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分期的实际种群分析法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际种群分析法(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VPA)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般以世代为基础开展评估。基于实际渔业存在渔汛期、休渔期等特点,本研究运用分期评估的概念对传统实际种群分析进行了扩展,即分期种群分析法,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捕捞死亡特征,评估与分析了4种不同分期情景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分期不当造成评估结果的误差为6%~33%。文中一并给出了开展分期实际种群分析法对资料收集和参数评估的要求。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实际种群分析法中没有全面分期产生的误差,使其扩展至适合于评估全年捕捞死亡率不稳定或非连续性渔业种群,评估结果也更接近于评估种群的真实值。

关键词: 实际种群分析 扩展 渔期 渔业资源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主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是近年中国大陆新发现的引起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规模死亡的病毒病原。为了揭示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差异,本研究对2010–2012年采集自全国不同大鲵养殖区域的患虹彩病毒病的大鲵样本进行了分子检测、病毒分离培养以及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测序与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采自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10个样本检测为阳性,通过细胞培养获得10株病毒流行株。对该10株流行株MCP基因的测序与比对分析发现,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7%~100%,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无明显差异,证实中国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属同一基因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大鲵虹彩病毒与蛙病毒分别聚为一枝,但其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旨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疫苗研制及其免疫防控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鲵虹彩病毒 流行株 主衣壳蛋白 基因序列 比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剂量氟苯尼考对罗非鱼血药浓度的影响及组织毒理学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氟苯尼考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吸收特征及组织毒理,在30℃实验条件下,分别按0、5、12、20、40、80、100 mg/kg的给药剂量,通过药饵单次饲喂实验罗非鱼氟苯尼考后,使用HPLC方法检测各剂量组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各剂量组10 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1.49±0.46、2.66±0.62、5.08±0.75、10.60±2.34、13.74±2.87、14.42±0.49μg/mL(M±SD,n≥6,n为各浓度点数据量),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实验动物体内血药浓度也随之上升,但40 mg/kg剂量以上,其浓度增幅降低,提示药物利用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按照0、12、20、40、100 mg/kg的给药剂量连续饲喂罗非鱼7 d以研究药物对罗非鱼的组织毒理特性,组织切片显示20 mg/kg以下剂量组未见明显病变,在高剂量组(40 mg/kg、100 mg/kg)则出现了剂量依赖的肝肾细胞损伤现象,并且该损伤在继续饲养7 d的情况下未见修复。建议生产上的给药剂量不高于20 mg/kg,以免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利用率降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关键词: 氟苯尼考 罗非鱼 不同剂量 组织毒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鲻网围分隔混养模式下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 对虾 围网 混养 水质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百年来沉积物Li/Ba和Rb/Sr协同变化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指示作用

海洋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渤海湾两根柱状沉积物中Li、Rb、Sr、Ba以及Li/Ba和Rb/Sr的系统研究,阐明了百年来沉积物中Li、Rb、Sr、Ba的垂直变化特征,发现了在不同年代沉积物中Li/Ba和Rb/Sr具有的协同变化规律,揭示了沉积物Li/Ba和Rb/Sr作为近海区域性环境演变可能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在0~20 cm沉积层间,Li、Rb在A2和A6柱中均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Sr和Ba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近百年来,渤海湾沉积物A2和A6柱中Li/Ba和Rb/Sr垂直变化表现出惊人的协同变化特征,Li/Ba和Rb/Sr在近河口的A2柱中,基本呈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在远离河口区域的A6柱中,其结果是0~15 cm段(1963~2008年),Li/Ba和Rb/Sr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 cm以下(1900~1963年)则基本稳定,在海洋过程作用下该区域沉积物Li/Ba和Rb/Sr变化发生在45 a时间段内;沉积物中Li/Ba反映沉积物从河流进入海湾沉积过程中的变化,Rb/Sr反映来源沉积物的化学风化历史并指示来源区的气候环境变迁过程。A2沉积柱的20~22 cm(20世纪30年代)和10~12 cm(20世纪60年代),Li/Ba出现极小值,与1939年和1963年的海河流域大洪水相契合,在0~12 cm段,两柱样Rb/Sr随着深度的降低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对应20世纪70年代初至2008年这一区域百年来气温升高并持续高温的时段。

