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渔获组成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值高达19 418.013(IRI≥1 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鲹和黄鳍金枪鱼,IRI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 000>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5种幼鱼的生存及鳃、肾组织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黑龙江野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5种幼鱼进行96 h急性盐度毒性试验,研究了盐度对5种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及其对鳃和肾脏的组织结构影响。结果显示,5种幼鱼盐度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063、10.322、11.780、12.752和9.654 g/L。5种幼鱼的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鲫>大鳞鲃>松浦镜鲤>草鱼>鲢。观察了盐度对受试鱼类鳃和肾脏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盐度胁迫下,受试鱼类鳃小片缩短,细胞间隙增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脱落;而肾组织中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管腔变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TRAP标记分析8个福瑞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福瑞鲤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TRAP分子标记对生长速度有差异的家系(4个生长速度快,4个生长速度慢)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8个家系的多态性条带数在9.41至12.00之间,多态性比率范围为52.04%~66.02%,多态信息含量为0.185 3~0.243 0,Nei遗传多样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87 5~0.241 0和0.278 0~0.351 0,其中家系85#的各遗传参数值最高,而家系74#的最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及分子变异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家系56#与92#(Fst=0.051 6)及51#与89#(Fst=0.095 6)这2对家系间处于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0.05≤Fst≤0.15)之外,其他家系间遗传分化水平均较低(Fst<0.05),群体的总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其方差分量的贡献率达98.3%。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家系26#与92#的遗传距离最大,家系85#与89#的遗传距离最小;基于此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家系56#与74#以及家系85#与89#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类在同一分支上,而其他家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研究结果说明8个福瑞鲤家系内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育种潜力,可扩大福瑞鲤的选育空间。
关键词: TRAP分子标记 福瑞鲤 家系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CE方法获得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3092bp,开放阅读框2013bp,编码671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74.82kDa。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虾类酚氧化酶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65%—78%),该氨基酸序列具有铜离子结合位点等酚氧化酶原基因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位点。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roPO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和肝胰腺组织,在肌肉中几乎不表达。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不同盐度胁迫下脊尾白虾血细胞和鳃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在不同盐度胁迫后血淋巴proPO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胁迫初期鳃组织proPO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参与了盐度胁迫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沿海近江牡蛎体中硫丹残留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种植业近年仍在使用的硫丹杀虫剂对沿岸海域的污染状况,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作指示生物,用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其软组织中硫丹的含量(按μg·kg-1湿重计),分析硫丹含量的时空分布与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沿岸海域牡蛎体中硫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平均值相对高低依次为广东沿岸(2.13μg·kg-1湿重)>海南沿岸(1.23μg·kg-1湿重)>广西沿岸(0.76μg·kg-1湿重),且在23个观测站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按牡蛎体中硫丹异构体组成初步推测,近几年华南沿岸地区使用硫丹的可能性依次为广东>广西>海南岛。共观测样本115份,在检出硫丹的40份样本中,硫丹残留量在1.03~12.2μg·kg-1湿重程度范围内,其中2份略高于欧盟的限量,16份略超过日本的限量,但远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限量和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的人体安全摄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与盐度胁迫对鼠尾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在逆境胁迫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及抗氧化系统的调节机理,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和抗氧化酶试剂盒,检测了pH、盐度胁迫对鼠尾藻表观光合作用、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H 6.0与pH9.5胁迫处理24 h后鼠尾藻表观光合速率均大幅下降,48 h后均与对照组(pH 8.5)差异显著(P<0.05);(2)pH 9.5胁迫处理48 h后SOD、CA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盐度15胁迫处理24 h,盐度20与25胁迫处理48 h后表观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盐度31,P<0.05),胁迫72 h后3个处理组表观光合速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4)盐度20胁迫处理24 h后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P<0.05),SOD、CAT活性由24 h至48 h时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盐度15胁迫处理72 h后MDA显著上升(P<0.05),而SOD、CAT活性较低。可以得出pH胁迫使鼠尾藻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强碱性使藻体受到活性氧损伤。盐度为15时,鼠尾藻抗氧化酶活力较低,当高于15时,抗氧化系统对活性氧有较高的清除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湾南岸海域春秋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9月(秋季)和2012年5月(春季)对杭州湾南岸附近海域(121.60°E—121.85°E,29.95°N—30.24°N)进行了2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分析了杭州湾南岸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鉴定到8大类18种,优势种为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短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brevirostris);秋季鉴定到7大类25种,优势种为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刺尾角水蚤(Pontella spinicauda);多样性指数(H')为秋季(1.60)略高于春季(1.56),生物量和丰度为秋季(580.58 mg·m-3和578.88 ind·m-3)远高于春季(61.82 mg·m-3和41.61 ind·m-3);总生物量和总丰度的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春季总生物量从湾外向湾内近岸增加,秋季沿湾外向湾内近岸一侧和湾外东部水域增加;而总丰度在春季同样表现为从湾外向湾内近岸递增,秋季为向湾内近岸和湾外东部水域增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为影响春秋季杭州湾南岸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