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珠江禁渔对广东鲂资源补充群体的影响分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继我国各大水系实施禁渔期制度之后,珠江水系于2011年4月1日至6月1日实现首次禁渔。广东鲂是珠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分析珠江实施禁渔期制度对广东鲂资源补充群体的影响,于珠江实施禁渔制度前(2006—2010年)和禁渔制度后(2011—2012年)在珠江下游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利用定量弶网对流经该江段的广东鲂鱼苗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禁渔前,珠江广东鲂鱼苗集中出现在4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持续时间为(189±11)d,高峰期为6—8月。禁渔期制度实施之后,全年广东鲂鱼苗出现的起始时间变化不大,但是结束时间提前,持续时间略有缩短,4—5月份广东鲂鱼苗密度明显增大。广东鲂鱼苗总量及其在鱼苗补充群体中的比例均有所提高。根据禁渔前广东鲂鱼苗发生量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的回归关系:LgY=0.988Lnx-4.932(R2=0.365,P<0.01),结合禁渔后实际调查结果,对禁渔的实际作用进行了估算,2011年和2012年由于禁渔分别增加了9.43×108和651.81×108尾广东鲂鱼苗。研究表明,在径流量有保障的前提下,目前的禁渔制度可以有效增加广东鲂鱼苗补充群体资源量。

关键词: 广东鲂 鱼苗 禁渔 补充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中砷的暴露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砷以有机态和无机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砷和无机砷化合物列为第一类致癌物(Group1,对人类致癌)。食物和水是无机砷暴露的主要途径。无机砷膳食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广泛重视。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席专家委员会(JECF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国际组织对食品中砷安全性评价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目前中国关于砷膳食暴露的研究现状,指出食品中砷的形态、不同砷形态的毒性作用、生物有效性价态以及食品中无机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将是砷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砷的膳食暴露评估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品 暴露评估 健康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盐度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摄食、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将驯化后的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分别放在盐度为20、15、10、5、0的条件下饲养20d,测定鲻鱼幼鱼在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段(0d、5d、10d、15d、20d)其摄食率、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及肌肉RNA/DNA和生化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验初期低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摄食、生长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鲻鱼幼鱼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滞后性(P<0.05);实验后期,各实验组摄食率、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及肌肉RNA/DNA较第0d有明显的提升(P<0.05)。低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在鲻鱼幼鱼肌肉水分随盐度的降低而升高,而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则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

关键词: 盐度 鲻鱼 摄食 生长 生化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CSCD

摘要:采用RP-HPLC法研究了在盐度33、水温(28.0±1.0)℃的自然海水中盐酸沙拉沙星单剂量围心腔注射(剂量10 mg·kg-1)和单次药饵投喂(剂量30 mg·kg-1)给药后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围心腔注射给药后,血淋巴中药时曲线较适合用二室模型来拟合,而药饵投喂给药后血淋巴中药时曲线较适合采用一级吸收二室模型来拟合。药饵给药下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生物利用度(F)为61.6%。药饵投喂给药下大量药物分布到了肝胰腺,肝胰腺血药峰浓度(C max)和AUC0-t分别是血淋巴的24.4倍和18.7倍,分别是肌肉的51.9倍和62.0倍;药物在肝胰腺和肌肉中消除都很快,分别在给药后5 d和36 h低于0.1 mg·kg-1。由此可见,盐酸沙拉沙星药饵给药下吸收好,达峰值高和生物利用度好,且在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消除快,是较为理想的防治对虾细菌性疾病的抗菌药物。

关键词: 盐酸沙拉沙星 凡纳滨对虾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由网箱养殖区、贝类底播区、海藻养殖区和人工鱼礁区4个不同的功能区构成。根据2011年夏季(8月)海水营养盐的调查数据,分析其表层海水营养盐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西北部柘林湾近岸海域向东南部海域递减的变化趋势。不同功能区中,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的高值出现在网箱养殖区,硅酸盐(Si O3-Si)的高值出现在贝类底播区,人工鱼礁区的营养盐水平均较低。单因子污染指数、污染物分担率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也表明,海洋牧场受到DIN和PO4-P污染的程度以及富营养化程度均呈现由西北海域向东南海域递减、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变化趋势。网箱养殖区受DIN和PO4-P污染最重,呈现严重富营养化,其次为贝类底播区,而人工鱼礁区和对比区受到的污染程度均较轻。

