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原料灭菌处理对刺参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及发酵饲料在幼参保苗期的规模化应用效果评价
《饲料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消毒灭菌处理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及评价发酵饲料在幼参保苗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首先采用65℃湿热灭菌30 min的方式对饲料原料进行灭菌处理,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发酵菌种进行发酵。分别测定灭菌后发酵饲料(A)、灭菌后未发酵饲料(B)、未灭菌发酵饲料(C)和未灭菌未发酵饲料(D)4个不同处理组制备的刺参饲料的发酵菌比例、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含量、感官分值等指标,确定发酵饲料的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发酵饲料对幼参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饲料原料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对发酵饲料中发酵菌比例、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含量、感官分值等无显著影响(P>0.05),但发酵处理对饲料的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含量、感官分值影响显著(P<0.05)。进而确定刺参发酵饲料的制备工艺为原材料不需要灭菌处理。分别投喂发酵饲料和未发酵饲料的刺参生长及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的稚参增重率[(26.14±0.18)%]和特定生长率[(2.11±0.04)%/d]均显著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的[分别为(25.40±0.18)%和(2.03±0.04)%/d](P<0.05),其生理状态也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组。由此可见,在本试验的半密闭发酵条件下,饲料原料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后对发酵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在幼参保苗期将饲料进行适当的发酵有利于刺参的健康、快速生长。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健康养殖及发酵饲料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探析——以浙江省的生产调查样本数据为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生物碳汇扩增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淡水捕捞是水生生物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9月对浙江省平湖市、富阳区、吴兴区的30艘淡水捕捞船进行了生产统计调查,并借助营养级方法评估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船捕捞总产量为117 557 kg,其中鱼类、虾类和螺的产量占比分别为92.87%、0.89%和6.23%,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总的碳汇量评估结果为909.82 t,鱼类、虾类和螺的碳汇量分别为874.40 t(96.11%)、4.07 t(0.45%)和31.35 t(3.45%);与碳含量评估方法相比,营养级方法的评估结果增加了893.68 t,不同方法的评估结论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开展淡水捕捞碳汇量评估方法研究和碳平衡分析等建议,以期为科学评估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临近海域沉积物中Cu和Zn赋存形态的分异及对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长江口临近海域沉积物中Cu和Zn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形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Zn的分布自北向南有增加的趋势,在南部外海的泥质区富集。活性形态Cu和Zn的含量顺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L3)>碳酸盐结合态(L2)>有机结合态(L4)>可交换态(L1),活性形态高值区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近岸,表现较强的陆源属性。各活性形态中,粒度与有机结合态Cu、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相关性好,说明有机结合态Cu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是受物源影响最大的活性形态。聚类分析表明,水化学环境对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Zn有显著影响,而自然沉积环境对Cu和其它形态的Zn含量起决定作用。富集因子(EF)表明,EF(Zn)>1>EF(Cu),富集因子的高值区多在杭州湾近岸。总的来说,虽然Cu和Zn总量在长江口和杭州湾不高,但其活性形态含量较高,说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
《水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结构与渔场分布,对2007-2014年入渔FAO34渔区3.11和1.32小区(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从事中上层鱼类捕捞的7艘国内渔船的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渔船只数量、入渔渔船总产量和作业渔船平均日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2011年入渔渔船总产量和作业渔船平均日产量到达最大值,2012年入渔船只数量到达最大值。渔获种类主要包括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竹筴鱼(Trachurus trachurus),各渔获种类的渔获量年际间波动较为明显。月均产量在17.2~23.6 t/hau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8月;月均总产量在1 279.0~2 414.2 t,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8月,12月至次年3月为渔汛旺期。渔场季节变化现象明显,夏秋季向北移动,冬春季向南移动,20.0°~20.8°N、17.4°~18.0°W区域为高产量海域。该海域中上层鱼类洄游现象明显,这可能主要与该海域的不同洋流在不同月份的强弱变化有关,该海域整体渔业资源呈现一定衰退现象。建议渔船入渔该海域从事中上层鱼类捕捞持谨慎态度,加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药物给药量的计算方法
