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养殖龟鳖源气单胞菌耐药性与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养殖龟鳖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K-B纸片法测定了1996—2013年从广东地区患病龟鳖分离的67株气单胞菌对23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检测5种PMQR基因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同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染色体上gyrA、parC基因QRDR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67株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和磺胺复合物的耐药率分别高达100%、92.54%和83.58%,对喹诺酮类药物呈现中等耐药,耐药率介于19.40%~64.18%,而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敏感性较高,耐药率低于10%;79.10%(53/67)的菌株对3类或以上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19.40%(13/67)的菌株携带PMQR基因,其中,8.96%(6/67)携带qnrS1基因、5.97%(4/67)携带qnrS2基因、7.46%(5/67)携带aac(6')-Ib-cr基因[其中2株同时携带qnrS2和aac(6')-Ib-cr基因]。13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均分别携带1~4个质粒,大小介于0.8~15 kb;其中6株在gyrA基因及parC基因上均发生变异,3株仅在gyrA基因上发生变异,另外4株未发现QRDR的基因突变。研究表明,广东地区龟鳖源气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存在多重耐药现象;而且PMQR机制的存在预示着喹诺酮类耐药性很可能会在水产临床上更加快速而广泛地传播,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龟鳖 气单胞菌 耐药 质粒介导 喹诺酮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Guyenotia放射孢子虫的形态和分子序列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放射孢子虫(Actinospore)是黏体动物(Myxozoan)生活史中寄生在环节动物(Anneild)宿主体内的重要阶段。自Stolc[1]在颤蚓(寡毛类)中首次发现和报道放射孢子虫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放射孢子虫一直被认为是与黏孢子虫(Myxospore)亲缘关系很近的独立生物类群,并隶属于黏体动物门(Myxozoa)放射孢子虫纲(Actinosporea);同时,由于该类群未曾发现严重的经济或社会影响,相关的报道和研究非常稀少。然而,1984年,Wolf和Markiw[2]

关键词: 放射孢子虫 黏孢子虫 苏氏尾鳃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自交与杂交家系子一代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繁殖性能好的A家系(F6)和生长与存活好的B家系(F3),设计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比较其自交组与杂交组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评价杂交效应。由自交组F66(A♀×A♂)、F33(B♀×B♂)和杂交组F63(A♂×B♀)、F36(B♂×A♀)4个实验组组成,比较各实验组子一代在80、100、120、150日龄时的各生长指标杂种优势。研究表明,同一生长发育阶段的同一杂交群体的不同性状,表现的杂种优势大小有很大差异,而且同一杂交群体的同一性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的杂种优势大小同样有差异。自交组各阶段全甲宽、甲宽、甲长和体高的生长趋势比较一致,为F33>F66;不同生长性状的生长速度方面,杂交组具有不同程度的总体杂种优势(-3.50%-19.47%)。结果显示,就存活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的存活率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4.8%,与存活相关的养殖产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5.99%,无论是生长性状还是存活,杂交使A家系获得的改良效果比B家系的好。A、B两个家系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获得杂种优势,是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杂交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不同水平维生素C对团头鲂幼鱼免疫力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制成维生素C水平为0.2、33.4、65.8、133.7、251.5和501.5 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对均重为(6.40±0.05)g的团头鲂幼鱼进行为期90d的饲养试验,以血清相关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三种HSPs mRNA表达以及抗病原菌能力等指标为依据,研究Vc对团头鲂幼鱼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1.5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补体3(C3)的浓度,133.7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补体4(C4)的浓度;65.8、133.7和251.5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各Vc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肝脏抗超氧阴离子(ASAFR)的活性;133.7和251.7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60基因表达水平,251.5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水平(P<0.05);各Vc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12h、24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251.5 mg/kg Vc试验组效果最佳。在日粮中添加Vc对鱼体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皮质醇(COR)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试验条件下,Vc作为免疫刺激剂,其水平为133.7—251.5 mg/kg时能有效地增强团头鲂幼鱼的免疫力。

