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刀鲚温室大棚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2014―2016年间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深井水调温技术和种植业温室大棚的模式,创立了长江刀鲚"温室大棚+深井水"工厂化养殖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将技术经验概括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养殖大棚温室:新建连幢钢架大棚温室,近10000米2。结构形式:为单层钢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主体为钢结构,顶部为双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H/IGF-Ⅰ轴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发育的调控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认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生殖调控机制,研究了生长轴(GH/IGF-Ⅰaxis)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调控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分析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垂体中的生长激素(GH),脑、性腺和肝脏中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检测了卵巢不同发育期,血清GH、IGF-Ⅰ、雌二醇(E2)、睾酮(T)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了生长因子与性腺指数(GSI)、E2和T表达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在Ⅳ期卵巢时显著升高,至Ⅴ期时达峰值,随后(Ⅵ期)显著降低,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与GSI、血清GH与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清GH与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肝脏IGF-ⅠmRNA表达水平在Ⅳ期和Ⅴ期卵巢时较低,但Ⅵ期时又显著升高,其与脑IGF-ⅠmRNA及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E2和T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脑IGF-ⅠmRNA表达水平自Ⅱ期卵巢开始显著升高,至Ⅳ期时达峰值,并与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卵巢IGF-ⅠmRNA表达水平自Ⅱ期开始显著升高,并在Ⅳ期时达峰值,但在Ⅴ期时明显下降,并保持至Ⅵ期,与血清E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清IGF-Ⅰ变化趋势与肝脏IGF-ⅠmRNA相似。结果揭示了GH、IGF-Ⅰ在转录和血清水平上以协同或者拮抗的方式共同参与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过程,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表明GH/IGF-Ⅰ轴对卵巢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深入认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生长激素(GH)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 卵巢发育 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补充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物膜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抗病力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外源补充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物膜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抗病力及对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空白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游离态活菌作为游离态组(活菌含量为10~8 CFU/g);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活菌生物膜作为生物膜组(活菌含量为10~8 CFU/g);每组8个平行。在养殖大棚暂养7 d后,对凡纳滨对虾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在第17天进行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攻毒实验;第22天进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期间在第1、5、10、15天采样,称重并测量体长计算生长速率。在第1、5、10、15、20、25天采样,并取其肠道内容物提取DNA,用16S r DNA序列V3+V4区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生物膜组和游离态组对虾体重、体长增长速率高于空白组,生物膜组与游离态组对虾体重、体长差异性不显著,生物膜组和游离态组对虾体重、体长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性显著。实验中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组成,其中,变形菌门平均占到总量的94.0%。变形菌门中主要以弧菌属(Vibrio)、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Octadecabacter等为主,生物膜组、游离态组、空白对照组弧菌属平均含量分别为34.65%、39.27%、58.00%。在WSSV攻毒实验中,生物膜组、游离态组、空白对照组平均累积死亡率分别为80.0%、77.0%、92.0%,各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中,生物膜组、游离态组、空白对照组平均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1.3%、75.0%、77.3%,生物膜组与游离态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膜和游离态蜡样芽孢杆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可改变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而且添加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膜效果最明显。