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6636条记录
基于Taqman微流控芯片技术高通量检测17种转基因玉米品系

分析化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Taqman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实时荧光PCR平台的转基因玉米17种品系高通量检测.在一次PCR扩增过程中,以2个玉米内源基因(hmgA基因、adh1基因)和1个上样控制基因(18S基因)为内参照,可同时完成17种转基因玉米品系(TC1507、NK603、MON87640、MON863、MON810、MIR162、GA21、DAS40278、BT176、BT11、98140、59122、3272、MON89034、MIR604、MON88017、T25)的单孔单重扩增的并行检测,检出限可达10~20 copies.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金标准"单一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果完全吻合,具有可多样品、多靶标平行检测的优势,为转基因产品多品系混杂鉴定检测提供了高效、快速的方法.采用本方法,从16批进境的实用玉米中检出9批转基因玉米样品,且发现其中不同程度的混杂含有1~8种品系.本方法可用于口岸进境实用农产品中多品系混杂转基因的高通量检测.

关键词: Taqman微流控芯片 转基因玉米 品系鉴定 多品系平行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水分供应对设施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天津地区设施温室甜瓜栽培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参考,在春季温室甜瓜不同生育阶段进行3种灌溉梯度〔充分灌溉(0.9EP)、轻度亏缺(0.6EP)、中度亏缺(0.3EP),EP值通过连续跟踪有经验种植户灌溉习惯进行测算〕、4个灌溉关键节点(定植水、缓苗水、膨瓜水和成熟水)试验.结果表明:设施甜瓜关键生育节点有效灌水能够对其生长和节水产生明显效果,有效增加膨瓜期水量和提高甜瓜产量;6个处理中以T5处理〔定植期、膨瓜期、成熟期灌水量均为0.9EP,缓苗期灌水量0.3EP(EP=1 381.61m~3/hm~2)〕能够较合理地平衡节水与甜瓜产量关系,提高甜瓜品质,甜瓜产量达35 586.09kg/hm~2,水分利用率8.85%,VC含量22.09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98%.T5模式可作为日光温室春茬甜瓜推荐的最佳灌溉制度.

关键词: 设施甜瓜 灌溉制度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程度对寄主国槐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研究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与寄主国槐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相关性,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不同受害程度国槐韧皮部和木质部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在不同受害程度的国槐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随着国槐的危害程度的不断加重,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在锈色粒肩天牛危害初期,寄主总氨基酸含量有增多,危害后期总氨基酸含量明显减小,各氨基酸含量也有明显的变化.结果 表明,锈色粒肩天牛危害可诱导国槐产生氨基酸,有利于锈色粒肩天牛的生长和发育;国槐受害后诱发防御反应,加速合成化学防御物质来抵御天牛入侵.

关键词: 国槐 锈色粒肩天牛 氨基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前农业物联网安全面临的问题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农业物联网技术因其高效、精准、节省人力等优势,逐渐在农业领域得到推广.但其在提升农业效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安全问题.由于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息息相关,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则可能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从农业物联网特征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设备的限制、设备无人看管、多样性与互相依赖、数据完整性与保密性、新技术的威胁、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6个方面对农业物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如传感器轻量级加密、基于数据分析进行设备故障检测、运用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完整性等应对措施.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必将更加广泛,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其面临的安全问题,才能让物联网技术安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 信息安全 功能安全 传感器 区块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荚用菜豆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保持体系的诱导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诱导再生成苗提供基础材料,为进一步开展荚用菜豆育种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以荚用菜豆无性细胞(茎、叶、子叶等器官)为试验材料,通过筛选植物激素及其最佳组合,获得了以细胞质浓密的圆球形细胞为主体的松散型愈伤组织细胞团.最终筛选出诱导无性细胞产生普通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Ⅰ号":MS+2,4-D 1 mg/L+蔗糖30 g/L.进一步研究获得了"诱导培养基Ⅱ号":MS+6-BA0.25 mg/L+2,4-D 0.5 mg/L+AgNO3 10 mg/L.此培养基可以诱导和保持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本研究筛选出可以将无性细胞诱导为松散型胚性细胞团,并且维持胚性细胞继续增殖的系列培养基,解决了诱导过程中愈伤组织褐化问题,创建了一套诱导荚用菜豆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的新方法.

