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尼罗罗非鱼整胚原位杂交技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过程中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图式,本研究建立了尼罗罗非鱼的整胚原位杂交流程。尼罗罗非鱼的胚胎具有卵黄大、不透明、色素出现早等特点,因此现有鱼类整胚原位杂交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尼罗罗非鱼的胚胎,故本研究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提高H2O2的浓度和添加KOH,改良了尼罗罗非鱼胚胎的色素去除方法;使用冷丙酮代替蛋白酶K在提高胚胎通透性的同时保持胚胎完整;减少了探针回收和抗体回收后的洗涤次数,完善了结果的图像采集和胚胎保存方案。使用尼罗罗非鱼的重组激活基因Rag1作为探针基因,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g1基因表达的位置与已报道的斑马鱼和日本青鳉的Rag1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位置高度保守,胚胎完整,基因表达位置清晰可见,表明此套尼罗罗非鱼的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流程成功有效。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整胚原位杂交 胚胎发育 重组激活基因(Rag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阳江市闸坡网箱养殖区弧菌耐药性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分离自广东省阳江市闸坡网箱养殖区的88株弧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实验。菌株通过16S序列比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8株弧菌分别属于不同的13个种,其中12种弧菌有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报道;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纸片扩散法(K-B method)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的弧菌对10种药物中8种的耐药率高于50%,只有对氯霉素耐药率较低(5%),并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的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山市太平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河流水质相关性分析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太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水文、空间分析功能将太平湖流域划分为5个子流域,并提取不同坡度下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2010年至2013年入湖河流水质监测,选取CODMn,TP,TN,NH3-N 4个水质指标,分析不同水期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整个流域而言,浦溪河、麻川河污染最严重,水质污染指标与耕地、建设用地、园地呈正相关,与林草地呈负相关,其中TN、NH3-N两种污染物指标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为显著;(2)不同水期内,丰水期时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指标相关性比枯水期时明显,尤其是CODMn、TP、NH3-N三项水质指标;(3)不同坡度下,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差异较明显.坡度在15°~25°区间时建设用地与污染物呈显著正相关性,坡度>25°时,林草地与污染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养基和放养密度对池塘底质及底栖动物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 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SNP标记开发及多态性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最具商业价值和养殖前途的海水鱼类之一,雌雄间生长有一定的差异。其高通量雌雄转录组测序的完成为大规模鉴定和开发SNP标记提供了参考序列。本研究基于大菱鲆雌雄转录组测序数据,选择其中45个SNP位点,设计引物63组,其中21个位点(46.7%)应用小片段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分型成功。对其进行多态性检测,21个位点均具有二个单倍型。观测杂合度Ho的分布范围为0.256—1.000,期望杂合度He的范围为0.276—0.518,19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14个SNP位点位于基因编码区,其中3个属于非同义突变。含有这些SNP位点的基因大多与信号转导和转录翻译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小片段HRM适合大规模SNP标记开发,为大菱鲆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了候选标记资源。
关键词: 大菱鲆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转录组 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鲤、鲫、草鱼肌肉中重金属含量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8月至9月,在东北三省的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长春、舒兰、前郭、沈阳、铁岭、辽阳9个市县45家鱼场采集鲤鱼、草鱼、鲫鱼共计177个样品,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样品中As、Hg、Pb、Cd、Cr、Cu、Zn 7种重金属(含类金属As)含量。这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残留范围分别为nd~0.534、nd~0.175、nd~1.76、nd~0.130、nd~0.521、nd~2.00mg·kg-1和1.68~27.2 mg·kg-1(湿重)。7种重金属在3种鱼体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但个别样品鱼体肌肉中As、Cd和Pb含量超出国家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超标率分别为0.6%、1.1%和9.0%。Pb超标样品多来自于局部区域或个别渔场。