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生物膜 凡纳滨对虾 肠道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北方养殖网箱网衣附着藻类的生物清除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季节网衣附着藻类的大量附着是北方网箱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生物清除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作为网衣附着藻类生物清除的工具种,于2015年6–11月,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楮岛海域网箱养殖区不同水层网衣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月际变化、黄斑篮子鱼对优势藻类的摄食能力及对网衣藻类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同一月份不同深度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日均增长量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水层在8月7日–9月14日时间段内的藻类附着日均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各个月份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均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构建了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碳收支方程:100摄入碳=11.69生长碳+10.82粪便碳+6.06排泄碳+71.43代谢碳。初始体重为(1.44±0.61)g的黄斑篮子鱼经过152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5.38±4.22)g,日均增重0.26 g。海区网箱内有无黄斑篮子鱼的对比实验显示,其对不同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的清除率在80.28%–90.15%之间。研究表明,黄斑篮子鱼对网衣附着藻类有较高的清除效率,可以作为清除网衣附着生物的工具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养殖池塘水和表层沉积物中蓝藻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罗非鱼养殖池塘水和表层沉积物中蓝藻(蓝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状况和影响因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对其中的蓝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蓝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的优势目是相同的,为聚球藻目、Cyanobacteria_norank和色球藻目;水中的蓝藻群落结构受到月份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且与系统中氮净输入量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蓝藻群落受到池塘差异的影响更大,且与系统中磷净输入量有关。试验条件下,罗非鱼对系统中蓝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物质输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jam-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中克隆到3个jam-a(gcjam-a1,gcjam-a2,gcjam-a3)c DNA序列,并采用qRT-PCR分析其在健康草鱼9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受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感染后在草鱼6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克隆到的gcjam-a 3个分子编码294~295个氨基酸,均具有2个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包含典型的受体结合的D1结构域及与细胞膜结合的D2结构域。3个gcjam-a的D2结构域序列完全一致,而D1结构域序列则稍有差别。在健康草鱼9个组织中,gcjam-a1主要在血和脑中有较高表达,gcjam-a2主要在鳃中有较高表达,而在各个组织未检测到gcjam-a3表达。病毒感染后草鱼6种组织中,gcjam-a1、gcjam-a2、gcjam-a3在鳃中均出现显著上调表达,而在肝脏、脾脏、肠、肾、脑中只有gcjam-a1有不同程度诱导表达上调。该研究表明在健康草鱼组织中,3个gcjam-a中以gcjam-a1的表达量最高,且在受病毒感染后所检测的6种组织中均出现表达上调,推测其可能为GCRV-GD108的主要受体。
关键词: 草鱼 jam-a qRT-PCR 呼肠孤病毒 病毒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海地区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和双顺反子病毒-1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生态科学 》 2017 CSCD
摘要:运用双重巢式PCR方法于2014年10月和11月份对广东省阳江市、台山市、中山市、惠州市(大亚湾地区、惠东地区)、汕尾市(东涌地区、红海湾地区)等主要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养殖地区的青蟹呼肠孤病毒(mud crab reovirus,MCRV)和青蟹双顺反子病毒-1(mud crab discistrovirus-1,MCDV-1)流行情况进行检测调查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地区中,60%—100%的拟穴青蟹至少携带一种病毒。10月份阳江地区、台山地区、中山地区、汕尾东涌和汕尾红海湾地区拟穴青蟹MCRV携带率分别为71.42%、68.97%、70%、72.41%和64%,MCDV-1携带率分别为61.29%、24.14%、63.33%、13.79%和12%;各地区两种病毒双重感染率均在50%以下。11月份阳江地区、台山地区、中山地区、惠州大亚湾地区和惠州惠东地区拟穴青蟹MCRV携带率分别为50%、95.65%、100%、93.1%和82.76%,MCDV-1携带率分别为10%、100%、93.1%、37.93%和27.59%,台山和中山地区地区两种病毒双重感染率均在90%以上,惠州、汕尾地区以单独感染为主。五个地区获得的27株MCRV序列中,各个地区内获得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2%—100%之间,MCRV序列遗传进化基本无地域差异;获得35株MCDV-1序列中,各个地区内获得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1.4%—100%之间,MCDV-1序列遗传进化出现一定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拟穴青蟹 青蟹呼肠孤病毒 青蟹双顺反子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俄罗斯鲟源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6月~8月,湖北鲟养殖场的俄罗斯鲟发生一种以上下嘴唇充血肿胀为特征的病害。为确定其发病原因,本研究对自然发病鱼的病灶及内脏器官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人工感染、毒力检测、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从患病俄罗斯鲟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确定其为俄罗斯鲟本次发病的病原菌,其对俄罗斯鲟幼鱼的半数致死剂量为3.64×10~4 cfu/g,该分离株生理生化特性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一致;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聚为一支,同源性在99%以上。该分离株鉴定为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dysgalactiae),命名为HD0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HD03株对环丙沙星、痢特灵及氟苯尼考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及阿莫西林等7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首次证实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是俄罗斯鲟的病原菌,养殖时可以选用氟苯尼考进行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