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607条记录
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的渔业资源调控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白洋淀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问题,设计并实施了"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工程",营造了水生动物栖息生境、恢复了水生植物多样性、开展了底栖生物增殖改底.为研究该工程对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调控效果,该研究选取修复区(鲥鯸淀)为研究对象,相邻的水域(大白洋淀)作为对照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和食物网结构及营养级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区渔获种类数、渔获丰度和渔获生物量相较于对照区分别增加了35.29%、58.60%和200.00%,修复区鱼类体征值(平均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区的主要渔业生物δ13C、δ15N均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且修复区的δ13C跨度(6.30‰)明显大于对照区(4.47‰).修复区内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范围、总跨度和均值均高于对照区,修复区多数物种营养级集中在>3.0~3.5,而对照区多数集中在>2.5~3.0.因此,该研究表明,综合性、系统性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食物网结构和提高营养级水平,加速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同位素 渔业资源 营养级 白洋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板块与大板块:基本原理与范式转换

地质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基本原理的逐条对比,阐明了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及其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拓展。微板块构造范式既不同于传统板块构造范式,又不同于地幔柱范式,是两者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文中着重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适用范围、理论出发点、理论假设与预测的角度,阐明了大板块与微板块的异同,并探讨了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转换机制的多样性,介绍了微板块生长成为大板块的4种途径、大板块破碎为微板块的3种转换模式,探索了前板块构造体制下微地块在非线性地球系统中通过自组织、自生长等方式,进化为板块体制下微板块的自然选择过程。本文还提出陆壳型微地块是密度选择的结果,其密度决定了其保存机制,这是陆壳起源的根本;微地块向微板块的转变是刚性选择的结果,其刚性是初始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微板块不对称俯冲或对流型式的转变是热选择的结果,其热不对称性是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微板块 大板块 板块构造 前板块构造 造山带 地幔柱 范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GII.4型诺如病毒的消减控制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诺如病毒(NoVs)是世界范围内引起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为研究不同压力条件的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NoVs消减控制的影响,将GⅡ.4型NoVs分别置于牡蛎消化腺匀浆和PBS缓冲液中,采用压力分别为200,300,400,500 MPa,加压初始温度5℃,保压时间5 min进行处理,并以常压(0.1 MPa)处理为对照组.采用PMAxx-RT-qPCR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超高压处理后的NoVs,评价不同压力对牡蛎消化腺匀浆和PBS缓冲液中GⅡ.4型NoVs的消减效果;测定超高压处理后牡蛎丙二醛含量和蛋白质巯基含量,评价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PMAxx可有效区分感染性NoVs;qPCR检测发现经不同压力的超高压处理后,牡蛎消化腺匀浆和缓冲液中NoVs的RNA拷贝数均显著减少,当压力为500 MPa时,牡蛎和缓冲液中的RNA拷贝数减少量分别>3.49 lg(copies/μL)和>3.61 lg(copies/μL),均降至检测限以下;超高压处理对PBS缓冲液中NoVs的消减效果优于牡蛎消化腺匀浆,还可使牡蛎中脂肪氧化和蛋白质变性,然而,改变程度小于热处理.

关键词: 超高压 诺如病毒 牡蛎 消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煮制条件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罗非鱼片为原料,研究其在不同煮制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色泽、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对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疏基含量、Ca2+-ATP酶活力及其二级结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煮制温度下,罗非鱼片蒸煮损失率随加热时间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90℃下蒸煮损失整体较低;L*和b*值增大,a*值减小,高温短时热煮处理后的鱼片色泽较好;鱼片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在50℃时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60℃及以上温度时呈下降趋势,80、90℃处理的鱼肉质构特性保持得相对较好;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鱼肉在煮制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得松散,肌纤维束间隙明显,相同时间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肌纤维束间隙逐渐增大,破损也越来越严重,但高温短时热煮对鱼肉组织结构的破坏更小;感官评价结果与各项品质指标趋势基本一致;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疏基含量以及Ca2+-ATP酶活力都显著下降(P<0.05),但在低温长时热煮条件下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更小;肌原纤维蛋白α-螺旋和β-转角占比呈下降趋势,β-折叠和无规卷曲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低温长时热煮条件下α-螺旋和β-转角相对含量整体高于高温短时热煮.综上,从食用品质并结合实际生产效率方面考虑,高温短时是罗非鱼片较适宜的煮制条件,且在80~90℃煮制6~9 min时鱼片的品质更好.

关键词: 罗非鱼 煮制 品质 肌原纤维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及流通方式的大黄鱼品质评价和等级判定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通过跟踪筏式网箱、通框网箱、深水网箱、深海围网4种不同养殖模式和冰鲜、冷冻2种典型流通方式下的养殖大黄鱼品质参数(形体指标、弹性、粗脂肪质量分数、体表b*值(黄蓝度)、感官评分及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结合现有标准T/CROAKER001-2018《高品质养殖大黄鱼评定规则》,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判定.结果表明:深海围网养殖大黄鱼的各项指标具有更高的优级品率,接近野生大黄鱼;流通过程中,冰台(ice platform,IP)组、解冻冰台(thawing ice platform,TIP)组和冻藏(freezing storage,FS)组品质逐渐劣变,其中TIP组劣变速度最快,贮藏至第2天,其鲜度已达不到优级品标准,b*值在14h时降至25;FS组冻藏至30d时判定为优级品,至180d时弹性、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感官评分等接近不可接受终点.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深海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优级品率为62.5%,IP和TIP组分别贮藏至第3、2天时,不能被判定为优级品,FS组冻藏30d后不能被判定为优级品,本研究可为养殖大黄鱼在原料养殖和贮藏期间的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模式 流通 品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gNO3真空浸渍制备杀菌银缓释椰壳活性炭研究

