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607条记录
添加剂改性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精细化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流延法制备了高含量玉米醇溶蛋白(Zein)的Zein/壳聚糖(CS)复合膜,考察了复合添加剂[m(甘油)∶m(聚乙二醇400)=1∶1]添加量(以总溶液质量计,下同)对Zein/CS复合膜力学、光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FTIR、DSC对Zein/CS复合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通过削弱Zein和CS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达到增塑效果,Zein/CS复合膜综合机械性能有所改善,随着复合添加剂添加量的升高,Zein/CS复合膜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强,拉伸强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水蒸气透过率(WVP)逐渐增加,水接触角逐渐减小,Zein/CS复合膜的亲水性随之增强。与不含复合添加剂的薄膜(ZC-0)相比,当复合添加剂添加量为1.5%时,Zein/CS复合膜(ZC-1.5)的拉伸强度降低了27.47%,断裂伸长率增长了24.61%,WVP上升了29.18%。制备的Zein/CS复合膜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在ZC-1.5复合膜中添加了一定量的姜黄素,能够有效提高Zein/CS复合膜的抗氧化活性至55.18%±0.16%。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壳聚糖 甘油 聚乙二醇400 复合膜 姜黄素 功能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预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剥壳效果和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方法(酶、冷冻和冰盐)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预处理,比较处理后虾壳可剥性及剥壳后虾仁质构,分析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指标和结构变化,探究预处理辅助剥壳效果及其对南美白对虾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冻和冰盐处理相比,3.5 h酶处理辅助剥壳的剥壳用功较少,且完全剥壳率与其他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Ca2+-ATPase活力、总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内源荧光强度明显低于鲜虾,但除Ca2+-ATPase活力外,降低程度明显不及冷冻和冰盐处理组;其表面疏水性与鲜虾无显著差异(P>0.05),羰基含量与冰盐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预处理后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β-转角相对含量都无显著变化(P>0.05),但酶和冰盐处理组均出现了β-折叠向无规卷曲的转变。结合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可知,冷冻和冰盐处理只改变了蛋白的结构而没有引起SDS-PAGE图谱的变化,酶处理引起了部分大分子质量蛋白质的降解,但虾肉质构特性与冷冻/冰盐处理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辅助剥壳 南美白对虾 肌原纤维蛋白 理化性质 蛋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水色遥感产品在青海湖鱼产潜力估算中的应用

湖泊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率)并结合垂向归纳模型(VGPM)构建了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鱼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实测值对比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利用该模型估算2018-2020年非冰封期青海湖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鱼产潜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青海湖鱼产潜力在5-10月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季节波动规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7-8月);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心小,岸边及靠近入湖支流河口区域大的分布状态,全湖总鱼产潜力月均变化范围为2.5万~17.6万t.鱼产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温、外源营养物质、裸鲤摄食等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湖非冰封期的鱼类资源承载力年累计值可达45.8万t,明显高于现有裸鲤资源的现存量和历史产量高峰值,表明青海湖仍然具备很大的鱼类资源承载力与增殖空间.本研究为同类型的大型高原湖泊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效长期鱼产潜力监测估算提供了范例,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政策制定和增殖放流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海湖 海洋水色遥感 垂向归纳模型(VGPM)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鱼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活性肽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研究人类健康的重要靶点,其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生物活性肽因具有安全性高,加工性能好,易被人体吸收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研究发现,生物活性肽具有一定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可以恢复肠道平衡。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关于生物活性肽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并展望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了,以期为相关机理的深入探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活性肽 肠道菌群 调节作用 调节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源对Klebsiella pneumoniae WA-1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变色圈法从孔雀石绿污染的养殖池塘中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能力的细菌,经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合VITEK 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该菌为Klebsiella pneumoniae,重命名为K.pneumoniae WA-1.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硼氢化钾还原-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碳源对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发现菌株在盐培养基中表现出很强的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能力,添加葡萄糖、半乳糖、蔗糖等碳源时孔雀石绿(5~40?mg/L)的脱色率有所提高,均接近100%,但是孔雀石绿(5?mg/L)降解率显著降低.明确了孔雀石绿首先在细胞外由孔雀石绿还原酶还原成隐性孔雀石绿,然后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到细胞被进一步降解的脱色和降解过程,并揭示了不同碳源对菌株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为K.pneumoniae WA-1的孔雀石绿降解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思路,也为后期孔雀石绿降解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 Klebsiella pneumoniae;隐性孔雀石绿;孔雀石绿;脱色;降解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黏质及砂质能源土统一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能源土的三轴剪切试验及其本构模型多以砂质等粗颗粒储层为主,泥质粉砂型能源土试验与本构模拟偏少,能统一描述黏质与砂质能源土的本构模型更是少见。本文首先开展泥质粉砂能源土的三轴剪切试验,结合前人成果,深入总结能源土的力学特性。随后在黏土与砂土统一的硬化模型(CSUH)框架下,考虑能源土特殊力学特性,通过构建与水合物饱和度相关的压硬性参量描述能源土的压缩特性,引入胶结因子及剪胀因子分别反映黏聚强度和剪胀效应,并通过状态参数反映能源土的剪切状态,结合非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一个能够统一描述黏质及砂质能源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编制模型验证程序,通过本文及其他学者的多组三轴剪切试验来验证本构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够对黏质细颗粒及砂质粗颗粒能源土的剪切特性进行统一描述,可以有效反映能源土的应变硬化及软化、体积剪缩及剪胀等力学特性,并对水合物饱和度、有效围压的影响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

