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海洋渔业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3个方面对国内外海洋渔业生物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论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可以为放流效果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增殖效果 生态效果 社会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

海洋与湖沼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统计分析表明:1龄组保留了对体重影响极显著的4个性状,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高>体长>尾柄长>吻长,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高达0.915,充分说明保留的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2龄组保留了体长和体高,体长高于体高对体重的决定程度,2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最高为0.99;3龄组保留了全长、体长、体高和吻长,对体重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高>全长>体长>吻长,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高达0.936。同时以体重为依变量(y),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分别建立了3个年龄组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该研究可为白斑红点鲑的选择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斑红点鲑 形态性状 体重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LHβ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不同发育期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获得了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β亚基的cDNA全长序列,检测了LHβ亚基mRNA的组织表达水平,揭示了垂体、肝脏和卵巢中LHβ亚基mRNA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了血浆LH和雌二醇(Estrodiol,E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漠斑牙鲆为卵巢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性鱼类,LHβ亚基cDNA序列全长597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43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LHβ亚基mRNA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性。与肝脏和卵巢相比,垂体中LHβ亚基mRNA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各个阶段都有较高表达水平,在IV期表达水平迅速升高至较高水平并保持至VI期。卵巢中LHβmRNA表达水平在V期达到峰值,而肝脏中LHβmRNA表达水平在II期时达到峰值,在V期也有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血浆LH和E2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周期中均呈现趋势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认识漠斑牙鲆生殖调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漠斑牙鲆 LHβ亚基 卵巢发育周期 表达特性 血浆激素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捕捞渔业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2013年近海捕捞渔业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近海捕捞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海捕捞渔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技术效率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同步系数为0.6,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异向变化导致技术效率的下降;天津、浙江、辽宁、海南、福建、广西等6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沿海各省市近海捕捞渔业技术效率下降是平均纯技术效率下降和平均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近海捕捞渔业 全要素生产率 DEA-Malmquist指数 技术进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97.33±6.74)g的松浦镜鲤27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4个试验组喂食在植物蛋白质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1.5%谷氨酰胺(Gln)、α-酮戊二酸(AKG)、鸟氨酸-α-酮戊二酸(OKG)和谷氨酸(Glu)的饲料,同时以喂食鱼粉(FM)和植物蛋白质(PM)饲料作为对照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各组间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以及中肠和后肠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OKG组和Gln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和PM组(P<0.05);Glu组和AKG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和OKG组(P<0.05)。各试验组间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AKG组中肠肌层厚度显著高于FM组(P<0.05)。综上,Gln及其前体物可以显著改善前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

关键词: 松浦镜鲤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前体物 消化酶 肠道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饲频率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4.42±0.06 g)为对象,探讨了投饲频率对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实验采用等量投饲法,共设置4个投饲频率(2次·d-1、3次·d-1、4次·d-1和6次·d-1,分别记为F2、F3、F4和F6组),投饲实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升高,饵料系数下降。其中,F6组增重率最高,为461.33%,但与F3组(409.67%)和F4组(443.3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相应地,F3、F4与F6组实验鱼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而F3、F4与F6组之间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F2组和F6组肥满度较低,且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此外,实验鱼脏体比和肝体比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肝脏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升高,胰蛋白酶活性的差异则不显著;提高投饲频率还可降低鱼的氨氮排泄率,其中F6组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其它组。结果显示,适当增加投饲频率可提高俄罗斯鲟的消化酶活力,降低蛋白被用于能量代谢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幼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结合本实验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人工养殖鲟鱼幼鱼的投饲频率大于等于4次·d-1为宜。

