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橘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目前化学防治是果树重大害虫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主要防治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的抗性,分别对其他2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其抗性遗传规律,为果园轮换用药开展防治和抗性治理等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野外采集橘小实蝇幼虫,在实验室内饲养52代以上,应用药膜法测定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度;采用群体筛选法逐代抗性汰选至52代,建立橘小实蝇抗药性品系;采用药膜法测定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敌百虫抗性品系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分别对另外2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将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敌百虫抗性品系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进行正反两两杂交,通过对各杂交处理F1代成虫进行生物测定以判定抗性遗传规律.[结果]研究发现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分别对另外两种杀虫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成虫对敌百虫存在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multiple,Rm)为15.61;对阿维菌素则为低水平交互抗性,Rm为6.67;敌百虫和阿维菌素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成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值分别为54.58和25.30 mg/L.敌百虫抗性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m分别为9.15和6.18;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敌百虫抗性品系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43.12和23.35 mg/L.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同样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m分别为8.74和3.58;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对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的LC50值分别为41.18和12.52 mg/L.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与敌百虫抗性品系进行正反交时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33.52%和56.42%,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正反交时其F1代成虫抗性衰退率分别为8.49%和84.25%.敌百虫抗性品系与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正反交时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21.41%和81.47%,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正反交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则为38.00%和79.00%.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敌百虫抗性品系正交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3.62%和12.77%,与亲本相比变化不大;反交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65.45%和62.29%.[结论]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对敌百虫存在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对阿维菌素则为低水平交互抗性;敌百虫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同样存在低水平交互杭性.橘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明显偏向母系遗传规律.本研究测定和明确了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分别对其他2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抗性遗传规律,对延缓该虫抗药性、指导田间杀虫剂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抗药性治理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橘小实蝇 高效氯氰菊酯 敌百虫 阿维菌素 交互抗性


龙眼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DlCHS9的序列与功能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 CHS)是植物类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前期在龙眼(Dimocarpus longanLour.)中鉴定了与花色素苷合成密切相关的DlCHS9,发现与红皮龙眼相比,其在石硖龙眼果皮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为了进一步探究DlCHS9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分别克隆石硖龙眼DlCHS9-SX和红皮龙眼DlCHS9-HP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二者仅在第328位氨基酸位点有差异,但该位点并不是关键酶活性位点。进一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DlCHS9-SX转入烟草。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花瓣更红,花色素苷含量更高,说明DlCHS9-SX超表达能促进烟草花瓣花色素苷的积累。分析DlCHS9的启动子序列表明,相似度为96.2%,与DlCHS9-HP的启动子相比,DlCHS9-SX的启动子有32个SNP、14个碱基插入和12个碱基删除,多1个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少1个光反应元件(Box4)、1个低温响应元件(LTR)和1个MYC转录因子结合元件。综上所述,DlCHS9-SX是石硖龙眼花色素苷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之一,而其启动子序列与红皮龙眼差异较大,可能是其在石硖果皮中表达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源CPPU抑制'妃子笑'荔枝果实着色过程的基因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花青苷和叶绿素相关结构基因与‘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关系,本研究首先基于基因组数据鉴定了花青苷和叶绿素相关结构基因,然后分析了其在外源CPPU抑制‘妃子笑’荔枝着色过程的表达及对应酶活性。结果显示,花青苷合成关键酶UFGT,叶绿素降解途径NYC/NOL、MDcase以及PAO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合成途径CS和CAO及Chlase酶活性明显增加。转录组测序和RT-qPCR结果表明,外源CPPU显著抑制了花青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LcPAL1、LcPAL3、LcC4H1、Lc4CL2、Lc4CL3、Lc4CL4、LcCHS2、LcCHS5、LcCHI、LcF3H/LcF3'H、LcDFR2、LcANS1、LcUFGT2、LcUFGT3,和叶绿素降解途径结构基因LcSGR2、LcPPH和LcPAO的表达;促进叶绿素合成相关途径基因LcHEMA、LcHEMD、LcCHLH1、LcCHLH2和LcCAO的表达,同时抑制转录因子基因LcMYB3、LcMYB4和LcWRKY3的表达。因此,推测外源CPPU可能通过抑制花青苷合成和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促进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及酶活性,使‘妃子笑’荔枝果皮中花青苷与叶绿素比值在最佳可食期偏低而不能完全着色。研究结果为解决‘妃子笑’荔枝“滞绿”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植物色泽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CPPU 着色 酶活性 基因表达