关键词: 荚用菜豆 松散型胚性愈伤 诱导培养基 保持培养基 愈伤褐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津冀地区主栽梨品种果实外观特征、营养特性及香气物质分析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京津冀地区主栽梨品种红香酥、玉露香、黄冠梨、安梨、鸭梨和雪花梨为材料,对梨果实外观特征和营养特性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明确了香气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选取的梨品种在果肉硬度、石细胞含量、a值(红绿色差)和可滴定酸含量上差异较大,并筛选出正十四烷、正十七烷和庚酸乙酯作为6个品种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研究建立了基于香气含量与其他品质指标间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R2=0.950),得到影响香气含量的关键品质指标,旨在为梨果的生产和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果实品质 香气物质 多元线性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部分氮化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吸收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摘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和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适宜的有机肥替代率是有机肥配施首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本研究以“鲜食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鲜食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比例有机替代处理均能提高鲜食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当有机替代比例为30%时,鲜食玉米产量、干物质量最高,为17 806 kg·hm-2和99 32.1 kg·hm-2,比100%全量化肥(CK)处理产量、干物质量提高10.00%和15.52%;(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以显著增加鲜食玉米氮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当有机替代比例为30%时,鲜食玉米氮吸收量最高,为114.17 kg·hm-2,比100%全量化肥(CK)处理增加12.15%,而氮肥利用率为25.57%,比100%全量化肥(CK)处理提高了6.23个百分点.因此,对于鲜食玉米而言,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30%化肥能够获得最高的鲜食玉米产量.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产量 有机替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产L-赖氨酸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CSCD

摘要:为了选育一种非抗性、高产出、遗传稳定性好、低生产成本的L-赖氨酸生产菌株,以辣椒花药和枯草芽孢杆菌为试验材料,以穿梭表达载体pHT43和基因敲除载体pK18mobsacB为媒介,将辣椒花药中的高赖氨酸基因CFLR转化到枯草芽孢杆菌中.经过2次细胞内同源交换和培养基筛选,最终获得不带质粒抗性标记的高产L-赖氨酸枯草芽孢杆菌株CMCC(B)63501/pK18mobsacB-ΔALA::CFLR,该菌株连续传代20次后仍具有明显高于野生型的CFLR基因拷贝数,经HPLC验证,重组菌株L-赖氨酸含量比野生菌株提高了64.89%.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非抗性高产L-赖氨酸枯草芽孢杆菌株产量高、遗传稳定性好、低纯化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辣椒高赖氨酸基因 枯草芽孢杆菌 基因克隆 同源交换 H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智能农业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摘要:目前,天津市智能农业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建有完善的平台和体系,但仍存在着"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落后、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突破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构建智能化流通系统、升级智能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策,旨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 智能农业 科技发展 对策研究 天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佐剂对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佐剂CpG和纳米乳(Nanoemulsion)对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灭活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培养液为例,将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与含有不同免疫佐剂的PDCoV灭活疫苗共孵育.抗体染色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DC成熟、活化情况.成年健康C57BL/6J雌性小鼠20只,鼠龄6~8周;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种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灭活PDCoV液、CpG/PDCoV疫苗和Nanoemulsion/PDCoV疫苗,皮下免疫3次,时间间隔为1周;第21天杀死小鼠获取脾脏和血液,检测不同PDCoV灭活疫苗接种小鼠免疫反应情况.结果 Nanoemulsion可负载灭活PDCoV的抗原成分,形成平均粒径为(157.6±0.4) nm的纳米粒,而CpG与灭活PDCoV则是无规则混合.Cp G/PDCoV组或Nanoemulsion/PDCoV组促BMDC成熟程度分别为45.57%和53.32%(CD86+MHCⅡ+BMDC),明显高于PDCoV组(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第21天,CpG/PDCoV组小鼠脾脏中Th1(P <0.05)和Tc2(P <0.05)细胞比例分别为5.81%和0.24%,显著高于PDCoV组(3.56%和0.14%);Nanoemulsion/PDCoV组小鼠脾脏中Tc1(P <0.05)细胞比例为6.46%,高于PDCoV组(9.28%);CpG/PDCoV组小鼠血清中总免疫球蛋白(IgG)、IgG2a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高于PDC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anoemulsion/PDCoV组小鼠血清中总IgG、IgG2a、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明显高于PDC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与CpG相比,Nanoemulsion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IgG2a、IFN-γ、TNF-α和IL-4.结论佐剂CpG或者Nanoemulsion的添加能够显著地增强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相较于CpG,Nanoemulsion可以诱导更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更适用于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

关键词: 病毒灭活疫苗 免疫佐剂 纳米疫苗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CpG 纳米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