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虹鳟IgM重链恒定区的表达及兔抗血清的制备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能够成功表达虹鳟IgM,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虹鳟IgM的亲水性及抗原性进行了分析,根据GenBank收录的虹鳟IgM重链恒定区,参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设计用于扩增截短的IgM基因的引物,以虹鳟头肾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虹鳟截短的IgM重链恒定区部分基因片段,连接原核表达载体pET-27b,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表达。SDS-PAGE及HPLC结果显示,纯化后截短的IgM大小约为47.7 ku,且纯度达到90%。利用其制备兔抗血清后ELISA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兔抗血清与本研究所表达的截短IgM蛋白的反应效价为1∶40 000,与虹鳟血清提取的全长IgM反应效价为1∶20 000并且呈现出抗原计量依赖性。研究表明,重组IgM蛋白与虹鳟血清中的天然IgM重链恒定区具有近似的结构,利用其所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与虹鳟鱼体中的天然IgM发生特异性反应。

关键词: 虹鳟 IgM 基因克隆 抗血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 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关键词: 珠三角 池塘 水质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粉作为蛋白源(40%),鱼油和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了脂肪水平分别为4.16%(L1)、7.42%(L2)、10.68%(L3)、14.20%(L4)、16.56%(L5)、19.62%(L6)6种等氮饲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28.09±0.60)g进行了8周的实验,探讨了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消化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4时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为L1、L5、L6的酶活性(P<0.05),脂肪水平L4与L2、L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在脂肪水平L2和L3时最高;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远低于胃和幽门盲囊,在中肠和肝脏中均以脂肪水平为L4时显示出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前肠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3时最高,且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后肠中脂肪酶活性在脂肪水平为L4时活性最高,且脂肪水平L4与L2、L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幽门盲囊和肝脏脂肪酶活性低于肠道,且不受脂肪水平的影响,在不同脂肪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3时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L1、L2、L5、L6各组(P<0.05),与L4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肝脏淀粉酶活性较低,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肝脏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高;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致呈逐渐显著降低趋势,分别在L3、L4时达到最低,L3、L4、L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L2、L3、L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L1,低于L5、L6;尿素(UREA)含量则呈下降的趋势。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68%~14.20%时对消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点篮子鱼的生长,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其生长。

关键词: 点篮子鱼 脂肪水平 消化酶活性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IAP-8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凋亡研究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已经完成的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全基因组序列测序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了ORF86编码的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基因(IAP-86)。IAP-86基因与pET32a(+)质粒连接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ET32a-IAP86,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coil BL21(DE3)中,使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检测显示表达蛋白分子量约为40 ku,经Western-blotting和质谱分析证明,该蛋白即为IAP-86融合蛋白,Co2+柱纯化后得到了纯化的IAP-86融合蛋白。将重组的IAP-86蛋白用FITC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重组的IAP-86蛋白最终能够与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结合。细胞凋亡检测实验发现,重组的IAP-86蛋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凋亡,凋亡抑制率为7%。本实验应用原核表达成功得到了IAP-86蛋白,并证明IAP-86对栉孔扇贝细胞的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AVNV的侵染机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 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 原核表达 抗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鼠尾藻直立枝光合特性与生长的研究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研究鼠尾藻直立枝的顶端、中部和基部光合器官对光能的光合响应机理以及3个部位生长速率与光合作用的联系,用液相氧电极和叶绿素荧光仪分别测定3个部位的净光合放氧速率、暗呼吸速率、快速光曲线、荧光暗弛豫参数;通过培养,比较了3个部位的比生长速率,观察了气囊的产生过程。结果显示,(1)顶端净光合放氧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显著高于中部与基部(P<0.05)。(2)低光(LL)适应后,叶片重新启动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立即照光将会产生光抑制。中光(ML)适应下,叶片光化学反应与热耗散处于平衡态。高光(HL)适应下,叶片实际电子传递速率ETR接近最大值ETRmax,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升高,顶端与中部ETRmax显著高于基部(P<0.05)。(3)LL、ML适应后,叶片暗弛豫较快,HL适应后,暗弛豫较慢。顶端NPQ恢复较快并能完全恢复至0,说明顶端光修复能力较强;而于中、基部较慢且不能恢复至0,表明存在光损伤。(4)顶端色素含量高于中、基部;顶端叶绿素a含量高于类胡萝卜素,而中、基部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5)3个部位比生长速率为顶端>中部>基部(P<0.05),说明顶端生长最旺盛,有机物质积累较快。狭形叶前端可以裂开形成囊腔,并最终形成气囊,推测温度是主要诱导因素。研究表明,顶端光合作用速率、生长速率和光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均高于中、基部。

