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农药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更新式静态急性试验法,研究了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24、48、96 h-LC50分别为1.25、0.75、0.43 mg·L-1和13.30、6.98、4.58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43 mg·L-1和0.458 mg·L-1。按照农药毒性分级标准,灭多威对罗非鱼是极高毒农药,辛硫磷对罗非鱼是高毒农药。联合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灭多威和辛硫磷在24、48、96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24、0.26、0.06,相加指数均大于零;SOD活性研究显示,灭多威、辛硫磷以及灭多威+辛硫磷对SOD活性有显著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灭多威和辛硫磷联合染毒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的抑制效应较相同条件下单一灭多威或辛硫磷染毒时强;表明灭多威和辛硫磷对罗非鱼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它们的共存会对鱼类产生更强的毒性作用。在环境评价中,决不能简单地将各单一污染物毒性相加来判断其综合毒性。

关键词: 灭多威 辛硫磷 罗非鱼 联合毒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胁迫对不同镉富集能力海水养殖贝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扇贝和菲律宾蛤仔为例

生态毒理学报 2014 CSCD

摘要:为研究具有不同镉(Cd)富集能力的扇贝和菲律宾蛤仔在相同镉胁迫环境下的抗氧化能力反应的差异,将2种贝类于0.05mg·L-1Cd环境中暴露10 d,分别于第0天、2天、4天、6天、8天、10天分别取样检测内脏团中SOD、CAT、GPx、GST酶活性和GSH含量,同时分析内脏团中Cd的含量。结果表明,对于Cd胁迫组,扇贝和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SOD和CAT酶活反应相似,均呈先被诱导后被抑制的规律,且2种贝类的SOD和CAT活性差异较小。2种贝类内脏团中GSH含量、GST和GPx活性变化差异较大:扇贝内脏团中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GST和GPx活性均在第2天和第4天时处于显著诱导状态(p<0.05),从第6天时处于抑制状态,而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GSH含量、GST和GPx活性在Cd暴露期间无显著变化,且2种贝类间比较,扇贝内脏团中GSH含量和GST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始终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p<0.05),GPx活性从第4天开始高于菲律宾蛤仔;对于无镉污染的对照组,扇贝和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SOD、CAT和GPx活性无显著差异,但扇贝内脏团中GSH含量和GST活性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其中前者GSH含量约为后者的22倍。研究同时表明在相同镉环境下扇贝内脏团对Cd的富集浓度和富集速率均远高于菲律宾蛤仔。本研究明确了2种贝类在相同镉环境下的抗氧化反应的差异,推断出扇贝内脏团中高含量的GSH以及较高的GST和GPx活性可能在扇贝高富集、高耐受Cd方面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扇贝 菲律宾蛤仔 抗氧化能力 镉富集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罗非鱼MyoD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yoD基因是MRFs家族中的一员,能调控肌肉细胞活性和增殖,在肌肉形成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采用同源基因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红罗非鱼Myo D基因的c 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903 bp,编码300个氨基酸,其中第1-114个氨基酸为碱性结构(Basic domain),第109-165个氨基酸为螺旋-环-螺旋结构(Helix-Loop-Helix domain),第199-213个氨基酸为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结合区域,第233-249为Helix III结构,无信号肽序列。Myo D蛋白的二级结构为螺旋-环-螺旋二聚体。基于Myo D构建的鱼类系统进化树显示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聚为一支。

关键词: MyoD 序列分析 克隆 罗非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碳是加快驱动氮循环的最主要物质之一,协助降解养殖水环境中的有毒氮污染,是维护养殖水环境的重要物质。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是纤维素,而纤维素酶能降解纤维素的β-1,4-葡萄糖苷键以生成葡萄糖或其他可溶性糖,可以作为水产养殖所用的有机碳。研究表明,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所分泌的纤维素酶具有产酶量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纤维素酶。文章综述了里氏木霉所产纤维素酶的结构、组分及酶活机制,介绍了里氏木霉菌种人工选育及基因工程改造等研究,展望了纤维素酶在食品、纺织、饲料、农业等多种行业的应用。

关键词: 里氏木霉 纤维素酶 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形态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培养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喹诺酮类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以对喹诺酮类敏感的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和标准菌ATCC7966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萘啶酸(NAL)和环丙沙星(CIP)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gryA和parC基因,测序分析其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情况;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1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结果和结论】诱导后菌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MIC分别提高了1 024和64 000倍,对非诱导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当萘啶酸和环丙沙星诱导浓度分别达到16和32μg/mL或以上后,诱导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分别发生Asp87→Tyr和Ser83→Arg的变化,但两者par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没有发生突变;添加CCCP后,只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略有下降,提示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喹诺酮类 体外诱导 基因突变 外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性别差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海洋与湖沼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以BSA为基础的微卫星标记技术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群体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筛选的研究。用雌、雄各30个个体构建雌、雄基因池,利用66对微卫星引物扫描雌、雄基因池。在雌、雄基因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引物有8对。用两个各包括30个雌、雄个体的群体对这8对引物进行两轮个体验证。结果表明,引物f383在两个雌、雄群体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与性别都呈极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710和0.673)(P<0.01),f383是与红鳍东方鲀雄性呈正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红鳍东方鲀性别差异微卫星标记的获得,为其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和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微卫星 性别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IGF1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阐明IGF1基因在罗非鱼生长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罗非鱼的分子选育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跟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不同生长阶段(0、20、40、60、80、125、145、165、185、205天)肝脏和肌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结果表明:实验鱼的体重增长过程可以分为快速生长期和平稳期。在快速生长期时,肝脏IGF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平稳期时较低,肝脏中IGF1基因表达情况与体重增长趋势基本吻合。肌肉中IGF1基因m RNA含量要低得多,而且表达模式与肝脏IGF1基因不相同。研究结果提示:IGF1 m RN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和组织特异性。肝脏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罗非鱼体重增长趋势一致。肌肉中IGF1表达模式与肝脏中不同,提示肌肉中IGF1的分泌和作用有其自身的特异性。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实时定量PCR 发育性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肪酶Bakezyme LFP水解大豆粉末磷脂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酸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脂肪酶Bakezyme LFP在水相中水解大豆粉末磷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8h,p H为5.0,加酶量为8%,底物质量浓度为25mg/m L。在该工艺条件下,大豆磷脂水解产物酸值为65.2mg KOH/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水解前后大豆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水解后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脂肪酶Bakezyme LFP主要水解大豆磷脂1位上脂肪酸,具有磷脂酶A1的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水解前后大豆磷脂的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结果表明大豆磷脂中PE、PC发生水解,生成溶血磷脂。

关键词: 大豆粉末磷脂 脂肪酶 溶血磷脂 酸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冻方法对船上冻结南极磷虾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解冻后南极磷虾的蒸煮损失、表面活性巯基、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和菌落总数为指标,分析了低温解冻、流水解冻、碎冰解冻及室温解冻对船上冻结南极磷虾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法对南极磷虾的蒸煮损失没有明显差异(P<0.05);流水解冻方法南极磷虾的菌落总数较高,TVB-N和TBARS含量较低;低温解冻方法解冻时间较长,很难保证南极磷虾的品质;室温解冻方法南极磷虾的TVB-N含量最高。与其他解冻方法相比,碎冰解冻更适合保证南极磷虾品质。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解冻方法 品质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