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EPG技术研究寄主适应性在B型与Q型烟粉虱竞争取代中的作用
《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1 CSCD
摘要: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Hemiptera:Aleyrodidae),是一种通过直接取食、传播植物病毒等多种方式为害的"超级害虫",为害植物多达600余种。该虫被认为是一个包含24个生物型的复合种,其中,B型和Q型是两个最具入侵性的生物型,目前已入侵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我国,本土的烟粉虱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记录,但为害并不严重。20世纪90年代,B型开始入侵我国,并逐渐成为2007年以前的主要生物型,给保护地及大田作物造成严重损失。2003年,我们在云南省发现了Q型烟粉虱,接下来的几年中,Q型迅速取代了B型烟粉虱,并于2007年后成为我国主要为害生物型。我国烟...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草药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
《药物分析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克服了中草药样品中复杂的基质干扰问题,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检测中药材中15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残留量。方法:样品中残留的农药经乙腈提取,PSA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UPLC-MS/MS法进行测定。结果:15种农药在其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5~0.999之间。在定量限(LOQ)、5倍定量限和10倍定量限3个添加浓度水平,平均加标回收率在61.8%~98.1%之间;RSD在1.8%~14.8%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可为中药材中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污染状况调查提供检测方法支持。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类 中草药 农药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涩柿可溶性单宁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与涩柿内部可溶性单宁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测量涩柿内部指标可溶性单宁的应用价值。在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域(570~1 848 nm),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数学建模算法、不同导数处理方法和不同散射及标准化处理的涩柿可溶性单宁定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改进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一阶导处理和去散射处理所建涩柿可溶性单宁定标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优,其定标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和预测相关系数(R2p)分别为0.722 7和0.678 5,定标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48 4和0.176 3。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涩柿可溶性单宁的快速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涩柿 可溶性单宁


灌溉不同水质条件下滨海盐土脱盐动态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野外灌水脱盐试验,对比分析了灌溉淡水、中水和微咸水的中壤质、粘土和贝壳堤土土壤含盐量及pH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粘质滨海盐土经灌淡水后的土壤全盐量降低是逐渐的,中壤质滨海盐土则第一次灌水后土壤含盐量降低较多,表层(0~20cm)由1.75%降到0.511%,以后灌溉土壤全盐量降低得较缓慢,20~40cm土层的含盐量始终降低得较缓慢。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能使土壤全盐量降低,灌溉中水、微咸水后表层和土体下层土壤的含盐量均逐渐降低,而灌溉淡水的土壤表层全盐量降低明显,土体下层的土壤全盐量变化幅度较小。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使土壤pH有升高的趋势,灌溉淡水后表层土壤pH能够上升到9.0,灌溉微咸水、中水后土壤pH能够升至8.5左右。
关键词: 滨海盐土 pH 土壤改良 土壤全盐 微咸水 中水 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盐土灌水脱盐动态的土壤质地和水质差异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野外灌水脱盐试验,对比分析了灌溉淡水、中水和微咸水的中壤质、重壤质土和粘土土壤含盐量及pH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粘质滨海盐土经灌淡水后的土壤全盐量降低是逐渐的;重壤质滨海盐土的土壤全盐变化趋势与粘质土相似,最初4次灌水使各层土壤全盐累积降幅较大;中壤质滨海盐土则第一次灌水后土壤含盐量降低较多,表层(0~20cm)由1.75%降到0.511%,以后灌溉土壤全盐量降低得较缓慢,20~40cm土层的含盐量始终降低得较缓慢。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能使土壤全盐量降低,灌溉中水、微咸水后表层和土体下层土壤的含盐量均逐渐降低,而灌溉淡水的表层土壤全盐量以初次降低明显,土体下层的土壤全盐量始终变化幅度较小。同灌淡水的情况下,中壤质滨海盐土的土壤pH较为稳定,在7.5~8.5范围,而重壤质和粘土在最初表现下降,至约7.5后上升到8.5~9.0范围,质地越粘土壤pH越高。灌溉淡水、中水、微咸水均使土壤pH有升高的趋势,灌溉淡水后表层土壤pH能够上升到9.0,灌溉微咸水、中水后土壤pH能够升高至8.5左右。
关键词: 滨海盐土 pH 土壤质地 土壤全盐 微咸水 中水 天津滨海新区


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调控机制,指细菌通过感应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来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并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利用QS系统调控致病因子的表达,因此,QS系统可以作为细菌病害防治的新靶点。对细菌QS调控机制的干扰和破坏称为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本文介绍了QS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群体感应淬灭研究的新进展。


碳氮源对复合木质素降解菌木质素降解能力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腐真菌所具有的降解木质素能力源于其所产生的酶系统,碳源和氮源是其降解木质素和产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cornucopiae)产酶活力、木质素降解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ip和MnP是参与复合木质素降解菌Tf1+JG1降解小麦秸秆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 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粗蛋白含量为7.28%,比未发酵麦秸提高了36.84%(P<0.05);Lip和MnP活力分别为629.11 U.g-1和622.22 U.g-1。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公主岭市长期(10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的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固碳效应的影响。共设4种耕作模式,即秋翻秋耙匀垄、秋灭茬匀垄、全面旋耕深松和宽窄行交替休闲(又叫松带、苗带交替休闲)(后3种视为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经过10a的耕作试验,不同的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表层0~20cm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深层30~50cm全面旋耕深松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13.49%~25.14%;0~50cm耕层中宽窄行交替休闲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33.58%。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松带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缓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高于其他模式8.06%~48.87%和0~33.83%。全面旋耕深松模式与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苗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秋翻秋耙10.95%、17.13%;>20~50cm宽窄行苗带的活性有机碳密度及缓性有机碳密度分别高于其他耕作模式2.20%~18.85%和17.00%~29.19%,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秋翻秋耙的传统模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能够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宽窄行交替休闲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缓性有机碳密度来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东北地区固定土壤有机碳、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的有效耕作方式。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测试 保护性耕作 活性碳 缓性碳 惰性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天津市设施蔬菜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及地下水养分特征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保护设施蔬菜土壤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蔬菜土壤养分状况展开调查。结果表明,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设施土壤中出现了大量的累积,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累积强度增大,超过10年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天津市设施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累积强度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多,速效钾累积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在设施蔬菜土壤中,硝酸盐在表层及深层土壤都出现了累积现象,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也较高,种植年限超过10年的设施蔬菜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已经达到149.1mg/L,而种植大田作物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仅为1.13mg/L;在种植不足10年设施土壤的pH未发生明显变化,超过10年则pH显著降低;种植年限超过10年的设施蔬菜表层土壤全盐含量显著增加;种植年限超过5年的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种植设施蔬菜超过10年,土壤养分累积强烈,地下水污染也较为严重,应重点加以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