《海洋与渔业 》 2017
摘要:渔药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2015年版《中国兽药》和农业部公告第1435号、1506号、1759号以及1960号公布了现行的水产用药物约100种。农业部在颁布兽药质量标准的同时,也针对兽药的使用颁布了相应的兽药使用说明。兽药说明书包含兽药主要成分、作用与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抗淋巴囊肿病家系选育及生长和抗病性能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抗淋巴囊肿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新品种,2015年建立了5个普通家系(C1~C5)、3个雌核发育家系(G1、G2、G3)和1个对照组,在淋巴囊肿病高发养殖场进行自然染毒实验,统计各家系的抗病保护率。同时对各家系120 d、180 d、240 d和300 d时的生长性状进行跟踪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牙鲆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生长规律,呈现出家系间生长规律的不一致性。但在所有家系中,家系G2各个时期的生长表现始终排名靠前。390 d统计抗病保护率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抗病保护率只有59.57%,而经选育所有实验组的抗病保护率都在60%以上,最高达97.20%(家系G2)。但总体上,390 d时牙鲆淋巴囊肿抗病和患病个体间体重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体重、体长与抗病保护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家系G2抗病个体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患病个体(P<0.05)。以G2家系为基础,继续进行选育,有望获得牙鲆抗淋巴囊肿速生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太湖流域养殖水产品中氟苯尼考残留现状及风险评估
《生态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能够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2016年养殖期内环太湖流域的养殖水产品进行采样,分析其体内氟苯尼考的含量,并依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评估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共采集养殖水产品116份,涉及的养殖品种有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研究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的检出率为67.24%,检出值范围为0.131 7~938.825 6μg·kg~(-1)。在养殖期内,养殖水产品氟苯尼考含量变化基本呈低-高-低的趋势,9月份含量最高。由于养殖方式不同,不同养殖品种体内氟苯尼考含量不同,中华绒螯蟹体内氟苯尼考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值为7.84μg·kg~(-1)。成年人通过食用水产品氟苯尼考的摄入量约占ADI的1.83%,健康风险较低,膳食安全性高。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指导养殖水产品的消费提供一定的依据,为环保部门监管抗生素环境残留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水通道蛋白1的分子克隆及高盐作用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获得了刀鲚(Coilia nasus)水通道蛋白1(AQP1)全长cDNA序列。其碱基序列全长为1299 bp,5′端、3′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长度分别为107 bp和458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777 bp,共编码258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是6.13,蛋白分子量为27.1 kD。结构分析表明,刀鲚AQP1具有水通道蛋白家族典型结构特征,包括6个跨膜结构域,2个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NPA)特征序列,同时还具有AQP1抑制剂含汞化合物的半胱氨酸结合位点。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同属鲱形目的大西洋鲱的同源性最高(93%),并且与其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刀鲚AQP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有表达,包括脑、鳃、肝、前肠、后肠、中肾、肌肉。高盐度作用后,AQP1在渗透调节作用关键组织鳃、中肾、肠中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体现了AQP1在刀鲚渗透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刀鲚渗透调节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近交系3个家系33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人工控制条件下采用兄妹交配方式建立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近交系为实验材料,利用33个微卫星座位对近交系3个家系进行了遗传检测。统计各家系的等位基因组成,计算等位基因数(N)、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基因纯合率等遗传参数,利用基因频率计算家系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3个微卫星基因座上共检测到72个等位基因,总群体平均N、H、PIC分别为2.758、0.294、0.272;3个家系的平均N、H、PIC分别为2.258、0.226、0.214;2.469、0.283、0.300;2.219、0.268、0.207;可作为3个家系特异标志位点的基因座分别有2个、4个和1个。聚类分析表明,A系和B系先聚为一支,然后与H系聚在一起。研究结果揭示了脊尾白虾3个近交系在33个微卫星基因座上的遗传变异规律,表明近交家系已达到一定的近交程度;发现各家系潜在的标志基因座,各家系均已构成独立遗传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