关键词: 团头鲂 维生素C 非特异免疫 HSPs mRNA表达 抗病原菌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温室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生长、生理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基于两级人工湿地的温室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鲫(Carassius cuvieri)生长、脏器系数、血清生理免疫指标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抵抗力的影响。试验设2 kg·m-3、4 kg·m-3、8 kg·m-3和16kg·m-3共4种密度组,每组2个平行,养殖68 d。结果显示:1)各养殖密度下鲫生长及脏器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2 kg·m-3组鲫相比,16 kg·m-3组鲫血清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升高,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蛋白质量浓度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3)高密度组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较低密度组弱。以上结果表明,如果以生长为考量指标,温室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养殖密度可达16 kg·m-3,但如此高的密度会对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循环水养殖 密度 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操作胁迫对云纹石斑鱼肝脏抗氧化和鳃Na~+-K~+ ATPase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操作胁迫(惊扰)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肝脏抗氧化能力和鳃中钠-钾ATP酶(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胁迫处理后,鱼体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在处理后快速达到活力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到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也在处理后升高,但一直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中VC含量在处理后显著增高,并最终恢复到处理前水平;而Na+-K+ATPase活力一直显著低于处理前水平(P>0.05)。研究表明,操作胁迫会通过氧化应激对云纹石斑鱼体造成损伤,而在胁迫应激反应中,SOD和CAT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指示剂用于胁迫状态的检测。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操作胁迫 抗氧化酶 钠-钾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及其防控措施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作为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其在提升增殖种类资源量的同时,也会给野生资源种类和增殖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带来诸多生态风险。现阶段,系统评价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实施有效的生态风险防控已成为构建负责任增殖放流模式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个层面系统评述国内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阐述相应的生态风险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增殖放流 生态风险 生态适合度 负责任措施 资源修复 渔业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的病理学观察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关键词: 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 病理学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家系自交与杂交对繁殖和子代早期生长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新品系,选择差异较大的两代自交家系进行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的试验,建立了三疣梭子蟹近交系和杂交系,并比较了其繁殖性能和子一代早期生长与存活的情况。三疣梭子蟹A家系为自交F6,B家系为自交F3,均为基因纯化程度不同的两个家系,试验设计自交组F66(A♀×A♂)、F33(B♀×B♂)和杂交组F63(A♀×B♂)、F36(B♀×A♂)4个试验组。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组亲蟹的抱卵量、排幼量和单位体质量抱卵量均比两个杂交组大,且均显著高于F63组(P<0.05),而自交组的单位体质量排幼量和孵化率也均比杂交组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繁殖性能上,杂交组并未表现出杂种优势。幼蟹的早期生长和存活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使Ⅱ期幼蟹至Ⅴ期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杂交组(F63和F36)在早期生长阶段相对于自交组(F66和F33),体质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4.38%~25.05%,全甲宽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5.57%~10.27%,体质量和全甲宽的增长速度各组均为F63>F66>F36>F33,其中F36组相对于F33组各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大于F63组相对于F66组的杂种优势;杂交组存活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2.49%~36.67%,其中F63组相对于F66组存活的杂种优势明显大于F36相对于F33组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杂交组在繁殖性能方面虽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在早期生长和存活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杂种优势,这可为进一步开展三疣梭子蟹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杂交 自交 繁殖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子一代配子质量及其子二代生长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卵的直径、卵粒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系列指标以及精子的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系列指标对人工驯养子一代中华鲟配子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该批受精卵孵出的子二代系列生长指标进行其发育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子一代所产卵子形态饱满,卵径平均3.71 mm,小于自然繁殖群体。与历年在本基地养殖的自然繁殖群体统计资料相比,其受精率(60.1%)和孵化率(36.8%)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2年和2013年的精子活力监测结果发现,子一代精子有效运动时间(漩涡运动+快速运动)均较野生群体高。表明子一代卵子质量较野生群体有所降低,而精子活力则较野生群体高。与历年该基地集约化养殖系统培育出的子一代中华鲟相比,子二代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其中仔鱼阶段生长较慢,稚鱼和幼鱼阶段生长优势则较明显。研究表明,促进人工驯养条件下的子一代后备亲鱼性腺发育完善,以获得较高质量的配子和子二代,对防止中华鲟种质退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华鲟 配子 子代 生长 保护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