关键词: 鼠尾藻直立枝 不同部位 光合特性 比生长速率 气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与养殖银鲳消化道菌群结构中产酶菌的对比分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03,但其分别存在于野生与养殖种群银鲳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在产酶菌株筛选中发现,野生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16株产酶菌,其中44%可培养菌能产蛋白酶,56%能产淀粉酶,11%能产脂肪酶,56%能产纤维素酶,部分菌株可产2株以上的消化酶,其中产3种以上酶的菌株有5株,且产酶量丰富。相对于野生银鲳,养殖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22株产酶菌,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70%可培养菌可产蛋白酶,21%可产淀粉酶,仅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VITGS可产纤维素酶,无一株菌产脂肪酶,其中只有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VITGS产3种酶但产酶量相对较少。研究可为银鲳人工养殖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银鲳 消化道菌群结构 产酶菌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基睾酮的残留量

分析试验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基睾酮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乙酸乙酯超声波提取,石油醚去脂,乙酸乙酯反萃取,旋转蒸发后用流动相溶解残渣,过滤后上机分析。以V(甲醇):V(水)=60:40为流动相,以C18柱(2.1 mm×100 mm,1.7μm)为色谱分离柱在254nm波长进行测定。方法在5.0~25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7),在5,30和100μg/kg添加水平下,方法回收率大于9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定量限为5μg/kg。

关键词: 超高压液相 水产品 甲基睾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锈斑蟳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营养品质评价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肌肉的氨基酸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对其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锈斑蟳肌肉干样中共检测出包括牛磺酸在内的19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含量为肌肉干重的75.36%,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的总量为25.41%,占氨基酸(AA)总量的33.73%,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量为40.91%,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62.13%;肌肉中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28.84%,占氨基酸总量的38.28%;锈斑蟳肌肉中检测出了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为38.04%,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为31.5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为29.8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UFA/SFA)为0.78,n-3 PUFA与n-6PUFA的比值达到了17.75,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PA和DHA两者的含量达到了20.24%。结果表明,锈斑蟳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关键词: 锈斑蟳 肌肉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6年9月和12月、2007年3月和5月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单位时间的渔获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09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45种,占40.18%),其次是鲉形目(12种,占10.71%)、鲱形目(10种,占8.93%)和鲽形目(10种,占8.93%),主要由暖温种和暖水种组成,并且暖水种和暖温种在各断面渔获量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各断面主要鱼种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种类外,以小型中上层鱼类(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和底层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i等)为主,各断面优势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的50%以上,主要鱼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85%以上。渔获物的营养级主要分布在4.2—4.5、3.0—3.3和3.6—3.9,各营养级渔获量随时间和断面的不同有所变化。鱼类长度谱主要集中在3—24 cm,由南向北长度谱逐渐增大。各断面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与底层温度和深度关系密切。

关键词: 黄海中南部断面 优势种 群落多样性 长度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神经坏死病毒在赤点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地高辛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分别检测病毒RNA2和衣壳蛋白在患病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稚鱼中分布。地高辛检测结果表明病毒RNA2主要分布在脑、脊髓、视网膜和鳃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和地高辛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病毒靶器官主要也是脑、脊髓、视网膜和鳃。肠道中几乎检测不到阳性信号,可能不是病毒的靶器官。因此可以推测神经坏死病毒感染赤点石斑鱼的主要途径是鳃,而不是肠道。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赤点石斑鱼 地高辛原位杂交 免疫荧光 组织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