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渗透处理对冷冻干燥罗非鱼肉品质和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渗透处理在提升罗非鱼肉冷冻干燥效率、改善干制品复水后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肉冷冻干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使用食盐、丙二醇、复合渗透剂(食盐+丙二醇)预处理罗非鱼肉,再结合烫漂处理后进行冷冻干燥,分析了渗透剂预处理对其肉蒸煮损失、冷冻干燥特性、复水率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盐、丙二醇和复合渗透剂均能降低罗非鱼肉的蒸煮损失,提高其干燥效率。复合渗透处理冷冻干燥用时最短(19 h),食盐和丙二醇渗透处理后鱼肉干燥时间(20 h)较对照组(24 h)明显缩短。丙二醇与复合渗透剂显著提高了干制鱼肉的复水性(P<0.05),其中丙二醇渗透处理干制鱼肉的复水率最高(71.11%),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食盐渗透对干制鱼肉复水后的质构影响显著(P<0.05),其中对硬度和弹性影响最大,分别为(94.3±3.9) g和(3.44±0.23) mm;丙二醇添加对鱼肉硬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鱼肉弹性。添加食盐加速肌原纤维蛋白氧化,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浓度和巯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下降0.32 mg·mL-1和0.47μmol·g-1,表面疏水性和羰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增加4.10μg和0.23 nmol·mg-1;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发生降解消失;丙二醇渗透保护剂减缓预冻过程中冰晶生成,抑制蛋白氧化,离子键和氢键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0.65和0.33 mg·mL-1,二硫键质量浓度降低(P<0.05),提高了蛋白稳定性。因而食盐和丙二醇复配使用可有效抑制加工过程中的蛋白氧化,保持干制鱼肉复水后良好的食用口感。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前可采用复合渗透处理罗非鱼肉。

关键词: 罗非鱼肉 渗透处理 真空冷冻干燥 干燥效率 肌原纤维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DASYN和Stacking集成的南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供更为准确的南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渔场预报信息,针对传统渔场分类问题中渔场和非渔场样本数据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综合过采样(ADASYN)和Stacking集成的渔场分类模型——A-Stacking模型.利用2008-2019 年南太平洋黄鳍金枪鱼的渔业数据,结合时空因子、海洋环境因子共32 个特征要素(月份、经纬度、海平面异常、涡动能、叶绿素a浓度、叶绿素梯度、叶绿素距平、海表温度梯度、海表温度距平以及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和盐度)建立了南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CART、Adaboost、GBDT、XGBoost、KNN、RF和Stacking模型对照.结果显示,A-Stacking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召回率、F1-score、G-mean和AUC值,且模型的ROC曲线和PR曲线能较好地包含其他模型,表明模型的分类效果更好.研究表明,A-Stacking集成模型对南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的预报效果较好,能有效处理不均衡数据的渔场分类问题,可为今后的渔场预报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场预报 ADASYN Stacking 分类 黄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分析的福建水域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首次对福建(福州、宁德)沿岸海域采集到的3尾刀鲚(Coilianasus)进行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分析,重建其生活史。结果显示,这3尾刀鲚耳石核心区的Sr/Ca值均小于3,且耳石面分析显示核心区均为蓝色,表明它们都属于淡水产卵和淡水孵化;其中,福州海域的1尾刀鲚早期生活史对淡水依赖时间较长,而宁德海域的2尾刀鲚对淡水依赖时间较短。根据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值变化线分析及过核心截面Sr含量面分析可以确定,3尾刀鲚均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态类型;其中,福州海域1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型的生境履历,而宁德海域2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海水型的生境履历。本研究首次利用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揭示了福建水域刀鲚生活史和生境履历存在多样性,也证实了宁德三沙湾外海域和闽江口外沿岸海域尚存溯河洄游型刀鲚。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沿岸水域刀鲚的关键栖息地研究及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

关键词: 福建水域 刀鲚 耳石微化学 生活史 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池塘经标准化改造后尾水净化效果及水质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探究以三级净化技术为基础的池塘标准化改造后各池塘水质处理效果,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对苏州地区经池塘标准化改造后的扣蟹和成蟹养殖池塘(T1)、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T2),鲈鱼养殖池塘(T3)及草鲫混养池塘(T4)的尾水各项指标进行跟踪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酸碱度(pH)、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间内该处理系统对TN、TP、NH3-N、CODMn 的去除率分别在-61.78%~22.04%、-85.57%~42.89%、-38.66%~33.72%、-13.44%~12.41%,pH经处理后较为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排放标准.监测周期中T1~T4处理前污染物分别以NH3-N、TP、TP、TN为主,权重值分别为 0.3096、0.2810、0.3241、0.2961,处理后污染物分别以NH3-N、TN、TP、TP为主,权重值分别为0.3293、0.3489、0.2829、0.3405.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冬季蟹塘由V类水转为I类水;夏秋季虾塘由V类水转为Ⅱ类水;春季鲈鱼塘由Ⅴ类水转为Ⅳ类水;秋冬季草鲫混养塘分别由Ⅴ类水转为Ⅲ类水、Ⅲ类水转为I类水.两坝三区尾水处理系统对苏州地区冬季蟹塘、夏秋季虾塘、春季鲈鱼塘及秋冬季草鲫混养塘的养殖尾水净化效果较佳.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标准化改造 尾水处理 权重 模糊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净化效果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水质净化效果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1年6月对太湖梅梁湾示范区内已实施围网和围隔设施下的不同植物组合[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美人蕉(Canna indica)+水芹(Oenanthe javanica)+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的生态浮床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质的净化效果良好,围网及围隔修复区较对照区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水体营养盐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水体透明度显著上升(P<0.05);围网及围隔修复区域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对照区域的23种增加到39种,且由单一耐污种转变为多种类共存,其中,围网修复区内植物组合1(美人蕉+菖蒲+芦苇)的生态浮床浮游动物生物量及丰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表明修复区比对照区具有更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恢复能力;冗余分析显示,Tur、Chl-a、CODMn和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均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高了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研究表明,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置入两组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浮床,均可改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水环境原位修复效果,尤其以围网设施下美人蕉+菖蒲+芦苇的植物组合修复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态浮床 原位修复 富营养化湖泊 浮游动物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孟加拉湾中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柱状沉积物E87-32B孔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探讨该孔陆源沉积物的源区,并进一步判别其ΣREE含量变化的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E87-32B孔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为150.2~180.2μg/g。在经上地壳稀土元素标准化后,沉积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这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源区最为接近,证实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的ΣREE含量与(Gd/Lu)_(UCC)表明研究区存在少量印度半岛与伊洛瓦底江物质的输入。沉积物的ΣREE含量整体上表现出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在冷期MIS 2阶段减弱的印度夏季风导致喜马拉雅系统降雨与侵蚀速率的降低,从而引起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源区的供给量减少,因此ΣREE含量处于低值区间,而在暖期MIS 1阶段则是与之相反的过程。