关键词: 海洋牧场 营养盐 空间分布 富营养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法提取罗非鱼血液中血红素的工艺条件优化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罗非鱼血液资源,研究酶解法提取罗非鱼血液中血红素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酶提取血红素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40℃、pH 8.0、底物质量浓度6 g/100 mL、酶添加量8000 U/g、酶解时间2 h。再经过热处理、酸沉淀和真空冷冻干燥等纯化工艺后得血红素终产品。在此条件下,血红素提取率达到80.9%,产品纯度为28.2%。该工艺简单可行,生产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不仅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显著地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关键词: 罗非鱼血 血红素 酶解 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鲤化学性肝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芪多糖对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利用8 mmol/L的四氯化碳(CCl4)作用肝细胞4 h来构建鲤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0.2、0.4和0.8 mg/mL)的黄芪多糖分别前处理、后处理和前后处理肝细胞,然后观察肝细胞形态,检测肝细胞活力,细胞上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酶1A和3A(CYP1A和CYP3A)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黄芪多糖显著地抑制由CCl4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GPT、GOT、LDH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提高SOD活性及肝细胞的活力(P<0.05或P<0.01);同时,0.4和0.8 mg/mL黄芪多糖显著提高CYP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0.4 mg/mL黄芪多糖显著提高CYP3A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形态学观察结果也显示黄芪多糖有效地抑制鲤肝细胞死亡。以上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可有效保护鲤化学性肝细胞损伤,并对CYP1A和CYP3A的表达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肝细胞 黄芪多糖 细胞色素P450 四氯化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疱疹病毒GZ1301株的分离与鉴定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4月,广东省一锦鲤养殖场暴发不明病因疾病,濒死锦鲤在塘边游动缓慢直至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现场采样发现,发病锦鲤体长25 cm,眼球凹陷,胸鳍及腹鳍出现出血斑点,解剖发现内脏器官包括肝、脾、肾肿大。细菌分离结果显示,内脏器官肝脏和肾脏中未分离到细菌。提取自然发病鱼的肝、脾、肾、鳃组织DNA作为模板,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锦鲤疱疹病毒(KHV)检测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NCBI的Blast搜索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与KHV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病鱼内脏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20尾锦鲤,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并于7 d内全部死亡。取病鱼的鳃和肾脏研磨过滤除菌后进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组织滤液感染CCB细胞后,盲传5代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将出现典型CPE的CCB细胞进行超薄切片制备和电镜观察,电镜下病毒呈对称20面体,直径约100 nm。将出现典型CPE的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可以观察到特异性荧光。根据TK基因全长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证实该毒株为KHV亚洲型毒株,暂命名为KHV-GZ1301株。研究结果可为KHV起源进化、分类以及疾病防控提供重要材料。

关键词: 锦鲤 锦鲤疱疹病毒 TK基因 病毒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颗粒饲料中添加精胺对半滑舌鳎稚鱼生长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知微颗粒饲料中添加精胺对半滑舌鳎仔稚鱼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添加0,0.10%,0.33%精胺的微颗粒饲料(F1、F2、F3)和活饵料卤虫(F4)饲喂初始体长为2 cm左右的半滑舌鳎稚鱼。养殖28d后结果表明,卤虫组(F4)的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组中F2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F1和F3组(P<0.05)。F3组的存活率仅为60.2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中,F2组在14d和28d时都含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比活力,较低的亮氨酸-丙氨酸肽酶比活力。卤虫组的肠道发育情况最好,微绒毛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黏膜厚度略小于F2组,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组中F2组微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都显著大于F1和F3组(P<0.05)。研究表明,在微颗粒饲料中添加0.10%的精胺(F2组)对半滑舌鳎稚鱼肠道发育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颗粒饲料 精胺 半滑舌鳎 稚鱼 肠道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理特征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致病机理和体外培养的对虾细胞对WSSV的敏感性,实验以1.5×L-15培养基培养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待细胞形成单层后接种WSSV,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病毒后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使用1.5×L-15培养基培养对虾淋巴组织,3 h后可观察到有细胞迁出,并能迅速形成单层,36 h后细胞的迁出汇合率可达80%,且能存活20 d以上。接种WSSV 24 h后,出现病变的细胞变圆、漂浮,细胞之间的网状结构消失,最后细胞破碎、溶解;接种WSSV 48 h后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胞核深染,且变形、膨大;电镜下,细胞核内含大量成簇分布的杆状病毒,细胞器被挤向细胞边缘,细胞膜轮廓模糊。研究表明,纯化的病毒粒子接种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能够使其产生明显病理变化,证明了WSSV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具有感染力,并且可在淋巴细胞中增殖。

关键词: 刀额新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淋巴组织 原代细胞培养 感染 病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