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及成熟卵膜形态结构观察
《动物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犬首鮈(Siberian gudgeon)卵子发生过程及成熟卵膜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可以分为Ⅰ~Ⅵ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为卵原细胞发育阶段;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层出现滤泡细胞;皮质液泡和卵黄颗粒分别发生在第Ⅲ、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成熟的卵子,含丰富的卵黄和少量皮质液泡;第Ⅵ时相卵母细胞退化,进而被卵巢吸收。犬首鮈成熟卵表面卵膜孔呈漏斗状,卵孔区域类型属于降旋混合系统,其成熟卵膜表层具有特殊的柱状体结构,高度为18.3~30.6μm,平均分布密度为0.15个/μm2,分析可能为该物种或生态类型的卵膜结构特征,推测对产沉黏性卵鱼类受精卵孵化、胚胎发育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关键词: 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 仔鱼 开口饵料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对虾养殖群体两个世代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日本对虾养殖群体两个世代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108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长度为196-528 bp,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23个。亲本和子代群体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分别为8.5个和11.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21和0.632,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75和0.7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2和0.729。根据标记信息,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两个世代的个体分别进行系谱结构推断,亲本群体划分为6个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277-2.356,均值为1.510;子代群体划分为17个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2.593,均值为1.113。亲本和子代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3.089,均值为1.238。根据各分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了日本对虾两个世代的遗传进化树。其中18个分群体(4个亲本群体和14个子群体)经过聚类后形成3个分支,其余5个分群体(两个亲本群体和3个子群体)明显偏离于主支。研究发现,子代的观测杂合度明显低于亲本,说明子代在继承亲本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已经丢失了一定的杂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口生态系统一方面能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和较多的经济产出,但同时也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评价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现状,为可持续利用河口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健康内涵以及健康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系统论述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指标筛选原则以及主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概述了RS和GIS技术在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开展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还需要在概念、影响机理、空间尺度选取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分离模式显示雄性三倍体鲫产生非整倍体精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倍体鲫(Carassius auratus)行天然雌核发育,其自然种群中却有较高比例的雄性个体,这些雄性个体的性腺发育正常,能产生有活力的精子。而且其精子的DNA含量约为体细胞的一半,显示三倍体鲫精子发生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均等的减数分裂。流式细胞术虽然能够较准确地测定细胞群的平均DNA含量,但是却很难检测到单个精子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减,要明确回答雄性三倍体鲫产生的精子是否为整倍体需要定量地检测单个精子的遗传组成。本研究用微卫星标记检测以雌性鲤(Cyprinus carpio)与雄性三倍体鲫为亲本构建的杂种家系的基因型,结果发现母本鲤的多态位点在子代中呈孟德尔分离,父本三倍体鲫具有三套鲫基因组,其等位基因在子代中呈随机分离。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三倍体鲫起源于二倍体鲫的同源加倍,而非二倍体鲫和鲤的种间杂交;三倍体鲫通过染色体的随机分离产生非整倍体的精子,其精子发生过程中没有均等的减数分裂。三倍体鲫行雌核发育生殖,却可能并非起源于种间杂交且群体中的雄性个体可育,因而是单性生殖鱼类中的一个特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1.05±0.01)g的团头鲂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100、200和400 mg/kg甘露寡糖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对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0、200和400 mg/kg甘露寡糖显著提高了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丙二醛含量(P<0.05)。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结果分析表明,200和400 mg/kg甘露寡糖组团头鲂幼鱼肠道菌群Shannon-W iener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优势菌主要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硬壁菌门(Firmicutes)。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200~400 mg/kg甘露寡糖能提高团头鲂幼鱼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设计优化蕨藻红素的微波提取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微波辅助法提取羽状蕨藻中蕨藻红素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微波温度、乙醇浓度、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五个因素对蕨藻红素提取率的影响,并经过正交实验对影响蕨藻红素提取率的参数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微波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90%乙醇,微波温度50℃,微波功率300W,微波时间15min,料液比1∶40g·mL-1,按此工艺条件进行重复性验证实验得到蕨藻红素的平均提取率为92.93%,RSD为0.5003%。结果表明微波提取率高,稳定性好,且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石榴叶水提取物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有效成分初探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有机萃取技术对番石榴叶水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得到石油醚相(S)、乙酸乙酯相(Y)、正丁醇相(Z)和水相(W)4个组分。然后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各组分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效果,并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及各组分对WSSV的影响。人工感染的结果显示:用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这两种组分分别处理WSSV后,对虾在用WSSV人工感染后未出现死亡,而用石油醚组分处理WSSV后,对虾在用WSSV人工感染后第5 d开始出现死亡,第12 d全部死亡,表明番石榴叶中影响WSSV致病性的有效成分的极性较强,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近。用番石榴叶水提取液及其各萃取组分体外处理WSSV不同时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病毒拷贝数随时间推移略有降低,但在第120 h结束时,各组中的病毒拷贝数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将WSSV核酸暴露,并在体外用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及其各萃取组分处理,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各组病毒基因拷贝数无显著性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