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岩原鲤染色体核型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的染色体核型,了解其细胞生物学特征,为其种质的检测提供相应的标准参数,也为进一步探讨岩原鲤的系统演化和进化地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肾细胞体内培养法,以头肾为材料,通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岩原鲤的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岩原鲤的染色体数目2n=100,占总数的78%,核型公式为2n=22m+26sm+22st+30t,臂数NF=148。50对染色体中,有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15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结论】岩原鲤与鲤亚科其他鱼类及鲃亚科部分鱼类染色体核型相同,但核型公式和染色体臂数略有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对碳源代谢的动态变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摸清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物质的代谢性能,跟踪研究了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动,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脂肪、代谢中间产物等四类共31种不同碳源的代谢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5月至10月的整个养殖季中,水体的异养细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均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剧烈变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25种碳源物质的利用较平稳,有9种碳源的利用值高于其他22种碳源,包括糖类中的D-甘露醇、N-乙酰-D-葡萄糖氨和D-纤维二糖,氨基酸类的L-天门冬酰胺和L-丝氨酸,脂肪类的吐温40、吐温80、丙酮酸甲酯,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中的腐胺等。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季中,池塘水体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对碳源的代谢水平总体均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但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种类的碳源选择性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微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引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肌肉糜烂的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oide)菌株JX-09。【方法】从患病草鱼分离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致病性检验;同时对分离到的菌株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回归感染后的草鱼体内再次分离到菌株JX-09,表明该菌株为致病菌;菌株JX-09对草鱼的半致死量为6.4×104cfu/g。通过生化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菌株JX-09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曲松等头孢类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等耐药。【结论】类志贺邻单胞菌是草鱼肌肉糜烂病的致病菌,这是首次报道了该菌对草鱼有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血多肽对草鱼离体培养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估猪血多肽对草鱼的免疫增强作用,为进一步推广猪血多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纯化草鱼头肾细胞、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体外暴露在不同质量浓度的猪血多肽(0、10、20、40、80μg/mL)中作用24 h,然后测定草鱼外周血白细胞增殖、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头肾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探讨猪血多肽对草鱼体外培养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猪血多肽体外作用24 h后,有效促进了草鱼体外培养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且以80μg/mL猪血多肽的增效作用最明显,能极显著促进外周血白细胞增殖和增强巨噬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P<0.01),显著提高巨噬细胞氮呼吸爆发活性和头肾细胞SOD活性(P<0.05)。【结论】猪血多肽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具有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实际生产中,可将猪血多肽开发成一种免疫添加剂,以增强水产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关键词: 猪血多肽 草鱼 外周血白细胞 巨噬细胞 头肾细胞 细胞增殖 呼吸爆发活性 SOD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池塘放养密度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克氏原螯虾和河蟹3个放养密度水平下浮游生物群落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可能由于浮游动物的摄食对浮游植物产生影响,二者生物量的消长在大多数池塘中都呈负相关。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而浮游动物有所减少;前者的优势种群由硅藻门和绿藻门变为裸藻门、蓝藻门和甲藻门等有害藻类,后者由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等大型浮游动物变为轮虫、原生动物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植物比值与虾蟹放养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在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适的情况下,以中密度养殖最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运用革兰氏染色和电镜负染技术对一株从自然发病的尼罗罗非鱼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形态观察,采用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尼罗罗非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心肌、骨骼肌、肠、鳃等8种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负染后透射电镜观察多数细菌呈链状排列;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各内脏器官的广泛充血、水肿、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的细胞坏死;超微病理显示,大量球菌侵染脾脏等内脏组织,破坏细胞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肿大、核糖体脱落;细胞质空泡化严重;心肌和骨骼肌纤维断裂、紊乱、肌节长短不一;肠微绒毛排列不整齐、长短不一;眼中有纤维性沉积。