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鱼类寄生虫动态变化相关生态因子的研究进展

生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寄生虫所造成的疾病给养殖鱼类造成了较大损失,研究寄生虫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寄生虫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宿主、寄生虫、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养殖鱼类寄生虫的动态变化,水体环境的各种因子,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寄生虫。分别从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等方面分析其对寄生虫动态变化的影响;综合其多种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采用数学建模、风险评估方法,建立寄生虫病害发生预测预报的可能性;同时提出生态防控技术在鱼类寄生虫疾病防治中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 寄生虫 动态变化 生态因子 生态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 VpLITAF基因克隆及其对微生物侵染的应答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LITAF)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节LPS诱导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结合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菲律宾蛤仔LITAF基因cDNA全长(VpLITAF),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VpLITAF的组织分布以及鳗弧菌、藤黄微球菌刺激下的时序表达特征。VpLITAF基因序列包含39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4.39kD,理论等电点7.47。序列分析表明,VpLITAF具有高度保守的LITAF结构域,与其它贝类LITAF具有高度同源性,并在系统进化树中与海洋软体动物LITAF聚为一簇。VpLITAF基因主要表达于蛤仔肝胰腺,肌肉中的表达量则相对较低。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在某些时段可显著诱导VpLITAF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可达对照组表达量的3.5倍,且鳗弧菌对VpLITAF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明显强于藤黄微球菌。以上结果表明,VpLITAF在菲律宾蛤仔的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 微生物侵染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消化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5组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在室内流水系统进行68d的养殖实验,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分子量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16.05±0.03)g]幼鱼消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5.4%超滤水解鱼蛋白(UF)、5.5%未经超滤水解鱼蛋白(FPH)、5.5%超滤截留水解鱼蛋白(RF),其均占饲料蛋白的10%,以及不添加水解蛋白(PP),以上各组鱼粉含量均为18%,对照组(FM)鱼粉含量为67.5%。研究结果表明,FM组的大菱鲆特定生长率与UF、FPH及PP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在FM组与UF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FPH、RF及PP组(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在UF、FPH及RF组显著高于PP组(P<0.05),但显著低于FM组(P<0.05),在UF组显著高于FPH和RF组(P<0.05);不同处理对饲料氨基酸和牛磺酸的消化率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趋势为FM组最高,其次为UF组,PP组最低;半胱氨酸和牛磺酸的消化率在添加水解鱼蛋白的3组(UF、FPH和RF组)和不添加水解鱼蛋白的2组(FM和PP组)呈相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低分子量水解鱼蛋白(UF),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有升高的趋势,但UF、FPH以及RF都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且UF效果优于FPH和RF。此外,添加不同分子量水解鱼蛋白都降低了牛磺酸的消化率。

关键词: 大菱鲆 水解鱼蛋白 生长 饲料利用 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囊藻和小球藻携带WSSV量的变化及对水体游离WSSV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CSCD

摘要:研究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数量变化及对水体游离WSSV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微藻高、低密度组和不加微藻的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的WSSV粗提液,于第2、第24、第72和第120小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藻液上清和沉淀藻体的WSSV数量。结果表明,微囊藻和小球藻可携带少量WSSV,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微囊藻携带WSSV量与其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球藻携带WSSV量与其细胞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2种微藻均有促进水体WSSV数量消减的效果,且小球藻的消减效果优于微囊藻,对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的生态防控更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微囊藻 小球藻 WSSV携带量 TaqMan real-time 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鲻鱼鳃组织14-3-3a、NKCCIa、Apo-14和Na+-K+-ATPaseβ基因表达对盐度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鲻鱼(Mugil cephalus)鳃组织14-3-3a、NKCCla、Apo-14和Na+-K+-ATPaseβ基因对盐度变化的响应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处理组对14-3-3a、NKCCla、Apo-14和Na+-K+-ATpaseβ等4种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盐度20)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各类基因与盐度适应相关性的差异性也较为显著;其中Na+-K+-ATPaseβ和NKCCla在低盐环境下被显著诱导,表达量上升明显(P〈0.01),而14-3-3a与Apo.14在低盐环境下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下调(P〈0.05);不同盐度处理组与对照组表达量的差异、各基因表达量与盐度的回归关系以及4种基因生物整合标志物响应值的不同,表明Na+-K+-ATPaseβ和NKCCla相对于14-3-3a和Apo-14更能赋予生物在受到低盐度应激刺激后,产生渗透调节机制,提高生物抵抗环境的胁迫能力;可考虑Na+-K+-ATpaseβ和NKCCla适宜作为鱼类鳃组织在低盐环境胁迫下调控渗透基因的潜在分子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鲻鱼 14-3-3a NKCCla Apo-14 Na+-K+-ATPaseβ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改性剂对生物膜附着基质亲水性及其虾池挂膜效果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CSCD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提高生物膜附着基质亲水性能、缩短挂膜时间的相关改性处理方法,为该项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提供相关数据参考。研究选择筛绢网(40目)作为生物膜附着基质,选取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盐酸(HCl)、高锰酸钾(KMnO4)、重铬酸钾(K2Cr2O7)和无水乙醇(C2H5OH)共6种试剂作为试验改性剂。通过基质吸附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数量和对虾养殖池内挂膜效果来评价6种改性剂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10%HCl处理6 h后的基质亲水性更好,虾池挂膜效果最优,为该试验条件下生物膜附着基质亲水性改性的最适改性剂。

