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芦笋硅窗气调包装工艺参数优化
《湖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抑制海芦笋采后品质劣变,延长其贮藏保鲜期,采用Box-Benhnkenk设计方案,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温度、硅窗面积及CO2含量对海芦笋抗坏血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规律,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两个指标都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硅窗面积对两个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但CO2含量仅对抗坏血酸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建立了海芦笋硅窗气调包装工艺中温度、硅窗面积及CO2含量3个因素对两个指标的数学模型,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1.9℃、硅窗面积0.58cm2和CO2含量5.9%。
关键词: 海芦笋 响应面分析 硅窗 气调包装 工艺参数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李上桔全爪螨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评价
《福建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测定了阿维菌素、哒螨灵和阿维菌素.炔螨特对黑李上桔全爪螨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桔全爪螨的室内LC50分别为0.159 6mg.L-1、0.975 2mg.L-1和23.730 7mg.L-1,阿维菌素毒杀效果最好;5.12mg.L-1阿维菌素、64.00mg.L-1哒螨灵和280.00mg.L-1阿维菌素.炔螨特对桔全爪螨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0.00%以上,杀伤力较好且无药害产生;3种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b值存在差异,桔全爪螨种群的敏感性分布均匀度为阿维菌素<哒螨灵<阿维菌素.炔螨特。室内LC50、田间防治效果和毒力回归方程b值可作为黑李上桔全爪螨防控药剂引入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及根际细菌与水稻品种特性的相关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为探讨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稻品种特性的关系,2008年7月从5个品种水稻茎部和根际土分离内生细菌和根际土壤细菌,并进行脂肪酸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细菌有13个种,隶属于9个属,根际细菌有13个种,隶属于10属,两群落的优势菌均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以品种为样本,以根际细菌、内生细菌和水稻生物学特征参数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与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亩产存在正相关;与有效穗呈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从福建省福州市的苦瓜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到19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PCR鉴定,确定19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菌株回接健康苦瓜幼苗,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又获得相同的病原物。采用分段取不同病株样本的方法研究了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无症植株、中度病株和重度病株体内均存在尖孢镰刀菌,无症植株含菌量最低,中度病株含菌量最高,重度病株含菌量次之,但均表现为茎基部含菌量最高,根部次之,茎中部则低于根部,茎顶部和叶片均未分离到病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辅酶Q_(10)的定性定量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一种定性定量分析大豆辅酶Q10含量的方法。大豆粉经过70%甲醇去杂,采用异丙醇超声波提取,浓缩,获得辅酶Q10粗提物。采用色谱柱C18,流动相乙腈:异丙醇(53.3∶6.7),流速1.0 mL/min,柱温33℃,检测波长275 nm,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检测,对辅酶Q10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辅酶Q10在5~30μg/mL(r=0.999 5)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精密度(相对偏差为4.4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79.42%,标准的液-质谱图与样品的谱图一致。该法简便准确,适于大豆辅酶Q10的定性定量分析。
关键词: 大豆 辅酶Q10 高效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亚热带农业研究 》 2010
摘要:估算土壤碳储量是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尺度土壤碳储量研究概况,总结了估算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概述了GIS技术估算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如何提高估算精度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分解基质能力退化的同工酶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PAGE)技术,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0214及其分解基质能力退化菌株0214-3、0214-5在4种不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体的酯酶(esterase,EST)、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培养基中3个菌株的EST和PPO同工酶表型有明显差异,且2个退化菌株的同工酶表型变异一致,说明双孢蘑菇分解基质能力的退化与EST和PPO同工酶活性存在相关性。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COD同工酶酶谱表型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圃130份龙眼果实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8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0.5%,其次为果穗质量、果皮质量、单果质量、果皮厚度、果肉厚度等,可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4%。25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达3.6个,果皮颜色、果肉质地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均为6个。总体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1.997,龙眼主产区福建(1.989)、广东(1.638)、四川(1.551)的多样性指数较高,泰国(1.274)、广西(1.248)、贵州(1.229)则次之。对130份龙眼种质果实性状进一步聚类分析为5个类群,各类群特征表现各异,变化丰富。主成分分析第一、二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5%,更为直观地展现了种质的亲缘关系,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