沉香叶黄酮对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研究了沉香叶黄酮对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水溶性四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利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脂质生成相关因子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同时检测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如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水平。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可以减少油酸诱导的Hep G2细胞内TG、TC、LDL-C、MDA、ROS释放水平,促进HDL-C释放,提高SOD、GSH、CAT活性。沉香叶黄酮可以缓解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代谢紊乱,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细胞脂质代谢、清除活性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灰树花多糖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常见细菌抑制效果的评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灰树花多糖(GFP)纳米乳,并观察其理化及形态学特征,评估其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及3种常见细菌的抑制效果,本研究采用低能乳化法制备GFP纳米乳,经不同方式处理后观察GFP纳米乳的稳定性,分别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GFP纳米乳的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DI),使用电位仪测定其Zeta电位。结果显示:该GFP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8 000 r/min离心20 min和室温静止7 d后不分层、不破乳,表明制备的GFP纳米乳性状稳定。电镜观察可见许多单一分布的均匀圆球,其周围包裹着网格状凝胶基质;GFP纳米乳的粒径为10 nm~100 nm,平均粒径24.12 nm, PDI为0.096,Zeta电位为-18.6±4.3 m V,表明GFP纳米乳稳定性较好。将不同浓度的GFP纳米乳及免手洗凝胶消毒剂分别于MDCK细胞中与H9亚型AIV NJ02株作用,通过计算各药物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比较GFP纳米乳对H9亚型AIV的抑制效果。将不同稀释度的GFP纳米乳、GFP溶液及免手洗凝胶和75%乙醇分别与AIV NJ02株作用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H9亚型AIV基因的拷贝数,并计算各药物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GFP纳米乳、GFP原液、免手洗凝胶对禽舍3种常见细菌的抑菌效果。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检测结果显示,当浓度低于10μL/mL时,GFP纳米乳及免手洗凝胶消毒剂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均小于55%,效果不明显;当浓度大于40μL/mL时,GFP纳米乳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同浓度的免手洗凝胶(P<0.01);当浓度为80μL/mL时,GFP纳米乳可以100%抑制病毒增殖,且对细胞无毒性。qPCR结果显示,10倍稀释的各药物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100倍稀释的各药物,且10倍稀释的GFP纳米乳对H9亚型AIV的抑制率均极显著高于免手洗凝胶、GFP原液和75%乙醇(P<0.01)。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GFP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差,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强,但总体GFP纳米乳的抑菌效果比免手洗凝胶稍差。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GFP纳米乳性状稳定,对体外培养的H9亚型AIV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禽舍常见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有望作为安全高效的纳米消毒剂用于畜禽和人类的消毒。本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病毒中草药纳米消毒剂奠定了实验基础。


特早熟荔枝"科技一号"在海南陵水的引种表现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海南荔枝品种结构,充分发挥海南荔枝产区早熟优势,选育和推广早熟荔枝品种,2018年通过高接换种方式在海南省陵水县引种“科技一号”荔枝,以特早熟荔枝“桂早荔”为对照,比较分析两个品种在海南省陵水县的植物学性状、物候期、经济性状以及抗逆性等。结果表明,“科技一号”荔枝果实椭圆形,果皮暗红色,平均单果质量19.4 g,果形指数1.05,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2%,平均可食率63%,部分种子焦核,成熟期2月下旬至3月中旬,比同区域“桂早荔”早15 d左右,是适宜在海南适度种植推广的特早熟荔枝。


海南岛越南油茶种质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分析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中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多样性,探索CdS-RNase蛋白类型与越南油茶自交坐果率之间的关系,为依据CdS-RNase蛋白类型合理搭配越南油茶田间种质和提高越南油茶坐果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60 份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以其花柱cDNA为模板,RT-RCR特异扩增CdS-RNase基因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切胶回收CdS-RNase基因特异性扩增条带,并把特异性扩增条带连接到平末端测序载体上.将测序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用带有卡那霉素抗性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阳性单克隆,测序得到CdS-RNase基因序列.随后,60份越南油茶种质与"CV1"~"CV18"的CdS-RNase基因序列一起用于基因单体型划分、单体型聚类分析、获得CdS-RNase蛋白氨基酸序列、CdS-RNase蛋白分型、CdS-RNase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等.最后,根据越南油茶种质中CdS-RNase蛋白类型,把越南油茶种质划分为三类:类型I,只检测到正常CdS-RNase蛋白;类型II,同时检测到正常CdS-RNase和突变CdSm-RNase蛋白;类型III,只检测到CdSm-RNase蛋白.每类越南油茶种质挑选5份,开展自交坐果率统计试验.[结果]78 份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中共鉴定到 171 个CdS-RNase基因单体型(Hap1~Hap171),编码 35种正常CdS-RNase蛋白(CdS1-RNase~CdS35-RNase)和 22 种突变CdSm-RNase蛋白(CdSm1-RNase~CdSm22-RNase).正常CdS-RNase蛋白和突变CdSm-RNase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比例差异不显著,但是突变CdSm-RNase蛋白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β-折叠的比例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正常CdS-RNase蛋白,无规则卷曲比例显著低于正常CdS-RNase蛋白.类型I越南油茶种质自交坐果率显著低于类型II,类型II越南油茶种质自交坐果率显著低于类型III.[结论]海南岛本地越南油茶种质CdS-RNas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多样性丰富,突变CdSm-RNase蛋白可能通过增加其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β-折叠的比例减少无规则卷曲比例影响其蛋白功能的发挥,突变CdSm-RNase蛋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越南油茶自交坐果率.
关键词: 海南岛 越南油茶 自交不亲和 CdS-RNase基因 CdS-RNase蛋白 多样性分析


