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种双特异性抗体对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药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先导药物,本研究比较了3种双特异性抗体(BsAB-1、BsAB-2和BsAB-3)对Ⅱ型胶原(CII)诱导的RA(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首先用ELISA法比较了3种二价抗体同时与两种抗原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3种抗体均能同时结合两种抗原,BsAB-1结合抗原的能力优于其他两种抗体(P<0.01)。用鸡CII建立CIA模型,用纯化的抗体对CIA模型小鼠进行治疗,每2天给药1次,治疗29天。治疗结束后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踝关节肿胀、皮肤紧绷、后足皮肤表面充血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中BsAB-1治疗后足趾肿胀不明显,基本恢复正常。采用ELISA法检测了各组小鼠血清中CII抗体,real-time PCR法检测了脾脏中细胞因子IL-2、IL-1β、IL-17A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抗体治疗组都能明显降低血清中CII抗体水平、脾脏中IL-2、IL-1β、IL-17A和TNF-α的表达量,且BsAB-1治疗效果最佳,与另外两种抗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因此,3种二价抗体对CIA模型小鼠都有治疗效果,BsAB-1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另外两种抗体,是优选的先导药物。
关键词: 双特异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Ⅱ型胶原 IL-1β IL-17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氨氮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氨氮毒性作用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抗氧化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低浓度氨氮(4.79±0.12)mg·L-1、中浓度氨氮(9.05±0.18)mg·L-1、中高浓度氨氮(17.64±0.25)mg·L-1和高浓度氨氮(34.87±0.46)mg·L-1中72h,于胁迫后1、3、6、12、24、48、72 h测定血淋巴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含量以及GPx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除低浓度氨氮组外,氨氮胁迫6~24 h,脊尾白虾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SOD、CAT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胁迫48~72 h上述指标则均被抑制;氨氮胁迫过程中血淋巴GPx活力和GPx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胰腺中GPx基因表达在48~72 h有所下降;血淋巴和肝胰腺中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上述指标在肝胰腺中的活力较血淋巴高。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3~24 h对脊尾白虾SOD和CAT活力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胁迫48~72 h则抑制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有增加的趋势;肝胰腺可能是脊尾白虾主要的氨氮代谢中心。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氨氮胁迫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柠檬酸合酶基因SNP筛选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EST-SNP库中预测的柠檬酸合酶基因的1个Contig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该基因的部分序列,然后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选SNP突变点。测序的序列经比对后,共筛选到2个在内含子10上的SNP突变点:A-386G和C-499G。随机选择同批繁殖和同塘混养的144尾草鱼对2个SNP位点用Snapshot方法进行检测和分型,并统计基因型频率。A-386G位点的AA基因型占47.10%,AG基因型占38.41%、GG基因型占14.49%;C-499G位点的CC基因型占31.85%,CG基因型占46.67%,GG基因型占21.48%,均属于中度多态位点。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2个SNP位点与草鱼6个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386G和C-499G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这6个生长性状均值有差异,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将这2个SNP不同基因型两两组合,一共组成7种双倍型(去掉频率小于3%的组合D2和D5),GLM相关分析表明5种双倍型在5个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上均存在差异,其中在头长上存在显著差异,D6双倍型(A-386G/AG和C-499G/GG)在6个生长性状上均值均最大,属于生长优势双倍型。本研究显示,筛选到的柠檬酸合酶基因上的2个SNP位点具有用于草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吸附法制备大麻哈鱼硫酸软骨素的工艺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去肉后的大麻哈鱼鱼头为原料,采用复合酶酶解提取硫酸软骨素,研究D958树脂分离纯化硫酸软骨素的效果;以解吸率为指标,研究吸附温度、时间及酶解液pH对硫酸软骨素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D958树脂纯化大麻哈鱼鱼头硫酸软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液pH 6.0,4℃吸附3 h;此条件下硫酸软骨素的解吸率达87.66%,纯化效果最好。因此树脂吸附法能从大麻哈鱼鱼头酶解液中有效分离得到硫酸软骨素,为大麻哈鱼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常用消毒药物对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受精卵 消毒剂 孵化率 畸形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0年8月至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循环水处理养殖系统的高位池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试验设计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 m3·h-1(P1组)、40 m3·h-1(P2组)和60 m3·h-1(P3组),探讨不同的循环水处理量和养殖模式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从循环塘中共鉴出浮游植物99种,隶属于5门49属,对照4号塘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隶属于8门54属,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占总数的39.8%,其次为硅藻门,占总数的21.1%,再次为裸藻门,占总数的16.3%,最后为蓝藻门,占总数的15.4%。循环塘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对照4号塘的浮游植物以蓝藻为优势种。循环塘和对照4号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别为208.34~998.8(×104 ind·L-1)、324.58~1343.26(×104 ind·L-1),其生物量分别为2.96~10.19 mg·L-1,3.59~18.86 mg·L-1。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对照4号塘,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循环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03~2.18之间波动,对照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1.01~1.56之间波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弧菌对魁蚶血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快速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几种血细胞的形态变化,研究不同种类血细胞的免疫功能。魁蚶血淋巴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经免疫刺激后均发生形态改变,属于免疫防御的应激反应。经鳗弧菌免疫刺激后,红细胞无丝分裂现象增多,并参与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变形运动、吞噬和融合现象普遍,细胞表面具有粘性,参与血栓的形成;血栓细胞主要表现出粘连和凝血的特性,偶有吞噬病原菌的现象;研究中检测了2种常规抗凝剂的抗凝效果,结果表明,2种抗凝剂分别改变了血栓细胞和白细胞的表面粘连特性,从而阻止它们参与凝血,因而都具有抗凝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魁蚶血细胞分工明确,能共同防御病原菌的入侵,细胞免疫在魁蚶血淋巴液抗菌免疫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免疫功能分析可为后期研究魁蚶抗菌机制和筛选抗凝剂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
《资源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远洋鱿钓渔业已发展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单个种类捕捞产量最高的产业,结合全球资源量来看,鱿钓渔业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在北太平洋渔场渔船数量呈下降趋势,以中小型企业生产为主;西南大西洋渔场渔船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以大中型企业生产为主;东南太平洋渔场渔船数量不断增加,产量大幅攀升。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加工贸易方面主要通过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的模式运营。现阶段技术装备与人才支撑不足、产能发展无序与市场价格低迷、生产经营缺乏规范和引导、金融与后勤保障支持不足等方面仍是鱿鱼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考虑到科技在鱿钓渔业中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通过集成鱿鱼资源变动规律、鱿鱼渔场环境特征、鱿鱼生产动态信息等资源完善远洋鱿钓渔业综合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展声诱捕捞技术、光场分布与鱿鱼行为、自动钓机等研究及通过鱿鱼加工与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技术标准修订与应用等,整体提升远洋鱿钓渔业科技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裙带菜在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中裙带菜含量对斑节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力的影响,旨在寻求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裙带菜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配制裙带菜含量分别为0(对照)、1%、2%、3%、4%、5%、6%的7种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0.69±0.03)g的斑节对虾幼虾8周。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对虾。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裙带菜含量的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2%组达到最大值。对虾的成活率在65%~80%,在2%组达到最大值,但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随着饲料中裙带菜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添加量为2%时最小,为1.13。饲料中裙带菜含量对全虾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组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组(P<0.05);3%和4%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裙带菜含量对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6%组(P<0.05)。肝胰腺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饲料中裙带菜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在2%组达到最大值。依据增重率和蛋白质沉积率,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裙带菜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17%、2.8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