功能材料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椰壳活性炭在真空条件下浸渍硝酸银(AgNO3),制备具有杀菌作用的银缓释椰壳活性炭(Ag/AC).以大肠埃希杆菌(E.coli)为实验菌种考察Ag/AC的抑菌杀菌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仪分别对Ag/AC表面形态、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离子在AC表面被还原成粒径为200~800 nm的单质银;随着AgNO3浸渍浓度的增加,银担载量上升、粒径增大,Ag/AC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孔径减小,杀菌性能与抗银流失性能提高.当AgNO3溶液浸渍浓度为8.0 g·L-1时,载银量最大(0.44%),杀菌性能最佳(99.26%);在水中振荡15 d,银流失率为30%,对比相同条件下常压浸渍得到Ag/AC银流失率为94.23%,真空浸渍制备的载银椰壳活性炭在保持高杀菌率的同时实现了银缓释.

关键词: 载银活性炭 真空浸渍法 杀菌 银缓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平台光学测量设备跟踪性能检测技术

光子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在地基条件下对动平台光学测量设备跟踪性能的检测与鉴定,提出了一种六自由度检测靶标及检测方法。采用旋量指数积法以全局的方式建立了检测靶标连续无奇异性的运动学模型,只需建立检测靶标首尾两个坐标系,提高运算效率,实时高精度模拟动平台与典型机动目标的融合运动轨迹。综合考虑检测靶标与光学测量设备的性能指标,计算并分析得到某船载光学测量设备方位与俯仰轴跟踪随机误差分别为23.88″和23.86″。将模拟光学目标安装于机械臂末端构建了六自由度检测系统,制定合理可行的检测方法,进行船载光学测量设备跟踪性能的检测与鉴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方位与俯仰轴角速度不同的情况下,船载动平台光学测量设备跟踪随机误差与理论分析基本保持一致,验证了该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实现了在地基条件下对动平台光学测量设备跟踪性能的检测。

关键词: 检测靶标 跟踪性能 轨迹规划算法 六自由度机械臂 光学测量设备 动平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MT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盐胁迫提高库德毕赤酵母耐热性机制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串联质谱标签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单独热胁迫组和热-盐共胁迫组之间的蛋白质组差异,筛选与耐热性提高相关的关键蛋白.结果发现,热休克蛋白12以及麦角固醇生物合成蛋白(ergosterol biosynthetic protein,ERG)28、ERG25等麦角固醇合成相关酶的表达在盐胁迫后显著增加,有利于维持热胁迫下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盐胁迫显著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Y-2基因的表达,对抑制热诱导的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损伤有重要作用.同时,盐胁迫显著提高热胁迫下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中多种酶(己糖激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磷酸甘油酸激酶、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6A、V型质子ATP酶亚基c,)的表达,有利于细胞内ATP合成和酵母菌耐热性的提高.本研究结果为耐热酵母菌的基因工程改造以及其高温乙醇发酵能力的改善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库德毕赤酵母 交叉保护 盐胁迫 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缘大陆架科学钻探选址:珠江口盆地沉积源汇启示

地质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海盆自1998年始开展了一系列大洋科学钻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揭开南海海盆打开过程的关键记录在南海北部陆缘大陆架。因此,开展南海北部陆缘科学钻探非常必要。珠一坳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不仅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且记录了南海海盆打开前的地质背景。该地区的物源特征分析对于揭示物质源汇过程、重建盆地构造演化过程、预测优质储层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可从沉积学角度为论证南海大陆架科学钻探选址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结合锆石CL图像及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对珠一坳陷东西两侧典型地区的样品锆石进行了物源示踪、沉积源汇分析,并探讨其物源变化的构造成因。结果表明,下始新统下文昌组沉积期到上始新统上文昌组-下恩平组沉积期,坳陷物源由盆内转换为盆外供应为主。其中,恩平凹陷部分洼陷由于没有文昌组沉积地层,下恩平组仍以盆地内物源供给为主;惠州凹陷和陆丰凹陷则从上文昌组开始转为盆外物源供给。惠州和陆丰地区上始新统恩平组、渐新统珠海组、下中新统珠江组地层锆石自形程度较低,磨圆度较高,边缘破坏较为严重,年龄分布较为分散,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与基底不同,说明上文昌组-恩平组地层沉积之后,坳陷主要接受盆外华南板块物源供给。该物源转换与~43 Ma时珠一坳陷裂陷作用自南向北的转换密切相关。

关键词: 珠一坳陷 锆石U-Pb定年 物源体系 裂陷作用转换 科学钻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坡海底条件下锚泊渔船水动力响应研究

中国造船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避风锚泊是大中型渔船防台风的主要方式。避风锚地位于近岸区域,海底大多不平坦,然而传统的水动力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是基于平坦海底的假设建立的。为了对斜坡海底条件下锚泊的渔船水动力响应进行准确分析,论文基于SAM-RSM模型开发了计算程序,使用台阶近似法考察海底地形对入射波浪的散射作用,应用Rankine源方法求解不平坦海底条件下渔船在固定状态以及运动状态时诱导的绕射和辐射速度势。计算结果表明,不平坦的海底地形对锚泊渔船低频垂荡和艏摇运动RAO的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渔船锚泊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避风锚地 渔船 不平坦海底 运动RA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