龙眼及其制品中44种真菌毒素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基于UPLC-MS/MS测定龙眼及其制品中44种真菌毒素的高通量检测方法。样品经80%乙腈水溶液(V/V,含1%乙酸)提取,PSA和C18净化。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φ=0.2%甲酸(Formic Acid, FA)-乙腈和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4种真菌毒素线性关系均良好,R2≥0.990 41,检出限为0.003~0.7μg/kg,定量限为0.01~2.0μg/kg;方法的精密度RSD(n=6)为0.7%~9.7%,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0.7%~123.6%。通过对市售17批次龙眼及其制品中44种真菌毒素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其中15-ADON、Fus X、PAT、Te A等含量较高,说明在龙眼生长、贮藏及加工过程中,这4类真菌毒素为主要污染毒素。采用风险商(Hazard Quotient, HQ)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1种真菌毒素的风险商值HQ为0~0.012 37,均低于1,说明没有风险,对人体健康威胁性较小。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真菌毒素 检测 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台湾甲腹茧蜂触角行为反应及其感受器数量观察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formosanus)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明确切除不同比例触角对台湾甲腹茧蜂行为反应以及触角不同感受器数量的影响,利用行为学观察切除不同比例触角对台湾甲腹茧蜂寻找蜜源、寄主、雌雄蜂寿命、雌蜂寄生率和寄主子代孵化率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不同处理的雌雄蜂触角感受器数量。结果表明:雌雄蜂对蜜源的搜寻时间均以切除1/3鞭节处理组最快,雌蜂为(79.59±23.22)s,雄蜂为(106.52±26.71)s;而对照组雌蜂对寄主的搜寻时间最快,为(204.38±24.01)s;而完整切除触角和完整切除鞭节处理组均无法找到寄主;切除不同比例触角对雌雄蜂寿命以及雌蜂寄生率和子代孵化率均无显著影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的雌雄蜂触角毛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证实切除触角比例越高,对雌雄蜂找到蜜源以及雌蜂找到寄主的影响越大,说明触角感受器在台湾甲腹茧蜂搜寻蜜源和寄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ISTA测试研究电商包装对莲雾货架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莲雾果实皮薄肉脆,采后流通中极易产生机械损伤,严重影响果实货架品质。为了维持莲雾在物流运输中的货架品质,减少机械损伤,该研究基于ISTA 6-AMAZON.COM-SIOC TYPE A(ISTA 6A)测试标准模拟4种常用电商包装方式下(P1:瓦楞纸箱+单层网套、P2:瓦楞纸箱+双层网套、P3:瓦楞纸箱+发泡聚乙烯(expanded polyethylene,EPE)内衬和P4:泡沫箱+双层网套)莲雾果实的运输情况,并分析模拟测试后莲雾货架期(15℃,8 d)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外包装相同,缓冲形式不同时,双层网套(P2)组莲雾果实呼吸强度变化最为平缓,果皮亮度值为最低值32.86,果肉褐变指数(browning index,BI)与单层网套和EPE内衬相比上升了62.35%,其上升速率最慢,丙二醛含量(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货架品质显著好于单层网套(P1)和EPE内衬(P3)(P<0.05),原因在于单层网套的缓冲保护作用较弱,而EPE内衬阻碍果实呼吸热量散失和水分扩散,导致货架后期莲雾呼吸增加,品质严重下降;当缓冲形式相同,外包装不同时,瓦楞纸箱(P2)与泡沫箱(P4)处理组对莲雾果实呼吸强度、BI值、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等货架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得,在外包装具有足够支撑性能条件下,双层网套作为缓冲包装不仅能够将振动能量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果实,减小机械损伤,而且有利于莲雾自身呼吸热散失,抑制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维持果实货架品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莲雾电商物流保鲜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