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2011~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CPUE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捕捞因子关系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和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智利竹鱼资源的时空变动及其与捕捞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24.173%,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拖网时间,贡献率为13.758%。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35.5°~46°S、80°~91°W和25°~28.2°S、74°~76.5°W范围内;最佳捕捞时间为4月、8~11月;最佳拖网时间为8~10 h;最佳的网位为0~40 m;最佳的网口高度为72~95 m。逐步建模法结果显示,影响智利竹鱼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拖网时间、网位、网口高度、月份、纬度、经度、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

关键词: 智利竹鱼 时空因子 捕捞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东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小片贝的珍珠质颜色直接影响育珠贝所产珍珠的颜色。每个合浦珠母贝的珍珠质颜色都有自己的颜色特征值,即三刺激值和颜色参数。试验选择16个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用CSE成像分析色度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家系左壳内侧外缘珍珠质颜色参数Lab和三刺激值,以筛选适合做插核小片贝的家系。珍珠质的颜色参数明度(L)为98.586~105.234,其中F16家系的明度最大,F3家系的明度最小;a(红绿色品)为-0.967~-6.577,b(黄蓝色品)为5.915~11.237,F14家系色品最偏向于绿色(-a),F16家系色品最偏向于黄色(b)。F3和F14家系贝壳外缘珍珠质的色差(ΔEab)最大(7.885),肉眼能明显觉察。16个家系的合浦珠母贝都属于白色系列,其中离白光中心最近(a2+b2最小)且个体颜色集中的F1家系最适合用作小片贝来选育培养。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珍珠 小片贝 珍珠质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萃取分离-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水中镉铜铅锌铬镍

冶金分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海水中铜、铅、镉、锌、铬和镍的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在pH 4.0±0.5条件下,样品溶液经水浴加热,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为螯合剂,铜、铅、镉、锌、铬和镍被定量螯合,生成的螯合物被甲基异丁基酮(MIBK)萃取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石墨炉原子法测定其余元素。结果表明,镉、铬、铜、铅、镍和锌的检出限分别为0.04、0.3、0.13、0.2、0.4和1.0μg/L。对GBW(E)080040海水标准样品进行分析,除镍因没有认定值外,其他元素的测定值与认定值一致。方法应用于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的海水分析,各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7)在2.3%~6.5%之间,回收率在94%~105%范围。

关键词: 海水 重金属 原子吸收光谱法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 甲基异丁基酮(MIBK)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虾类 种类组成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吕泗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GF1a(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a)基因对镜鲤(Mirror carp)鳞被发育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成纤维生长因子FGF1a(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a)是一类重要的生长因子,在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实验室镜鲤EST数据库设计包含该基因CDS全长的特异引物,得到了FGF1a基因的全长CDS。经过克隆测序发现,镜鲤FGF1a基因全长的CDS包含444个碱基,其编码一个含有1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含一个受体结合位点。与其它物种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镜鲤FGF1a蛋白与斑马鱼相似度最高,而与其亲缘关系较远的人类、老鼠、非洲爪蟾蜍及鸡相似度较低。根据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发现FGF1a基因在鱼刚长鳞片的皮肤上表达较高,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鳞被发育;而同时在尾鳍、背鳍和腹鳍中也有特异的高表达信号,说明FGF1a可能也参与鳍条的发育过程。

关键词: FGF1a镜鲤 鳞被 原杂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碳、脂比例对胭脂鱼幼鱼生长及糖代谢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CHO)与脂肪(L)比例[m(CHO)∶m(L)]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糖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确定其适宜添加比例.【方法】以m(CHO)∶m(L)为0.29、0.81、1.58、2.88、5.46和13.22的6种等氮(粗蛋白质量分数41%)等能(16 kJ/g)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4.01±0.02)g的胭脂鱼幼鱼8周,测定并分析其对胭脂鱼幼鱼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鱼体营养成分和糖代谢酶活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随着饲料m(CHO)∶m(L)增加,胭脂鱼幼鱼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均在m(CHO)∶m(L)为5.46时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呈相反趋势;全鱼粗脂肪含量随m(CHO)∶m(L)增加显著下降(P﹤0.05),肝脏粗脂肪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m(CHO)∶m(L)为2.88时达到最低;肌肉粗脂肪含量在m(CHO)∶m(L)为13.22时达最低,且显著低于0.29时(P<0.05).随m(CHO)∶m(L)增加,肝脏三酰甘油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均在m(CHO)∶m(L)为2.88时达到最高;肝脏丙酮酸激酶活力随m(CHO)∶m(L)增加显著上升(P<0.05),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力则呈下降趋势,己糖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m(CHO)∶m(L)的关系,得到胭脂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时,饲料中m(CHO)∶m(L)为4.65.