关键词: 土力学 天然气水合物 黏质及砂质 力学特性 CSUH模型 胶结 剪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箭起飞段的激光主动融合轨迹测量技术

光子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时测量火箭垂直起飞段轨迹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融合轨迹测量技术,将两台激光雷达分别安装于二维精密转台构成融合测量系统,在火箭发射前,两台激光雷达同时扫描火箭中上部目标区域,采用激光点云数据修正、火箭目标区域轨迹初值解算和两台轨迹数据融合处理算法,计算并分析得到激光雷达静态与动态轨迹测量精度分别为0.023 5 m和0.036 6 m。在火箭垂直起飞过程中,二维精密转台实时接收火箭目标区域的轨迹数据,根据火箭位置信息引导激光雷达高精度跟踪扫描火箭起飞全过程,实现了火箭垂直起飞段实时高精度的轨迹测量与数据输出。基于激光雷达的火箭起飞段融合轨迹测量技术有效提高了火箭轨迹数据的测量精度和测量可靠性,保证了火箭发射安全。

关键词: 激光雷达 轨迹测量 激光点云数据 融合数据处理 动态测量精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鲀毒鱼毒素检测及物种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鲀毒鱼引起的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中毒是中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河鲀毒素中毒发病迅速,至今尚无特效药,因此,通过检测TTX含量或鉴定携带TTX的物种可以更好地进行TTX中毒的风险分析、管理和控制.本文综述了鲀毒鱼TTX的检测技术以及鲀毒鱼物种鉴定的方法,以期能预警并减少鲀毒鱼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或在中毒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判断中毒原因以便于施救;此外,提出了对未来河鲀毒素检测技术、鲀毒鱼物种鉴定方法的展望.本文对预防河鲀中毒事件的发生以及合理利用河鲀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鲀毒鱼;河鲀毒素;检测;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腌制风干过程中卵形鲳鲹鱼肉性质、蛋白质氧化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卵形鲳鲹在腌制风干过程中蛋白质氧化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对卵形鲳鲹鱼肉含水率、盐含量、质构特性、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蛋白质水解指数、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和游离氨基酸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腌制风干过程中,卵形鲳鲹鱼肉的盐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含水率下降,硬度增加,而弹性则先上升后下降.鱼肉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羰基含量明显增加,而巯基含量明显下降,同时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而无规卷曲含量增加.在加工过程中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和肌动蛋白发生明显变化,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变浅并在风干后消失,表明肌原纤维蛋白发生水解;鱼肉的蛋白质水解指数增加,非蛋白氮含量在腌制后下降而在风干过程中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干制1 d后达到最高,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可为腌制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腌制 风干 理化性质 蛋白质氧化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黄海区域渔船碳排放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船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中通常被忽视的领域,对全球变暖过程具有不可忽略的驱动作用.渤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海上粮仓和生态环境治理区域,查明渤黄海渔船生产作业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大的环节,对区域碳循环研究、碳排放管理及减排降碳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渤黄海区域海洋渔船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渔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基于2020和2021年的海量渔船管理及动态船位数据,提取了航段位移、航段内渔船航速、发动机负荷因子、排放因子等状态参数,构建了渔船二氧化碳排放动态计算模型,分析了渤黄海区域9种作业类型渔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给出了渔船年度及月度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渤黄海区域各类机动渔船在2020和202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450万和945万t,总体呈现出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特征,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渔场、滦河口渔场、海东渔场、烟威渔场、石岛渔场、石东渔场、海州湾渔场及大沙渔场.2)拖网和刺网渔船是二氧化碳年度累计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但就单船单位航行时长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辅助船最高,围网渔船次之.3)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渔船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伏季休渔期开始前强碳源主要出现在黄海中南部区域,休渔期结束后强碳源主要出现渤海中部、山东半岛东部以及黄海中部海域一带,年度内渔船二氧化碳排放重心总体上是由沿岸海域向中部开阔海域方向扩散.该研究通过渔船动静态异质数据推演二氧化碳的时空变化,对评估渔业生产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捕捞渔船 数据挖掘 温室气体 气候变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