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H示差法测定黑小麦全麦粉花色苷及其体外抗氧化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黑小麦全麦粉为原材料,根据pH示差法原理,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最大吸收波长、缓冲液p H、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优化pH示差法测定黑小麦全麦粉花色苷含量。同时,测定黑小麦全麦粉花色苷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能力。结果表明:最大波长为531 nm,pH分别选为pH1.0和pH4.5,平衡温度为40℃。在pH1.0的酸度环境下,所需平衡时间为25 min,在pH4.5的酸度环境下,所需平衡时间为35 min,并得出,黑小麦全麦粉花色苷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且高于抗坏血酸。


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发展动态及田间种群抗性风险评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评估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14—2017年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利用群体汰选法筛选棉蚜抗性品系,采用Tabashnik域性状分析法计算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相比,河北沧州、邯郸和保定地区的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9.07、197.43和205.39倍,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用氟啶虫胺腈对田间采集棉蚜种群连续筛选25代,抗性倍数上升了13.44倍.在前期汰选的15代(F0~F15)中,抗性现实遗传力为h2=0.0304,抗性风险较低;而在之后的10代(F15~F25)中,其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484,抗性风险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呈显著增长的趋势,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发展具有先缓慢之后迅速增长的特点.本研究可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应用和棉蚜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优势生理小种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16年在河北各地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356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存有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94.94%,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O小种对主栽品种郑单958和自交系C103的致病力呈下降趋势,在C103上致病力下降幅度小于郑单958。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邯郸、邢台采集的45株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构建UPGMA进化树,分析表明,河北省内玉米小斑病菌株的遗传进化与地域有一定关系,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小斑病菌 生理小种 致病性 ITS序列分析


海岛棉GbGPAT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是植物三酰甘油合成途径的3个关键酶之一,在油脂品质改良和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技术,从多年连续自交的海岛棉材料海资8号中获得了海岛棉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GbGPAT2.[结果]GbGPAT2基因cDNA全长1294 bp,包含1个111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条37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分子量为42.4 kD,等电点为8.72.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2个保守结构域,即典型的溶血磷脂酰基转移酶相似家族保守区(LPLAT-LPCAT1-like,Lysophospholipid Acyltransferases-Lysophospholipid Acyltransferases like)和酰基转移酶超家族保守结构域(NAT-SF, N-Acyltransferase superfamily).GbGPAT2与小桐子、杨树、大豆和拟南芥的GPATs氨基酸同源性在91.2%~85.4%.跨膜区分析表明,GbGPAT2有2个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GbGPAT2定位于细胞质膜上.qRT-PCR分析表明,GbGPAT2在胚发育的不同时期表达丰度不同,在开花后25 d的胚中表达量最大.[结论]推测GbGPAT2在海岛棉种子油脂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海岛棉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晚熟桃新品种‘秋恋’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秋恋’是以‘重阳红’为母本、‘燕红’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晚熟桃新品种。花蔷薇型,有花粉。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324 g,最大515 g;成熟时果面深红色,着色度90%以上;果肉白色,具红色素,硬溶质,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粘核;果肉硬度13.0 kg·cm~(-2),耐贮运。果实发育期约142 d。自花结实,丰产。适合在河北、北京、山东等‘燕红’产区及生态条件近似的地区栽培。


发芽粟米对高血脂症小鼠血脂调节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发芽粟米对高血脂症小鼠血脂调节和抗氧化作用.用高脂乳剂灌胃小鼠建立高脂模型,观察发芽粟米对小鼠体重、肝指数变化、血清和肝脏血脂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喂养发芽粟米的高血脂症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均呈降低趋势;血清和肝脏血脂中,发芽粟米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小鼠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5),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血清和肝组织中,发芽粟米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结果表明:发芽粟米可调节脂质代谢和提高抗氧化能力.


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生长、侵染及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早熟梨新品种'冀秀'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秀’是由‘冀蜜’与‘新杭’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梨新品种。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10 g;果皮绿黄色,果面光洁,果点小、密;果肉细腻松脆,果汁丰富,风味酸甜,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98%,品质优。在河北石家庄地区8月上旬成熟,盛果期产量可达33 t·hm-2。


2个杏新品系及其亲本果实香气成分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杏香气物质的遗传趋势.[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杏新品系'Z10-1-78'和'Z10-1-60'及亲本'串枝红'和'丰园红'共4个杏品种(系)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香气物质进行提取和分离,使用NIST11数据库对各香气物质谱图进行比对,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4个杏品种(系)的完熟期果实中共检测出11类72种香气物质,分别是醇类20种,酯类18种,酮类14种,酸类5种,烷类、烯类和醛类各4种,苯类、酚类和萘类各1种.子代'Z10-1-78'完熟果实中香气物质的种数最多,为37种.各类香气物质的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发生变化,父本'丰园红'和子代'Z10-1-78'、'Z10-1-60'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中醇类香气物质成分含量最高,而母本'串枝红'商熟期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成分含量最高,完熟期果实中则以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子代'Z10-1-78'和'Z10-1-60'果实中的香气物质更多的遗传自父本'丰园红','Z10-1-78'完熟果实中的香气物质只与父本相一致的香气成分占到了其总香气成分的75.6%,'Z10-1-60'完熟果实中只与父本'丰园红'相同占果实总香气成分的47.44%.鉴定出的特征香气成分中,'Z10-1-78'和'Z10-1-60'及父本'丰园红'以芳樟醇的香气值最高,在13 293.33~28 986.67,母本'串枝红'以乙酸乙酯香气值最高,为6230.00.[结论]子代果实'Z10-1-78'和'Z10-1-60'中最重要的玫瑰香型特征香味成分芳樟醇和香叶醇均遗传自父本'丰园红',且浓度比父本高,香味更加浓郁,这为杏新品系果实品质评价和进一步示范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蒲公英酚酸综合提取技术优化及质量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快速和准确检测蒲公英成分的提取工艺,以甲醇为提取剂,通过超声波和酶解辅助提取,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结合指纹图谱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有利于提升提取和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液料比对提高提取率具有促进作用,甲醇与提取时间或甲醇与液料比对提取率的提升表现出了协同作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处理中,绿原酸和咖啡酸与对照图谱匹配度均为100%,以二者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获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0.1%,pH值为4,液料比为300:1(mL:g),甲醇体积分数为40%,超声提取时间120 min.本提取技术降低了操作成本,检测结果稳定,可直接用于实验室蒲公英酚酸类成分检测;同时,本研究中的提取优化方法也为其他植物成分提取技术优化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