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芥末精油对锯谷盗成虫的生物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芥末精油对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成虫的室内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芥末精油对锯谷盗成虫具有很强的熏蒸、驱避和触杀活性。在不同时间0.1μL.L-1芥末精油的熏蒸活性均最强,24h熏蒸毒力最大,锯谷盗成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9.38%;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处理剂量对试虫的熏蒸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时间延长,驱避作用逐渐增强;同一时间处理浓度越高驱避作用越强,8d时0.1μL.L-1驱避活性最强,达100%。在同一时间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芥末精油对锯谷盗触杀校正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18h后各处理间校正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3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冬枣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冬枣(Zizylphus vulgaris)为试材,研究了45℃热水浸果6 min、45℃2%CaCl2溶液浸果6 min、45℃2%CaCl2溶液浸果6 min后再经过2 kJ/m2短波紫外线照射3种预处理方式对冬枣在0℃贮藏期间,其抗氧化活性和PAL、MDA、细胞膜透性、硬度、转红指数和腐烂指数等与衰老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贮藏条件下,热水结合2%CaCl2的处理与CK和其他处理相比能更好地抑制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并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有效抑制腐烂的发生。贮藏至75d,热水结合2%CaCl2处理的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与CK相比分别降低了30.2%和12.4%,且硬度比CK提高了32%。所有处理均可提高PAL的活性,但热水结合2%CaCl2处理后再经过2 kJ/m2紫外照射的冬枣,处理效果最好,在75 d时PAL的活性比CK提高了24.4%。热处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冬枣的腐烂,以45℃2%CaCl2溶液处理最好,但热处理的冬枣果实转红指数明显高于CK。


贮藏保鲜中SO_2伤害对红提葡萄香气组分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SO2漂白伤害程度的红提果实进行香气成分的提取与鉴定,以探讨SO2漂白伤害对贮藏葡萄果实中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经漂白伤害后其具有芳香气味的气体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主要成分醇类化合物下降最多,而具有刺激难闻气味的酸类化合物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此外,4-萜烯醇、正己醇、月桂醇、松油醇、芳樟醇、橙花醇、乙酸萜烯酯及青叶醛等具有葡萄特征性香味的化合物在香气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或消失,而异辛醇、1-辛烯-3-醇、壬酸、辛酸、正癸酸、乙酸、己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2-丁基-5-(2-甲基丙基)-噻吩等具有臭味或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出现或所占比重上升.说明,SO2伤害对红提果实香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香味化合物所占比重的减少或消失及异味化合物的产生.


不同包装方式对白灵菇低温保鲜效果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白灵菇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0℃贮藏条件下,以白灵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厚度PE膜,微孔膜,PE膜结合抽真空,PE膜结合抽真空后充氮气等处理对白灵菇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包装方式相比,用0.035mmPE抽真空充氮气方式进行贮藏效果显著,较好地保持白灵菇原有的外观品质,降低了白灵菇贮藏期间PPO和POD活性,抑制了白灵菇的褐变,延缓了贮藏期间白灵菇的衰老进程及膜脂过氧化程度,与常规PE膜包装相比,延长白灵菇保鲜期10~15d,为白灵菇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TPA测试法对1-MCP处理后葡萄果实质构性能的分析
《食品与机械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1-MCP处理对葡萄果实质构性能的作用效果,应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PA)测试法对经1-MCP处理后10℃下放置不同时间的乍娜葡萄果实进行质构分析,1-MCP浓度分别采用0.5和1.0μL/L。结果表明:果实弹性、回复性与硬度、凝聚性、咀嚼性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671~0.876),而黏着性与其它各质构参数间相关性较差,因此将硬度、弹性、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作为评价葡萄果实质构性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相比,两种浓度的1-MCP处理均可延缓葡萄硬度、弹性、凝聚性、咀嚼性的下降,但对果实回复性却无明显作用效果,其中1.0μL/L1-MCP处理作用效果优于0.5μL/L处理。说明1-MCP处理在抑制葡萄果实质构性能下降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


风速对甜玉米棒冻结速度影响的研究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国内甜玉米棒冻结加工多以冻结库为主,冻结温度和风速直接影响产品的冻结速率。通过甜玉米棒在-18℃和-16℃低温下,冻结时间的观察以及风速对于冻结速度的影响,阐明了降低温度对加快产品的冻结速度有显著的影响外,由0 m/s风速提高至3.5~4.5 m/s,对加快产品的冻结速度也有极大的影响。在-16℃的冰柜中,棒芯初始温度从22.2℃降至-15℃,3.5~4.5m/s风速的处理用了165 min,而0 m/s风速用了430 min;在-18℃的低温冷藏间,3.5~4.5 m/s风速的处理,棒芯初始温度从22.2℃开始,经过120 min降至-15℃,而0 m/s风速的处理在相同的时间内,棒芯温度仅降至-1.1℃。试验结果还表明,经过烫漂玉米棒芯的冻结曲线呈现典型的先快后慢再快的特征。在-18℃的低温冷藏间,风速3.5~4.5 m/s的处理,经过120 min,玉米棒芯和玉米粒中心几乎同时达到-15℃,但是玉米粒达到0℃的时间要远远快于玉米棒芯,玉米粒冻结时其冰点温度没有明显的显示出来;经过烫漂玉米棒棒芯的冰点温度平均为-0.45℃,在通过冰点时,温度保持恒定一段时间。


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变化规律的TPA表征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种常用保鲜膜对巨峰葡萄进行气调包装,放于-0.3℃的冰温保鲜库中贮藏,分别在0、5、10、15、20、25、30 d利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PA)法测定葡萄果肉,得到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PA测试反映了3种保鲜膜内的葡萄果肉各项质地参数变化规律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果肉硬度与黏着性、咀嚼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凝聚性呈负相关;果肉咀嚼性与硬度、黏着性、弹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果肉弹性与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而回复性与弹性、凝聚性以外的质地参数相关性较差;葡萄好果率与贮藏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提出一个经验公式将好果率与果肉硬度进行关联。


质地多面分析(TPA)法评价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应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PA)法对冰温结合四种不同浓度CO2气体贮藏期间的葡萄果肉质地参数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冰温贮藏期间,TPA测试反映了四种不同浓度CO2气体下的葡萄果肉各项质地参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不同浓度CO2气体间各质地参数下降规律有所差异;果肉硬度与黏着性、咀嚼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与凝聚性呈负相关;果肉咀嚼性与硬度、黏着性、弹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果肉弹性与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呈较好的正相关性,而回复性与弹性、凝聚性以外的质地参数相关性较差。结论:质地多面分析法能很好地反映葡萄果肉质地参数变化规律,适合用于评价葡萄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变化情况。


SO_2伤害对巨峰葡萄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联用技术,对无SO2伤害和不同程度SO2伤害的巨峰葡萄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SO2伤害对巨峰葡萄的香气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较大影响。检出未漂白、中度漂白和重度漂白的三类葡萄中香气物质分别为44、43、43种,分别占各自所有组分总峰面积的93.49%、95.28%和94.52%。随着漂白程度的增加,葡萄中酯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醇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无SO2伤害(未漂白)葡萄中醛类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类葡萄,其他种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
关键词: 巨峰葡萄 SO2伤害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猪伪狂犬病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了4条引物,建立了伪狂犬病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强毒株,不能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疫苗株;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量可达100个拷贝质粒DNA,比常规PCR方法的敏感性高10倍。试验表明建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可用于伪狂犬病病毒的快速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