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投喂皇竹草和生物絮团草鱼稚鱼生长性能对比及营养成分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评价生物絮团作为草鱼稚鱼饵料的营养价值,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稚鱼为研究对象,以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为对照,养殖60天后测定草鱼稚鱼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组草鱼平均尾末质量与皇竹草组相比提高了1.14倍,生物絮团组草鱼的体长、成活率和肥满度均优于皇竹草组。生物絮团组比皇竹草组的草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中的粗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显著差异(P<0.05),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基本一致。另外,生物絮团组和皇竹草组草鱼肌肉氨基酸中均含有16种常规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其常规氨基酸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7.1±1.24)%和(16.803±1.030)%,氨基酸各组成成分均无显著变化;生物絮团组草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总数分别为(32.2±4.05)%和(34.61±4.08)%,极显著高于皇竹草组(P<0.01)。可见,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不仅能提高草鱼稚鱼的生长性能,而且能在不改变肌肉氨基酸组成和鲜味的条件下明显提高其肌肉中营养价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因此,生物絮团可以作为草鱼稚鱼的一种新型优质饵料。

关键词: 生物絮团 草鱼 生长性能 肌肉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饲料最适能量蛋白质比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料能量蛋白质比(E/P)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肌肉组成、消化酶活性以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确定克氏原螯虾饲料最适E/P。配制5种不同E/P的相同粗蛋白质(CP)水平的半精制试验饲料,饲料CP水平为35%,E/P分别为32、34、36、38和40 MJ/kg,饲养平均体重(8.41±1.12)g的克氏原螯虾60 d。结果显示:成活率、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均随着E/P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E/P 36 MJ/kg组呈现最高水平,且在E/P36 MJ/kg组饲料系数最低。不同饲料E/P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水分、CP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E/P上升,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E/P 36 MJ/kg组的蛋氨酸(Met)和精氨酸(Arg)含量显著高于E/P 32和40 MJ/kg组(P<0.05)。随着E/P升高,克氏原螯虾体内肝胰腺的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活性与肠道的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E/P 36、36、36和34 MJ/kg组达到最高水平;肠道的淀粉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分别在E/P 36和40 MJ/kg组呈现最低值和最高值(P<0.05);各组克氏原螯虾肠道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E/P上升,克氏原螯虾的摄入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E/P 36和38 MJ/kg组摄入能分别为52.63和51.19 KJ,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生长能/摄入能、排泄能/摄入能和粪能/摄入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呼吸能/摄入能和蜕皮能/摄入能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合以上各指标,克氏原螯虾饲料适宜E/P为34~36 MJ/kg。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能量蛋白质比 生长 消化 能量收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oadRunner的Web考试系统性能测试与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Web系统性能测试以验船师考试系统作为测试对象,结合系统性能测试复杂、多用户负载模拟难度较高的现状,重点针对该系统应用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容错性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LoadRunner的面向验船师考试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案,对考试系统的关键环节、资源分布情况、硬件性能进行测试。在对测试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系统性能优化方案,并对系统进行调优。通过对验船师考试系统的性能测试及优化方法的研究,解决了该系统的性能问题,为Web应用的性能测试提供了有效的测试及优化方法。

关键词: 性能测试 Web应用 考试系统 LoadRunner 性能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免疫途径下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对欧洲鳗的免疫保护效果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预防鳗鲡爱德华菌病的可行性,实验采用腹腔注射、口服、浸泡3种途径探讨了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对欧洲鳗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免疫后欧洲鳗血清抗体效价均明显升高,但菌蜕疫苗(ETG)组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KC)组间血清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差异。欧洲鳗注射、口服、浸泡ETG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5.0%、52.5%、37.5%,分别高于FKC组的55.0%、40.0%、32.5%,且ETG组欧洲鳗死亡时间明显推后,表明菌蜕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优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易操作、对鱼体应激少的ETG疫苗口服免疫欧洲鳗获得了52.5%的免疫保护率,在预防鳗鲡爱德华菌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欧洲鳗 迟缓爱德华菌 菌蜕疫苗 免疫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源于鳞被相关基因的微卫星标记与鲤4种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来源于鲤基因组中的鳞被相关基因(ant、eda、edar、fgfr)及其上下游序列中的155个微卫星标记,对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L.)与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杂交的F2 116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以卡方检验估计群体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36个微卫星标记表现为多态,各标记的等位基因数在2~4个浮动,共检测到8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2.388 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09 4;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24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29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32 1,其中23个微卫星标记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13个微卫星标记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说明这个群体属于中度多态性水平。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61%标记显著偏离平衡,人工选择压力和自交对家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SPSS 17.0分析发现分别有10(28%)、7(19%)、7(19%)和11个(31%)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体厚存在显著相关性,并发现11个优势基因型。源于鳞被相关基因的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连锁的比例较高,以上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提示鳞被基因与所研究4种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鳞被 生长性状 微卫星标记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异育银鲫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群动态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湖北洪湖地区一养殖池塘的异育银鲫开展了黏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利于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发现异育银鲫中寄生了4种黏孢子虫,分别为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 Schulman 1962)、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hearti Chen,1998)、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atus Zhao 2008)和尾孢虫未定种(Henneguya sp.)。鳃寄生的多涅茨尾孢虫在不同月份中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在4—6月未见包囊,7—9月感染率突增,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多涅茨尾孢虫包囊的平均丰度与其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月份间,多涅茨尾孢虫平均丰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多涅茨尾孢虫平均包囊直径从7月至12月逐渐增大,随后月份逐渐减小,不同月份间,多涅茨尾孢虫平均包囊直径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的鳃片之间,多涅茨尾孢虫平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第四片鳃的平均感染强度明显要高于其他鳃片。鳃寄生的瓶囊碘泡虫只在3—6月发现感染,感染率6月最高;心脏寄生的住心碘泡虫全年都发现感染,在不同月份中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膀胱寄生的尾孢虫未定种除了8月,其他月份均有感染,1—4月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

关键词: 黏孢子虫 异育银鲫 种群动态 感染率 感染强度 平均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CSCD

摘要: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对海南三亚和广东大亚湾2个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育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海南三亚和广东大亚湾2个卵形鲳鲹育种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Na)分别为5.0和3.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为2.965和2.244,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292~0.814和0.207~0.840,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7~0.813和0.189~0.761,海南三亚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14~0.719,平均为0.509,而广东大亚湾群体的PIC为0.168~0.711,平均为0.436。海南三亚群体有5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广东大亚湾群体有2个位点偏离哈温-伯格平衡;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1,遗传距离为0.578,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52。Structure软件分析显示海南三亚和广东大亚湾2个卵形鲳鲹群体各为一支,2个群体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可作为2个育种群体管理,2个群体间进行杂交选育预期可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

关键词: 卵形鲳鲹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群体 遗传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动物学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关键词: 斑鳢 乌鳢 杂种 流式细胞术 DNA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石斑鱼染色体组型分析

淡水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淡水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淡水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2n=44,核型公式为4 sm+26 st+14 t,染色体臂数(NF)=48。雌雄无差异。

关键词: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 核型 微量全血法 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的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指数生长曲线,年间差异极显著(P<0.001)。(5)渔获个体以性未成熟幼体为主,性腺成熟度随胴长增加而升高。各年度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均大于雄性。分析认为,2009—2012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夏季渔汛期均以秋、冬生群的性未成熟幼体为主,夏生群的性成熟大个体较少。各年度太平洋褶柔鱼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群体结构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掌握该物种资源的变动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东海 群体结构 基础生物学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