关键词: Li/Ba和Rb/Sr 环境变化指示 柱状沉积物 渤海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病防治药物的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感染的有效防治药物,比较研究了2种自组中药复方(A和B)及2种化学除菌剂(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C和D)3种消毒浓度下的作用效果。将金鳟发眼卵随机分为13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1000粒卵,选取适当的高、中、低浓度对鱼卵进行浸泡消毒,每天1次,每次持续35 min,每日消毒前进行活卵、死卵(霉菌感染死亡及其他原因死亡)计数,实验结束后,对每组存活发眼卵进行计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选用的2种自组中药复方和2种化药除菌剂对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且表现出一定的浓度相关性。经筛选,B中剂量组、C中剂量组和D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但是考虑化药后期残留及对发眼卵的潜在危害,建议选择中药复方B进行金鳟受精卵水霉病防治,以进一步实现健康绿色养殖。选用中药复方B进行消毒时,应严格保证其消毒浓度及作用时间,以确保较好的消毒效果。

关键词: 金鳟 受精卵 水霉病 防治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淡水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预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的屏山、朱沱和寸滩3个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流量序列为基础,采用基于32个IHA指标的RVA方法,分析保护区水文情势的自然特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模拟,研究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未来的水文情势变化。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之前保护区的水文变化比较稳定;1990年后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有所增加;金沙江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屏山站的水文变化加剧,但朱沱和寸滩站的水文变化不大,显示保护区支流水量汇入显著减缓了水库调度对保护区中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文变化 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纳米蒙脱土改性聚乳酸纤维制备及性能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官能团有机化改性纳米蒙脱土(nano-MMT)为改性添加剂,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渔用nanoMMT改性聚乳酸(PLA)纤维,研究了渔用改性PLA纤维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双官能团有机化改性纳米蒙脱土的加入,能够提高PLA纤维的结晶速度和结晶度。当nano-MMT含量为0.5%时,所制得改性PLA纤维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断裂强度为3.2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26.8%。改性PLA纤维的热降解性能下降意味着nano-MMT的加入有利于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降解。在干摩擦和水润滑两种条件下,纯PLA纤维的耐磨度分别为2.20 F/tex和5.76 F/tex。当加入0.5%nano-MMT时,纳米蒙脱土改性聚乳酸(nano-MMT/PLA)纤维在干摩擦和水润滑两种条件下的耐磨度分别为2.34 F/tex和6.03 F/tex,此时nano-MMT/PLA纤维的耐磨性能最好。当nano-MMT的含量增加时(≥0.5%),nano-MMT/PLA纤维的耐磨性反而下降。

关键词: 渔用纤维 可降解 聚乳酸 纳米蒙脱土 耐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种鲌亚科鱼类微卫星鉴别技术的建立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对微卫星引物,用PCR扩增3种鱼的基因组DNA,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选出每种鱼的特异微卫星标记,共获得16个特异性标记。其中,微卫星标记F-524在广东鲂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309~320 bp,在鳊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4在鳊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目的片段为160~201 bp,在广东鲂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7在广东鲂和鳊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60~190 bp,在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片段为123~143 bp。3个微卫星标记,单独使用1个特异性标记或几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可快速从分子水平鉴别出广东鲂、鳊、海南红鲌,从而解决3种鲌亚科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态比较相似,通过形态鉴定比较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 珠江 鲌亚科 微卫星 鉴别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黑素皮质素受体(MCR)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素皮质素受体(melanocortin receptor,MCR)家族属于最小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之一,具有7个跨膜的α螺旋,在脊索动物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哺乳类及四肢类动物的MCR研究中共发现有5种不同功能的同源基因(MC1R、MC2R、MC3R、MC4R、MC5R),它们在机体色素沉积、摄食行为、能量平衡、类固醇合成和性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近年来,鱼类MCRs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一些鱼类的MCRs亚型相继被克隆,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鱼类作为脊椎动物进化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具有与哺乳动物MCRs相似的保守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对鱼类MCRs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MCRs在脊椎动物中的进化规律,掌握MCRs对鱼类生理功能的调控特征,为促进渔业生产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鱼类MCRs的克隆、分子特征、药理学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 黑素皮质素受体(MCR) 鱼类 药理学 生物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