关键词: 俄罗斯鲟 投饲频率 增重率 饵料系数 体成分 消化酶活力 氨氮排泄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数量和优势种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009年11、2010年4月和8月台湾海峡中部近海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该海域水文情况,研究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在春、夏和秋季的资源密度、平面分布和优势种。结果表明:虾类资源重量密度表现为秋季(135.45 kg/km2)>春季(96.77 kg/km2)>夏季(88.02 kg/km2),尾数密度表现为夏季(34.55×103 ind/km2)>秋季(33.65×103 ind/km2)>春季(18.95×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该海域虾类春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哈氏仿对虾的IRI值分别为6 733.05和10 552.82,周氏新对虾IRI值分别为10 536.11和5 981.94,夏季优势种为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IRI=6 242.29)、哈氏仿对虾(IRI=4 236.10)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IRI=1 999.67)。通过贡献率β值,调查海域虾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虾类密度变化密切相关,春季优势种周氏新对虾对总重量和尾数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1.11和0.84,秋季哈氏仿对虾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0.74和0.78,各季节虾类总密度主要与优势种密度的平面分布规律一致。这是因为该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水团对总密度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调查海域夏秋季资源密度高于附近瓯江口海域资源密度。主要的经济种类为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中华管鞭虾,因此台湾海峡中部虾类渔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台湾海峡中部 虾类 优势种 渔场 密度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醉标志方法对3种鱼类增殖放流存活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增殖放流中常用的挂牌标志法、荧光标志法、剪鳍标志法对卵形鲳鲹、紫红笛鲷和黑鲷3种鱼,在10 mg/L和20 mg/L浓度的丁香酚溶液下分别进行标志。通过在模拟鱼类自然生活环境下观察鱼的行为,统计存活率和脱标情况来确定两个麻醉浓度和3种标志方法对3种鱼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丁香酚对鱼苗的影响比20mg/L丁香酚小。对比存活率和标志成功率可知,卵形鲳鲹鱼苗适合在10 mg/L丁香酚下进行荧光标志,紫红笛鲷鱼苗和黑鲷鱼苗适合在10 mg/L丁香酚下进行剪鳍标志。

关键词: 丁香酚 标志方法 卵形鲳鲹 紫红笛鲷 黑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渔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荚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 46°42'S;79°30'W ~ 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鱼类13科20种和未定种鱼类1种,其中鲭科4种、乌鲂科3种、头足类3种,均隶属于柔鱼科.从数量分布来看,2009和2012年均是以智利竹荚鱼比例最高,分别为92.55%和92.38%;其次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分别为4.99%和0.15%;在头足类中,茎柔鱼(Dosidicusgigas)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1.17%和1.12%.从出现频次来看,智利竹荚鱼、日本鲭、日本乌鲂(Bramajaponica)、茎柔鱼出现频次较高,其它种类出现频次很低;约88%的种类幼鱼比例低于10%.2012年白天渔获种类有13种,低于夜间的17种;智利竹荚鱼白天的数量比例比夜晚要高约11%,日本乌鲂、灯笼鱼科、茎柔鱼等种类则是夜间的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高于白天.2009年智利竹荚鱼渔场拖网渔获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2 ~3.7,2012年为2.1~3.0;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3~6月均很低,Shannon-weaver指数(H')在2009和2012年各个月份均低于0.8,反映了该渔业渔获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综合来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渔场渔获的种类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单一,该作业对当地海域幼鱼资源的影响很低.

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 智利竹荚鱼渔场 种类组成 数量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盐度海水氮磷营养盐保存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2种不同方法保存盐度为32的高盐度海水水样中的4种氮磷营养盐(NH3-N、NO2-N、NO3-N、PO4-P),使用FIAstar5000营养盐流动注射分析仪对4种营养盐在9 d保存期内参数值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存方法间存在差异,每种营养盐的最佳保存条件不同。9 d试验期内,水样中NH3-N的变化趋势较大,NH3-N和PO4-P的含量呈减小趋势,NO2-N、NO3-N的含量略微上升。水样中加氯仿对氮营养盐(NH3-N、NO2-N、NO3-N)的保存效果较好,加甲醛对磷营养盐(PO4-P)的保存效果较好。综合考虑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出了4种营养盐9 d内最适保存条件:常温下加5‰氯仿,NH3-N的保存效果能稳定在80%以上;在-20℃加1‰氯仿时,NO3-N的保存效果最好,9 d内稳定性都在95%以上;在-20℃或4℃下加5‰或1‰氯仿,NO2-N在9 d内都能稳定在95%以上;4℃下加5‰甲醛时,PO4-P的保存效果最好。

关键词: 海水 盐度 氮磷营养盐 保存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