关键词: 生物膜附着基质 亲水性 改性剂 挂膜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家蚕缩蚕突变表型产生的影响及cot基因的初步定位

蚕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缩蚕(cot)是家蚕的行为突变体之一,其表型由单基因控制,呈隐性遗传。在室温下对缩蚕突变体幼虫的体表反复摩擦,蚕体出现微弱的收缩,但摩擦停止即恢复正常;将缩蚕突变体幼虫置于温度>30℃的环境5 min以上,可呈现明显的缩蚕表型性状,表明缩蚕突变体对温度极为敏感。进一步分析基因型为cot/cot、cot/+的家蚕5龄幼虫对温度的敏感程度:cot/cot基因型家蚕经30℃以上高温刺激5 min即产生明显的缩蚕表型性状;cot/+基因型家蚕经45℃高温刺激10 min可出现微弱的缩蚕表型性状;正常型(+/+)品种大造即便经48℃高温刺激10 min也未见异常表型。因此,通过温度处理可以鉴别cot/cot和cot/+的基因型个体。以cot/cot(♀)×+/+(♂)获得F1,cot/cot(♀)×F1(♂)得到BC1M群体,分别以通过高温处理判别的正常型和突变型个体作为定位群体。首先利用8个SNP标记和96个BC1M代个体构建低密度连锁图谱,cot突变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标记15034_16.4~15100_27.2区域内,遗传距离为10.8 cM。再利用17个SNP标记和1 115个BC1M代个体构建高密度连锁图谱,初步将cot突变基因锁定在nscaf2888_1268334和nscaf2888_1000396之间268 kb的区域内,其间有10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其中有5个基因都与神经信号的传递有关。

关键词: 家蚕 缩蚕突变 温度 定位 SN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体质量和6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黄河,洞庭,绿卡)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个群体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其中黄河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背甲长和体高,洞庭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背甲长、背甲宽和体高,而绿卡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腹甲长和腹甲宽。3个群体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河y=-801.208+75.656x1+84.630x5,洞庭y=-504.672+57.146x1+44.990x2-35.820x5,绿卡y=-591.999+53.211x3+48.537x4。相关指数均大于0.85,说明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已经找出,且方程拟合度良好。研究表明,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群体的选择相应的性状才能达到更理想的选育效果。

关键词: 中华鳖 养殖群体 形态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养鱼水体的臭氧处理系统设计及安全性研究

环境工程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臭氧在鱼类工厂化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设计了臭氧水处理系统和基于PLC水体臭氧浓度在线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气源为纯氧和空气产生臭氧在养殖水体的溶解和衰减过程,进行了纯氧气源产生臭氧设定浓度的鱼类消毒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纯氧产生的臭氧适用于鱼类和水体的消毒杀菌处理,空气产生的臭氧适宜于氨氮、悬浮物和有机物的处理;水产养殖中利用纯氧为气源的臭氧消毒杀菌处理过程中,建立精准的控制系统,可达到需要的实时检测和控制臭氧浓度,进行安全可靠的消毒杀菌处理。

关键词: 鱼类 养殖 臭氧消毒 安全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目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在不同盐度下的变化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实验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研究不同盐度条件下(盐度0、10、20、27、35)广盐性海水鱼类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鳃器官结构和鳃上线粒体丰富细胞分布及结构的变化。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细胞核较大。在不同盐度条件下,遮目鱼幼鱼出现两种鳃线粒体丰富细胞:一种是具有顶端小窝、线粒体体积较大的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另一种是单独存在、线粒体体积较小的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随着盐度降低,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及其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减小,电子密度降低,顶端开口变小甚至关闭。盐度降至淡水条件下,鳃小片肿胀、脱落,鳃小片上增生出具有大面积平滑或波状的顶端开口的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结果表明,在高渗环境下,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较为丰富和发达,其结构特征适应了离子分泌的功能,为海水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在低渗环境下,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较为丰富,其结构特征适应了离子吸收的功能,为淡水型线粒体丰富细胞。不同结构类型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存在使得广盐性海水鱼类可以适应较广的盐度范围变化。

关键词: 遮目鱼 线粒体丰富细胞 盐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