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菌肥A1在结球甘蓝上的使用效果试验
《上海农学院学报 》 1996
摘要:本试验对从日本引进的微生物有机肥料A1在结球甘蓝生产上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菌肥A1在结球甘蓝生产上使用有明显肥效和经济效益,较无肥对照增产5726.7kg/hm2(7.5%),增加收入6872.1元/hm2,产投比为4.77;与常规施肥相比,使用菌肥A1后由于甘蓝增产5299.2kg/hm2(6.9%),增加收入6359.1元/hm2,同时减少肥料支出405.00元/hm2,因此增加净收入6764.1元/hm2。菌肥A1对结球甘蓝的外叶数、开展度、株高等植株性状无显著影响。菌肥A1对结球甘蓝的食用品质无明显影响;在室温条件下(25℃)贮藏能明显延长贮藏时间,10天后的失水率和腐烂率显著低于对照。菌肥A1的肥效除了本身提供的养分而外,还促进了土壤养分的释放,增加速效N含量。菌肥A1与常规肥料配合使用虽然有增产效果,但肥料支出增加,其投入产出比小于1。
关键词: 菌肥A1,结球甘蓝生产,产量,质量


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对菌核病抗(耐)病性的测定
《上海农学院学报 》 1996
摘要:用草酸浸根和黑麦粒接种两种方法分别对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等国的15个春性和16个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耐)菌核病的鉴定。结果没有发现高抗类型,但是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之间存在着感染菌核病轻重程度的显著差异。


食用菌菌蚊的研究和防治
《食用菌 》 1996
摘要:菌蚊是食用菌生产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国内外普遍发生。通常它的危害能引起15%~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则引起毁灭性的损失。 一、发生的种类与分布 由于国内有关菌蚊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大多数地区均未弄清危害食用菌菌蚊的种类。从文献报道看,国内不同地区发生的种类不同,同一地区也有不同的种类发生。王川才(1992)报道发Lycoriella solani Win-nertz;福建发生的种类有Phordonta flavipes Meigen和Bradybia ntinplevroti(姜,1986;1989);北京药用真菌上发生的菌蚊种类是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Zhang,为国内优势种(张,杨,1994);上海地区食用菌茵蚊种类有Bradysia hupuroti,B.uncipleuroti,B.la-tiala和Lycoriella pleuroti等,其中前两种为优势种。台湾的主要种类是小麦厉眼菌蚊Bradysia tririci。


香菇菌种不同组织分离物的DNA差异性研究
《食用菌学报 》 1996
摘要:香菇具无性繁殖特征,香菇生产者常通过无性的菌丝分离或子实体分离进行生产用菌种的繁殖及提纯复壮。本研究运用RAPD技术研究证明,同一香菇品种的不同组织分离物虽为无性繁殖后代,但因受培养基质、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DNA水平上的遗传变异。


七彩山鸡饲养技术(6)
《中国农村科技 》 1996
摘要:育成山鸡,也称后备山鸡,一般指从60日龄后至产蛋前的一个阶段,这是山鸡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1.育成山鸡的饲养方式 根据不同饲养目的,可以选用


中国香菇栽培品种的遗传相关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6
摘要:选择15个中国主要香菇栽培品种,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获得了DNA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品种间的DNA相似系数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显示,15个香菇栽培品种之间均有遗传上的差异,但差异程度不同,其中一些品种之间具有相当高的遗传相关性,推断它们是同源的不同组织分离物。
关键词: 栽培品种;DNA相似性;遗传相关性;香菇


附子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的生物学和防治
《上海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1990年以来,对为害崇明中草药附子的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hapla)进行了形态学鉴定描述;并对其年发生世代、发生量、寄主及在不同茬口的为害情况和田间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在附子一个生长季中有3个幼虫浸染高峰,其初侵染发生在附子栽后的10~25d,11月中、下旬为第一代侵染高峰,第二、三代侵染高峰分别为次年6月上旬和7月上、中旬,此时侵染密度可达71~125条/克根.附子被害减产20%~30%。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95%棉隆粉剂、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灭克磷颗粒剂和3%呋喃丹颗粒剂每平方米各10克处理土壤,生长前期比对照根结指数分别降低84.5%、63.6%、60.6%、51.5%和42.4%;线虫生防菌剂(AAP)和角质土壤附加物混合用于处理土壤,在附子生长后期可降低根结指数51.9%。


不同形态EM生物肥对番茄甜瓜产质量的影响
《上海蔬菜 》 1996
摘要:采用EM固体和EM液体肥在西红柿和甜瓜上进行肥料试验,探讨不同形态的EM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用的EM由上海阿妮优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


花药培养技术在杂交大麦三系选育中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以瑞典引进的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三系为试材,与当地大麦品种(系)杂交,并于F1代进行花药培养。由花药培养再生的植株经加倍后,筛选出4个具开颖、抗大麦黄花叶病(BaYMV)的保持系93H2592、93H2593、93H2573、93H2574;培育出不育率在97.20%~98.48%的930753-1、930753-2、930753-3及930754-1四个不育系和恢复结实率大于95.00%的94H4771B2、94H0822B4二个恢复系。
关键词: 大麦;花药培养;BaYMV;核质工作型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