东北地区3种鱼肌肉中7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MPI)在0.113~0.163之间,三种鱼肌肉中的Zn、As、Hg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鲫鱼体内重金属总体含量明显高于鲤鱼和草鱼,不同省份之间鱼体肌肉的Cr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吉林省明显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研究结果反映了东北三省养殖的3种大宗商品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了解该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开展环境及水产品安全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鱼 重金属 评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及其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AOAC)所推荐的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MBA),测定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藻株)毒素粗提液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毒性;采用浸浴方式,研究了该藻株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采用HE染色方法,分别对有毒藻浸浴处理和毒素粗提液注射处理后96 h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鳃和肝胰腺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藻株麻痹性贝毒毒性为3.9×10–5 MU/cell(相当于7.3 pg STX Equal/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在96 h急性毒性实验中,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对虾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0×104 cells/m L,安全浓度(SC)为1.0×103 cells/m L;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与毒素粗提液分别引起了鳃和肝胰腺组织出现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对虾有急性致死作用。为了保证中国对虾的健康养殖,养殖水体中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至少应该控制在1.0×103 cells/m L以下;鳃的病变直接导致对虾窒息死亡可能是塔玛亚历山大藻暴露后对虾急性致死作用的最重要原因;塔玛亚历山大藻所产的PSP毒素可引起虾体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器官—肝胰腺的病变。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中国对虾 麻痹性贝毒 毒性 组织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休闲食品的工艺技术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规格的鲜活罗非鱼为原料,用于开发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即食休闲鱼片,着重针对脱腥、油炸、调味、高压杀菌等工艺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别确定了相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脱腥温度25℃,浸泡2.5h,鱼片与脱腥混合液的比例为1∶15;最佳油炸条件为160~180℃时,5~6min;正交实验确定调味料的最佳配方(100mL水中添加量)为:白糖25.0g、食盐2.5g、味精0.5g、白醋1.0g、胡椒粉0.4g、白酒2.5g;杀菌的最佳条件为121℃/25min。研制出的产品色泽金黄色、口感香、有嚼劲,骨酥性理想,食用方便,可常温下流通销售,保质期为180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鲤头长及头长体长比性状的主效QTL挖掘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镜鲤头长及头长体长比性状的主效QTL区间,实验利用368个SSR、336个SNP标记对镜鲤良种后代杂交F1群体的68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运用JoinMap 4.0软件包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535个分子标记并被分配到50个连锁群上,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2 244.66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63 cM。利用MapQTL 5.0(interval mapping,IM)区间作图法进行QTL检测。结果显示,共得到2个与头长相关的QTL区间,分别分布在LG21和LG42,可解释型变异分别为28.2%、32.6%;6个与头长体长比性状相关的QTL位于LG8、LG15、LG18、LG21、LG39、LG40,可解释表型变异范围是16.4%~49.3%。全部QTL区间中贡献率大于20%的主效QTL有7个,HL-21和HL-42是头长性状的主效区间;HBR-8、HBR-15、HBR-21、HBR-39和HBR-40是头长体长比性状的主效QTL区间。利用SPSS的一般线性模型(GLM)针对另一群体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LJ692与镜鲤头长体长比显著相关。
关键词: 镜鲤 头长 头长体长比 遗传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YP2基因的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RT-PCR及Smart?TM 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YP2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1662bp,编码一个由49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理论等电点为6.348,分子量大小为56.68kD。氨基酸序列中含有CYP基因家族所特有的K螺旋保守序列(ExxR)和血红素结合区(FxxGxxxCxG)。经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与岸蟹(Carcinus maenas)的同源性最高,达到7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YP2基因在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心脏和眼柄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肌肉注射磺胺嘧啶后,三疣梭子蟹高、中、低三剂量组CYP2基因表达较对照组都有上调,并具有时间差异性,低剂量组表达量逐渐降低,趋于对照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6h后同一时间点,均是高剂量组表达最高,低剂量组最低。表明磺胺嘧啶可诱导三疣梭子蟹CYP2基因,CYP2基因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的药物代谢反应。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CYP2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磺胺嘧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