关键词: 胭脂鱼 碳脂比 生长性能 糖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移殖“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监测五里湖重金属污染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移殖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和污染本底值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至太湖五里湖,并以仍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每3个月回收蚌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研究了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对重金属的积累与特定的季节/时间密切相关,在夏季的含量明显低于春季.移殖五里湖3个月蚌样中Mo和Tl的含量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前者Ba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P<0.05).移殖五里湖6个月蚌样中As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重金属污染指数(MPI)和我国及国际上的相关限量标准评价显示,五里湖和南泉基地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处于相同水平,重金属污染均不明显.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移殖 生物监测 重金属 生物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合饲料、冰鲜杂鱼对大口黑鲈生长和LPL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质量为4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冰鲜杂鱼(对照)、A配合饲料(脂肪含量8.2%)和B配合饲料(脂肪含量14.5%),饲养试验共进行3个月,试验结束时测量各组鱼的生长性状,并检测其肝脏中两种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喂食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喂食两种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P<0.05);喂食B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肝脏中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喂食A配合饲料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也越高。研究表明,脂蛋白脂肪酶LPLtype1和LPLtype2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分解贮存在肝脏细胞中多余脂肪的功能,且LPLtype2与LPLtype1基因可能存在更加精细的分工,LPLtype2比LPLtype1更易受饲料脂肪含量的调节,推测LPLtype2在参与分解肝细胞的脂肪中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脂蛋白脂肪酶 配合饲料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分离于山东某虹鳟养殖场的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株(IHNV-Sn1203)进行致病性检测与研究,将该IHNV-Sn1203毒株进行虹鳟鱼苗人工回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8d内人工感染实验鱼累计死亡率高达100%。收集大批濒死的病鱼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利用鲤上皮细胞(EPC)进行细胞感染实验、病毒电镜观察、空斑实验、病毒滴度检测和聚类分析。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病毒可造成虹鳟造血器官广泛性坏死;细胞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接种24 h后EPC细胞出现葡萄串状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72 h后大部分细胞崩解脱落形成网状孔洞;电镜下清晰可见弹状病毒粒子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内,其在EPC细胞上的滴度为108.36TCID50/mL,并能形成2~4 mm空斑。对病毒核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标准毒株RB-1和WRAC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3%,与国内报道的zyx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研究表明,IHNV-Sn1203毒株能够在鱼体及敏感细胞中稳定繁殖,产生典型病变,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对虹鳟鱼苗有很高的感染性和致死性。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感染性 致病性分析 细胞病变 病理切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46°42'S;79°30'W~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鱼类13科20种和未定种鱼类1种,其中鲭科4种、乌鲂科3种、头足类3种,均隶属于柔鱼科。从数量分布来看,2009和2012年均是以智利竹鱼比例最高,分别为92.55%和92.38%;其次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分别为4.99%和0.15%;在头足类中,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1.17%和1.12%。从出现频次来看,智利竹鱼、日本鲭、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茎柔鱼出现频次较高,其它种类出现频次很低;约88%的种类幼鱼比例低于10%。2012年白天渔获种类有13种,低于夜间的17种;智利竹鱼白天的数量比例比夜晚要高约11%,日本乌鲂、灯笼鱼科、茎柔鱼等种类则是夜间的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高于白天。2009年智利竹鱼渔场拖网渔获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2~3.7,2012年为2.1~3.0;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3~6月均很低,Shannon-weaver指数(H')在2009和2012年各个月份均低于0.8,反映了该渔业渔获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综合来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渔获的种类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单一,该作业对当地海域幼鱼资源的影响很低。

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 智利竹鱼渔场 种类组成 数量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