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4种灌木的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霸王、银水牛果、小果白刺和中国沙棘4种灌木的嫩茎叶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灌木嫩茎叶的粗蛋白质含量都大于粗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指标(15%),粗纤维含量远低于粗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的指标(18%),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钙磷比3.73~9.01,其营养价值高,可作为饲料灌木进一步开发利用。


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气候变化及沙漠演化研究
《中国沙漠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三道沟剖面进行沉积学分析,结合常规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将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的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5ka以前,处于末次冰期极盛期的后期,冬季风活动强烈,气候干冷、风蚀强烈,沙漠处于活化扩张阶段;15~6.33kaBP,气候逐渐回暖,风力减弱,但沙丘仍处于活化状态,期间可能有气候的暖湿波动;6.33~3.5kaBP,夏季风活动较强,冬季风活动较弱,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沙丘固定、沙漠退缩,其中又存在一些干冷波动,5kaBP前后气候曾发生突变;3.5kaBP以来,冬季风活动又逐渐增强,夏季风活动减弱,气候寒冷干燥,风沙活动增强。


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别对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进行3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密度组合与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小区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施肥、密度对马铃薯光合速率的影响为钾肥>氮肥>磷肥>密度;对马铃薯小区产量的影响为钾肥>磷肥>氮肥>密度;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与小区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过低、过高的氮肥、磷肥、钾肥均施用量均可以抑制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随着马铃薯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并且降低速率不断加快。氮和磷、氮和密度、钾和密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正互作。氮和磷、氮和钾、磷和钾配合施用对块茎产量的影响为正互作。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纯N 172.5 kg.hm-2,P2O5112.125 kg.hm-2,K2O 90 kg.hm-2,密度6万.hm-2。马铃薯块茎最高理论产量时的最优组合为纯N 172.5 kg.hm-2,P2O5112.125 kg.hm-2,K2O 67.5 kg.hm-2,密度6万.hm-2。


春性甘蓝型油菜胚状体成苗影响因素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春性甘蓝型油菜胚状体成苗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提高胚状体成苗效率,缩短DH群体构建的时间。【方法】以小孢子培养获得的5964个子叶形胚状体为材料,研究了胚状体长度、培养基分装方式、琼脂质量浓度、低温处理时间与胚状体成苗的关系。【结果】胚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放置方式影响其形态发育;长度为3~4mm的胚状体成苗率最高,达到60.1%;分装方式Ⅲ,即分装20min后封口,培养基凝固后表面没有积水的培养基出苗最好,成苗率达到65.2%;随琼脂质量浓度的增加,胚状体成苗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琼脂质量浓度为12g/L时的成苗率最高,达到61.3%;4℃低温处理14d可使胚状体一次成苗率提高到65.5%。【结论】缺氧和低温处理影响胚状体的形态发育;胚状体发育程度影响成苗率;相对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成苗;琼脂质量浓度通过影响培养基中可利用水的分配、培养瓶内湿度以及乙烯浓度影响小孢子胚成苗率;低温可能通过影响胚状体内源激素水平起到提高成苗率的作用。


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品种资源在青海对晚疫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青海省海拔2000~2500m和2500~3000m两个不同生态区域设置抗性观测圃,调查评价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60份资源田间晚疫病抗性,资源D9在整个生育期表现出免疫症状,15个资源表现为高抗,18个资源表现抗病,同时还对晚疫病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进行动态监测。


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在青海生态条件下的杂种优势表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35份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并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6个春性和6个半冬性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方法(Griffing II)组配成66个组合,考查不同生态类型组合的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的35份品种(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698处分为5类,第I类主要为春性材料,半冬性材料分布于第II、III、V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材料的生态类型基本一致;春性品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组配的组合要比同种类型品种(系)间组配的组合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SSR的分子遗传距离与大多数性状F1表现及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利用SSR预测杂种优势效果还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