关键词: 孟加拉湾 稀土元素 沉积物 物质来源 印度夏季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适宜栖息地和环境特征,阐明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促进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根据2018—2019年连续四季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适宜性指数模型阐述了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结合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推断了太平洋褶柔鱼的洄游路径。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的最适表温为9.8~27.5℃,最适表盐为23.2~34.3,最适底温为8.9~20.2℃,最适底盐为31.6~34.7,最适水深为56~133 m,最适环境条件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最适栖息地的分布重心主要集中在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外侧,呈现南北循环过程;温度对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最高,盐度其次,水深最低。研究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适宜栖息地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明显转移,太平洋褶柔鱼在一年的生命周期内做南北向的索饵和产卵洄游,温度是适宜栖息地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栖息地 环境特征 黄海南部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鱼师)hsp70基因克隆及其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调控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s)在鱼类的应激与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生理调控作用,HSP70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为探讨热休克蛋白在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了黄条(鱼师)hsp7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其组织分布及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黄条(鱼师)hsp70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2 332 bp,其中,5’-UTR长度为187 bp,ORF长度为1 920 bp,3’-UTR长度为225 bp,编码63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0.1 kDa,等电点为5.16。黄条(鱼师)hsp70 mRNA的组织表达具有性别二态性差异,其中,在雌性鳃、心、脾脏和卵巢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且以卵巢中表达量最高;雄性垂体、鳃、头肾和精巢组织显著高表达(P<0.05),且以鳃中表达量最高。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检测显示,在卵裂前的受精卵中可检测到hsp70的表达,表明其具有亲本遗传的特性。同时,在胚胎发育过程的各个时期都可检测到hsp70 mRNA的表达,且在低囊胚期之前的各发育阶段一直保持较低表达水平,在原肠前期开始显著上调表达(P<0.05),其后保持相对较高表达水平,至胚胎孵化出膜期达峰值。在仔稚幼鱼中,hsp70 mRNA在初孵仔鱼和1 d仔鱼中高表达,其后在4 d仔鱼中显著降低(P<0.05),其后显著上调表达,至15 d仔鱼达峰值,其后在20 d仔鱼显著下降,并在25 d后稚鱼和幼鱼中保持相对较低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黄条(鱼师)hsp70基因的结构特征、发生发育及其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调控功能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黄条(鱼师) hsp70 基因克隆 表达调控 早期生活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3种不同作业类型鲣CPUE的影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鲣(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世界金枪鱼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资源丰度受多种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探明降水对不同鲣群体资源分布及变动的影响机制,利用2017—2019年毛里塔尼亚海域双拖渔业数据、2018—2020年中西太平洋围网渔业数据和2010—2020年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网站记录的延绳钓渔业数据,结合降水、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等环境数据,通过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鲣的3种不同作业方式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月份对双拖和延绳钓作业方式鲣CPUE的影响显著(P<0.05);纬度对3种鲣作业方式的CPUE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降水对双拖和围网作业方式鲣CPUE分别存在极其显著性(P<0.001)和显著性(P<0.05)影响,且影响趋势较为一致,即这2种作业方式中高CPUE出现在较为适宜的降水范围内,然而降水对鲣的延绳钓CPUE的影响并不显著;SSS和SST对鲣的3种作业方式CPUE影响显著(P<0.05)。因此,在今后分析环境因子对渔业CPUE的影响效果时,建议将降水放入常规海洋环境因子中。

关键词: 双拖 围网 延绳钓 降水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复合抗菌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污染导致的各类食源性疾病频繁爆发,不仅威胁公众健康,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将天然生物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包装中制备复合抗菌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繁殖,增加食品货架期。该文通过京尼平将抗菌肽乳酸链球菌素和壳聚糖交联制备复合抗菌膜,并对其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抗菌膜中,随着京尼平和壳聚糖质量比的增加,抗菌膜颜色加深,孔隙增大,孔隙数量增加;随着京尼平含量增加到5.00%,抗菌膜的溶胀率从(425.71±2.80)%下降至(134.79±10.38)%,拉伸强度先从(58.65±1.21) MPa增加至(144.42±1.71) MPa再下降至(67.68±5.34)MPa,断裂伸长率从(7.29±0.49)%降低至(2.89±0.41)%;另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交联抗菌肽的壳聚糖膜相比,该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关键词: 壳聚糖 乳酸链球菌素 京尼平 复合膜 包装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