研究表明,无乳链球菌能造成尼罗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损害和炎症反应,尤其是肝脏、脾脏、肾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最后导致鱼体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取海刀豆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CSCD
摘要:运用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甲醇体积分数3个因素为自变量,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因素的显著性及其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建立了提取率与各因素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得到了海刀豆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萃取压力10.3 MPa,萃取温度130℃,萃取时间16 min,甲醇体积分数66%,循环次数2次,总黄酮提取率为83.43%,与理论值相对偏差-1.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苓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建鲤肝细胞损伤中生化指标及CYP3A表达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原代建鲤肝细胞并进行培养,用四氯化碳(CCl4)构建建鲤肝细胞损伤模型,以3种不同浓度的猪苓多糖进行干预,检测肝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肝细胞存活率;收集肝细胞进行RNA提取,并用RT-PCR法测定CYP3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以前处理组中质量浓度为0.8mg/mL的猪苓多糖效果最好,与CCl4组相比,显著降低了GOT、GPT、MDA在肝细胞中的释放;极显著降低了LDH在肝细胞中的释放;显著升高了肝细胞中SOD活性值;显著提高了肝细胞的存活率;显著诱导了CYP3A mRNA的表达。这说明猪苓多糖能有效抑制CCl4所造成的建鲤肝细胞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源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及ERIC-PCR分子分型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了解鲫源嗜水气单胞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建立多重PCR法和ERIC-PCR分子分型,为临床快速检测、菌株分型和菌株致病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单重PCR法检测出标准菌株ATCC7966内5个毒力基因气溶素(aerolysin,aer)、溶血素(hemolysin,hly)、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toxic enterotoxin,alt)、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 protease,ahp)和细胞肠兴奋性肠毒素(intestinal cells of excitatory enterotoxin,act),其扩增产物长度依次为300 bp、592 bp、442 bp、856 bp和500 bp。在此基础上,优化并建立特异性高,敏感度达7.2×102cfu·m L-1多重PCR法,用于检测从江苏射阳地区患病水产动物体内分离的17株嗜水气单胞菌5个毒力基因携带率。结果显示,毒力基因act的携带率为100%,而80%的菌株5个毒力基因均有检出。采用ERIC-PCR分子分型技术,以标准菌株ATCC7966为对照,对17株鲫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获得两种基因型,分别描述为A型和B型,其中B型菌株14株,带型与ATCC7966一致,认为是当地的主要流行株。探究菌株基因型与毒力基因分布相关性,携带5个毒力基因的均为B型菌株,而所有A型菌株存在一或多个毒力基因缺失,有可能是此类菌株更易发生毒力基因漂变,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毒力基因 ERIC-PCR 分子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草鱼出血病疫苗免疫效果因素风险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荟萃分析和德尔菲法,构建了由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因素权重、评分标准、综合评价函数等组成的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疫苗品质(B1)、免疫程序(B2)、鱼体(B3)、池塘环境(B4)和饲养管理(B5)共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和疫苗品种(C1)、保存温度与有效期(C2)、运输存储条件(C3)、免疫时疫苗的存放(C4)、免疫时鱼体健康状态(C5)、免疫技术(C6)、免疫剂量(C7)、漏免的鱼数(C8)、鱼种来源(C9)、健康状态(C10)、鱼体规格(C11)、水温(C12)、溶氧(C13)、氨氮(C14)、亚硝酸盐(C15)、pH值(C16)、透明度(C17)、水色(C18)、底泥厚度(C19)、载鱼量(C20)、搭配模式(C21)、药物的使用(C22)、饲料(C23)、青草投喂(C24)等24个指标层风险因素;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267;0.102;0.131;0.263;0.237},24个指标层风险因素绝对权重集合为W={0.138;0.059;0.046;0.024;0.035;0.018;0.027;0.022;0.040;0.054;0.037;0.076;0.037;0.032;0.030;0.027;0.018;0.019;0.024;0.104;0.024;0.027;0.062;0.020};分别建立了定性和定量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并以综合评价函数1i疫池塘发病风险,结果显示,3个发病池塘风险值分别为0.572、0.638、0.617,处于高度风险级别,与未发病塘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评估结果较准确,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管理和决策。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疫苗 免疫效果 风险评估模型 模糊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