计内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Os HV-1的原位LAMP检测方法。基于该方法对2019年以来采集的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毛蚶样本的Os HV-1原位LAMP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几种贝类部分样本的实时定量PCR (qPCR)检测呈阳性,但原位LAMP检测呈阴性。对毛蚶样本的原位LAMP检测结果分析发现,病毒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外套膜和肝胰腺等器官的结缔组织,推测感染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和血淋巴细胞;在闭壳肌和斧足肌肉组织的肌细胞细胞核中也发现较多杂交信号。鳃丝内和周边偶现阳性信号,推测来自渗出的血淋巴细胞。基于原位LAMP技术的Os HV-1检测结果显示,毛蚶是Os HV-1的一种易感宿主,毛蚶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血淋巴细胞对该病毒有强亲嗜性。

关键词: 牡蛎疱疹病毒 原位LAMP 易感性 流行病学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